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位权臣,最终的结局却非常的悲惨。在严嵩的晚年,他因为处事不当,而受到嘉靖的猜忌,并最终落得儿子被杀头,自己被抄家的悲惨境地。虽然这个过程中,不乏他的对手徐阶等人的运筹,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他整个职业生涯中,留下的不光彩记录着实太多,最终使得嘉靖想有恻隐之心也找不到充足的理由。不过嘉靖虽然下决心杀了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但是对严嵩嘉靖还是网开一面,并没有直接处死。这个操作其实有些反常,毕竟在古代,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威,而且严嵩也具备绝对该杀的理由。作为一位极其称职的皇帝,嘉靖为何会对严嵩格外开恩呢?
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准确地说出嘉靖修道的目的了,但是无外乎是对当下生活的一种逃避,对自己向往生活的一种诉求。但是这种个人的追求,对于一个皇帝而言,是极其不称职的。一个皇帝应该以治国理政为自己的工作核心,但是嘉靖在位的后二十多年里,他几乎没有上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修道。明朝的文臣崇尚“文柬死”。所以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皇帝如此荒废自己的事业,这其中尤以海瑞为代表。
所以嘉靖和明朝的群臣之间是有隔阂的,是有矛盾的。而严嵩在这一点上做得特别好,他用自己全部的诚意支持嘉靖的这个“小爱好”。不仅如此,他自己也非常懂得献媚,为了博得嘉靖的喜欢,严嵩自己会向嘉靖写“青词”,而且据说质量非常好,深得嘉靖的喜爱。
既然严嵩懂得讨好嘉靖,他肯定不是在这一个方面,所以在其他的事物上,严嵩也一定为嘉靖做了很多工作。只是有些事情不便讲明。在这样的情况下,严嵩和嘉靖之间,虽然是君臣关系,但是他们除了君臣之外,也多少有一定的私人感情,只是这份感情,因为君臣的关系,无法言明。
再有严嵩事件中,已经有了一个最大的替罪羊,这个人就是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从平息群臣的愤怒而言,杀了严世蕃,贬了严嵩,其实嘉靖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而当时严嵩案发时,他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所以于情于理,嘉靖很难下手对严嵩赶尽杀绝。毕竟严嵩追随嘉靖多年,如果嘉靖对严嵩无情,那么也等于告诉世人,嘉靖自己也是绝情之人,为了笼络天下的人心,嘉靖无法对严嵩赶尽杀绝。
最后一点,也是最核心的原因,那就是严嵩作为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他对嘉靖已经没有任何的反击能力。这一点也是严嵩得以多活两年的最关键因。通过这个分析之后,我们发现严嵩首先是可以不杀,然后不杀对嘉靖更有利,并且不杀严嵩,严嵩也不会对嘉靖造成太大的伤害。这是最终嘉靖没有杀害严嵩的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严嵩如果不当官,他一定是一位卓越的艺术家。和宋朝著名的权臣奸相蔡京一样,两人在艺术上都有较高的造诣。他们都是文学家和书法家,而且在宦海沉浮中,也都几经挫折。但是他们在为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极致的利己主义,他们忘记了自己作为人臣的使命。臣和君本身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的管理进行互动的,而不是仅仅的对皇帝想法单纯的敷衍,这样就失去了做臣子的义务。
而严嵩恰恰在这一点上一味的讨巧,对皇帝投其所好,并且利用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的打压异己。最终让大明朝,逐渐进入到党争的恶性循环当中。所以这才是严嵩带给明朝最大的损害,当然这其中也有嘉靖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