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两江总督顿顿白菜,官服打补丁,雍正看后:将他斩了

两江总督顿顿白菜,官服打补丁,雍正看后:将他斩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478 更新时间:2024/2/22 14:46:25

夜寒漏永千门静,破梦钟声度花影。梦想回思忆最真,那堪梦短难常亲。——《寒夜有怀》

我国古代由于监管体系不够严格等原因,吏治非常差,哪怕是一些历史上有名的盛世,也只是贪官污吏相对较少罢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想要变得富强,是绝对不能允许贪官污吏横行于世的,否则国家迟早会被这些人弄崩。在这样的基础上,历史上也出现了不少对贪官污吏零容忍的皇帝,比如说朱元璋,他不但违背了几千年以来的“刑不上大夫”的习俗,而且还想出了各种令人难以想象的刑法,来惩治这些高高在上的贪官。

一、雍正皇帝

明朝结束后,时间来到了清朝,清朝皇帝的权术可谓是炉火纯青,一手制衡之术玩的是出神入化,所以清朝的吏治一向都不怎么好,但国家也能正常的运行。不过在这么多清朝皇帝中,也出现过一位像朱元璋一样非常较真的人,这位皇帝就是雍正,他在位期间也可以算得上是对贪官污吏零容忍。期间还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两江总督,顿顿吃白菜,官服也打补丁,雍正得知后下令将他处斩。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故事还要从雍正的人生开始做起。

雍正从小接受的是正统的皇家教育,本来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下去,他不太可能会成为一位较真的君主,大概率会和乾隆差不多。但是在康熙晚年,局面发生了变化,康熙的治国能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但是由于历史的惯性,大量的土地被兼并,以及很多权贵凭借着自身的权势开始不交税,朝廷的税收出现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当雍正皇帝登基后,他考虑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财政问题,毕竟没有钱财,朝廷就无法维持下去。

二、两江总督唐

但是钱不会凭空而来,朝廷的收入增加了,那必然会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减少了,于是在经过调查后,雍正将矛头对准了那些贪官。之所以要对这些贪官下手,有两个原因,首先这些贪官个个家财万贯,只要把他们的给查抄了,朝廷的财政就能好很多。其次这些贪官会极大地影响社会的经济,如果没有了他们,经济就能得到良性发展,朝廷就能收更多的税,财政压力自然也就减低了。但问题也很关键,这些贪官们都不是傻子,想要查抄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比如雍正期间有一位叫做唐文尧的两江总督,他出生于一个贫穷家庭,然后通过科举实现了人生的抱负,但可惜的是,他在踏入仕途后,并没有守住初心,为了谋取利益就开始了大量的贪赃枉法。据相关资料显示,唐文尧的睡眠不好,所以他每天晚上就叫人把库房里的银子搬到床边来,然后叫人在床边敲银子,他就在这样的叮叮当当声音中入睡。在伴侣方面,唐文尧也是不逞多让,光是有名有份的小妾都娶了36个,比雍正的后宫都多。

三、最终伏法

按理说像唐文尧这样的贪官,雍正肯定是第一时间要对他下手的,但执行起来却完全不是这样。唐文尧背地里的生活固然十分奢华,但他表面上的生活则十分简朴,每天都吃白菜,官服上也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补丁,如果不是看着他那满面油光的脸,恐怕谁都会认为这是一个清官。好在雍正也是聪明人,他知道像唐文尧这样的人,如果明面上去查,肯定是查不出结果的,于是就派遣了李卫去暗地里调查他。

经过李卫的调查,唐文尧的老底被翻了出来,雍正拿到了罪证后,直接下令对他抄家处斩,一代贪官就此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从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知道雍正对于贪官的态度,而且事实证明这种态度完全是正确的。康熙晚期,清朝的局面已经很差了,整个国库只有800万两银子,后来经过雍正的多年治理,财政又恢复了正常。乾隆登基后,本来良好的财政收入又遭受打击,甚至还出现了大量的起义运动。对比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大家就能知道雍正的优秀。

结语

史学界有着这样的一个观点,说朱元璋之所以是鞋拔子脸,其实有可能不是清朝故意丑化他,而是明朝的士大夫在丑化他,因为朱元璋把他们给折腾的怀疑人生,自然要极尽丑化这位皇帝。雍正和朱元璋有些类似,所以两人死后的境遇也差不多,士大夫们编故事说他的坟被雷劈了。大家看一下就能知道,这和朱元璋的鞋拔子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参考资料:

《寒夜有怀》

《清史稿》

更多文章

  • 革命先驱黄兴42岁因病离世,留下5子3女,如今过得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70年代黄兴,黄兴生平简历,辛亥伟人黄兴

    但革命是曲折的,只有尝尽失败才能成功,孙中山和黄兴也是经历沧桑,推翻了清廷,开创了新时代,在这次革命当中,宋教仁、孙中山都赫赫有名的领袖,然而黄兴却严重的被时代低估了。孙中山以理想为主,黄兴主张“从事用兵,以破坏现状为出路”,因此就有了孙中山的理想,黄兴来实现一说,两人也是合称“孙黄”,黄兴是湖南省

