但革命是曲折的,只有尝尽失败才能成功,孙中山和黄兴也是经历沧桑,推翻了清廷,开创了新时代,在这次革命当中,宋教仁、孙中山都赫赫有名的领袖,然而黄兴却严重的被时代低估了。
孙中山以理想为主,黄兴主张“从事用兵,以破坏现状为出路”,因此就有了孙中山的理想,黄兴来实现一说,两人也是合称“孙黄”,黄兴是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黄兴镇)人。
1874年,黄兴出生在地主家庭,父亲黄筱村是晚清秀才,祖辈也都是官员,因此黄兴是饱受儒学影响,1895年,黄兴在城南书院求学期间,顺利通过了县、府、院试,考中了秀才,总的来说黄兴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知识分子。
正是因为如此黄兴民主革命思想跟孙中山、宋教仁有很大的不同,孙中山从小就接受西方教育,宋教仁是进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学堂后受到启发,而黄兴完全是见惯了西方列强的侵略行为,一步一步形成的。
1903年,沙皇俄国攻占东北,黄兴跟两百多个同学组成了拒俄义勇队,然而在拒俄运动当中,他看清了清廷,愤慨指出:惟有实行革命,始可救危亡于万一耳。黄兴就到上海,与章士钊会面,又先后结识了宋教仁、陈天华、张继等人。
1905黄兴打算在慈禧70大寿发动起义,但事情败露,逃亡日本,黄兴因此认识了孙中山,他也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所吸引,虽说黄兴影响力不在他之下,但在推举总理时,黄兴力推孙中山。
同盟会成立之后,他主要精力放在武装革命上,孙中山则作为同盟会门面,两人一文一武,也是将同盟会打理的井井有条,然而宋教仁被刺杀之后,格局就发现了变化,孙中山主张兴师讨袁。
黄兴比孙中山更加了解南方的武装力量,他深知讨伐必败,于是主张法律解决问题,两人分歧很大,黄兴虽然支持孙中山,但他也有自己的主张,但他终究没有阻止二次革命,这次革命也正如黄兴所料失败了。
这次的失败结果,大多的锅都由黄兴背上了,内部歧义很大,孙中山也是将错归咎于他,以至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也是奉劝黄兴“静养两年”“此后彼此不谈公事”,黄兴因此退出革命行列,而黄兴也在42岁去世。
黄兴有五子三女,长子黄一欧是同盟会会员,次子黄一中曾任国民政府铁道部参事、内务部统计司司长,五子黄一寰日本问题专家,拼音盲文体系创建人,被誉为“中国盲文之父”。
长女黄振华,立法委员,次女黄文华马来西亚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三女黄德华斯坦福大学政治系教授,三子黄一美,四子黄一球史料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