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就来给大家拨开云雾,刨根问底,一直刨到赵构的内心深处与大家探讨一下。
赵构正处于壮年之时,为何要选择禅让这种方式
赵构的庙号是宋高宗,我认为凡是庙号中带“高”的,都是政治水平极为高超的帝王,前者唐高宗李治,在错综复杂的竞争关系中,继承了李世民的皇帝;后者清高宗乾隆,自己继承皇位不算,小小年纪就帮助父亲雍正在九子夺嫡中取胜,堪称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相对来说赵构也不赖,在靖康之难中,父亲宋徽宗和哥哥宋钦宗都被一网打尽,本来一辈子没有任何机会成为皇帝的人,却在国破山河中被相当多的将领拥立为皇位,没有点本事,说出来鬼都不信。
在皇位传承上,赵构与乾隆也颇有相似之处,作为两个都活过80岁的帝王,两个人都选择了禅让,我们知道乾隆是为了名声,把自己包装成“十全老人”的形象。
乾隆25岁登基的时候说,我爷爷康熙文治武功天下第一,我不能执政时间超过爷爷,要说乾隆是真能卖乖,在医学条件不发达的古代,有几个人敢在25岁的时候打包票说自己可以活到85岁。结果真的到了这一天,也没办法不退了。
赵构并不是在乎名声的人,一直以来名声也不怎么好,压根也没有包装的欲望。所以,赵构在壮年选择禅让,还是有着很重要的原因的,相对于宋徽宗超级能生的生育能力来说,赵构真的是丢了他爹的老脸,据说赵构在建炎三年的时候被金人追杀,被吓得不举,而自己唯一的儿子也被惊吓而死。
可以说,赵构选择禅让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他没有亲生儿子,只是养子,不得不禅让。
赵构为什么会选择赵匡胤的子孙赵眘来继承皇位
南宋是赵构和大臣草创而成,还是一个根基不太牢固的政权,当时局势也是很复杂,赵构没有子嗣,也让大臣着急,万一哪一天赵构要是挂了,那不是群龙无首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赵构竟然选择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眘作为养子,又引来一片哗然。
我们知道宋代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然而整个北宋的皇帝,都是赵光义的后代,因为赵匡胤死后皇位却传给了他弟弟赵光义,什么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咱就不解释了,也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够掰扯得清楚的。
总之,赵构在选择皇储的时候,没有选择赵光义这一脉,肯定是要引起轩然大波的,假如真的选择赵匡胤的子孙,那是不是坐实了赵光义的皇位真的是篡位而来?
赵构这么做是有原因的,我们知道赵构的皇位本身就“来路不正”,我们都说赵构的皇位承接自北宋,那你是承接自宋徽宗还是宋钦宗呢?不好回答,也就不好解释。
正因为这皇位来得不合法,主张北伐的岳飞一提出“迎回二圣”,赵构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为什么?还是这个皇位传承合法性闹的!
也正因为如此,自己又没有子嗣,如果选择赵光义的后代,他必然会被边缘化,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
赵构虽然肯让位,但是也不想当一个没有实权的太上皇,这一点,自古以来多少皇帝都是这个态度,想当初宋徽宗就犯了这个错,在传位给宋钦宗后,将大权也给了宋钦宗,结果靖康之耻的时候,宋徽宗已经难走,结果还是被已经掌权的宋钦宗给召了回来,结果被一锅端了,而宋徽宗的政治班子还遭到了清算。
赵构自然是吸取了这个教训的,选择赵眘作为太子,是因为赵匡胤的一脉早就已经成为平民,没有任何权势,一个没有任何后台的人继承皇位,那这个新皇帝的后台只能是赵构自己,赵构的算盘打得是相当精明的,事实上,赵眘即位之后对赵构是毕恭毕敬,最后跟赵构几乎一块走的,后人给赵眘的庙号一个“孝宗”不是没有道理的。
“恐金”皇帝赵构,在准备逃跑这一方面是专业的
对于赵构的这种举动,在赵构还没有禅位的时候就跳出来反对,他们都怀疑赵构是不是在学他爹宋徽宗,遇到战事就逃跑?因为他们都认为靖康之耻的发生就是宋徽宗的逃跑主义导致的。
其实这种猜测也有一定的道理,赵构的性格并非主战也并非主和,而是贪生怕死,所以,当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和兄长都因为身在皇位而被金人掳走,宋高宗当然也怕步其后尘。
尤其是赵构当皇帝以来,的确是遭了不少罪,作为南宋的扛把子,必然会被金国针对,最艰难的时候,曾被金人从南京撵到杭州,最后从陆地跑到海上,差点成为一个海上皇帝。
而赵构宣布禅位之时,时间恰巧是在南宋的军队在采石之战中打败了金人,金帝完颜亮因此被部将所杀,赵构十分担心被报复,害怕金人再次大举南下。
正因为如此,想要不被针对,还是宋徽宗的招数技高一筹,那就是禅让皇位后,自己当太上皇,这样金人就不会盯着他打,而是盯着新皇帝。
但是宋徽宗是把权力都给了宋钦宗,因此最后也没有逃跑成功,所以赵构在选择禅让对象的时候,有意选择了已经接是老百姓身份的赵匡胤的后代,作为自己的傀儡。
从结果来看,赵构的这一系列黑操作还是很有效果的,赵构退位的第二年,南宋军队就被金兵打败,赵构随即“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朱子语类·高宗朝》)。
论逃跑能力,赵构是相当专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