  • “最热的夏天”,出现于乾隆八年,热到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乾隆怎么过夏天,乾隆最热夏天照片,乾隆八年最热的一年

    01乾隆八年,最热夏天乾隆皇帝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都是称赞。他在位时期,在康熙、雍正两位皇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的使国家蒸蒸日上,达到了康乾盛世的最高峰。特别是在乾隆八年时期,整个国家内外和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不少老百姓都表示:“真好啊,何其有幸可以生活在如此美好的时代,

  • 鳌拜执掌四十万雄师,面对康熙的诛杀咋不发难?专家:看他效忠谁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康熙几岁灭鳌拜,康熙王朝擒拿鳌拜的背景音乐,除鳌拜的全过程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为君王分忧最后功成身退大概是古今人臣最高的理想。然而历史上很多君王却是可共谋天下,不可共享天下的主,权势过大的下属大多都是遭遇了鸟尽弓藏的命运,实在令人惋惜。01在金庸老先生所著的小说《鹿鼎记》中,鳌拜早期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反派人物,覆灭了庄家,专门

  • 他为追求富贵荣华净身,一刀下去昏睡3天,醒来后清朝已经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清朝乾隆年间,宦官的人数最高达到了3000人,但3000人当中有权有势的宦官极少,像是慈禧的太后身边的李莲英和小德张就是清朝宦官的“榜样”,俗话说有始有终,清朝最后一个宦官又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孙耀庭,他出生在天津市静海区一个贫困的家庭,一家6口人,孙耀庭排行第二,1902年,他出生时,父母都给在一个

  • 嘉庆被立为太子,乾隆为何命他去祭拜一个小孩?其中深意令人胆寒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选择嘉庆的原因,乾隆皇帝怎么祭拜嘉庆,乾隆死前对嘉庆的评价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85岁的乾隆皇帝驾临勤政殿,召集众位王公大臣,宣示建储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为皇太子,并约定次年归政。对于皇位禅让,乾隆皇帝的心思甚是微妙,其权力交接也让人议论纷纷。据《清史稿》记载,永琰成为皇太子不久后,就在乾隆皇帝的指示下,隆重祭拜一位9岁夭折的哥哥。这其中,究竟隐藏

  • 民国四大特务的后代如今怎样?多数在国外,毛人凤的儿子最有出息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军统特务毛人凤的后代,特务毛人凤子女,民国四大特务后人今何在

    毛人凤曾是戴笠的助手,戴笠死后,他晋升为一把手,至于这最后一位徐恩曾,可能是很多人都没有听过的,那也是因为老蒋对徐恩曾下达了“永不录用”的命令,这也让徐曾恩在国民党的地位一落千丈。戴笠在18岁时,跟家乡地主女儿毛秀丛结婚,不过戴笠对于这个原配并不喜欢,花边新闻不断,毛秀丛也难以忍受,最终选择了分居,

  • 乾隆的金丝楠木棺材,真的是取自朱棣陵墓吗,他为什么要这么干?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棣墓60根金丝楠木,乾隆棺材是朱棣的吗,乾隆的金丝楠木棺材

    按照民间说法,乾隆皇帝的金丝楠木棺材是从朱棣陵墓上偷来的,很多人觉得是谣传、故事,后来考古证明了民间说法的正确性,乾隆皇帝确实命人当了“盗墓贼”。其实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时期,清朝是很繁荣的,所谓“康乾盛世”,就是对乾隆政绩最大的一个肯定,那么既然如此富有,乾隆又如何命人去偷朱棣陵墓的金丝楠木呢?主要

  • 清朝的包衣奴才是什么意思,他们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地位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包衣和奴才,清朝包衣出身很低吗,清朝包衣比普通百姓地位高吗

    顾名思义,包衣奴才是清朝统治者奴仆中的一种,不过虽为奴才,却也是清朝统治的重要一部分,有许多包衣奴才出身的人在清朝当官、为妃,名垂史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家族就是包衣;嘉庆皇帝的生母孝仪纯皇后也是包衣出身,得宠之后其家族被抬旗,编入内佐领,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许多,纵横就不再列举了。本文主要

  • 清朝灭亡107年,此国却依旧还在使用大清国旗,原因令人意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清朝国旗变化图片,清朝的国旗是怎么样的,清朝用过的所有国旗

    清朝虽然结束,但以前附庸清朝的藩属国却难以接受,虽然大多数的藩属国因为各种各样的情况被分离的出去,但依旧有一国还在使用大清国旗,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至今不跟我国建交。不丹,是位于中国和印度之间喜马拉雅东段南坡的一个内陆国,总面积38394平方公里,不丹的国名在当地的语系当中为:竺域,翻译过来的意思就

  • 鳌拜战功累累,康熙不愿杀他,只好说:让这个人替他死好了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熙怎么杀掉鳌拜的,康熙宣布鳌拜罪行,鳌拜要是真反康熙能成功吗

    当年为了除去鳌拜,康熙也是一忍再忍,最后不得不耍了一个小手段,暗中蓄养武士为他所用。《南亭笔记》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