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隆的人生完美的解释了当下流行的一句网络用语:只要你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为什么这么说,他的确做了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如果建文帝要追责在靖难之役中的失职人员,李景隆是第一个应该被清算的大将。
李景隆之所以能被委以重任,首先要感谢的不是齐泰、黄子澄等文臣,而是他的父亲李文忠。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被朱元璋收为义子,并得到了重用。
明朝建立前,李文忠作为监军多次转战沙场,官至荣禄大夫。明朝建立后,他又多次领兵追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获封曹国公。洪武十二年(1379年),又被诏命主持大都督府兼主管国子监,可谓文武双全。
有着这样一位出色的父亲,李景隆自打出生就是自带光环的,父亲李文忠死后,他便承袭了曹国公的爵位。但现实并非“有其父必有其子”这么简单,如纸上谈兵的赵括一般,李景隆和赵括,虽然都有一个非常善战的父亲,但他们自己并没有完美继承父亲的善战基因,在战场上的表现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建文元年七月,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抗朝廷,他自己称此举为“靖难”,因此历史上称这场朱明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为“靖难之役”。李景隆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登场了。
真定之战老将失利,李景隆二度北伐擒贼
朱棣起兵后,原本打算即刻挥师南下,但燕军主将张玉认为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当时北平周围都是朝廷驻军,虽然没有擅攻北平,但对北平的威胁时刻存在。
于是,朱棣采纳张玉的建议,决定乘朝廷的北伐军未抵之前,先主动出击消除北平周围的威胁,先后攻取了北平以北的居庸关、怀来、密云和以东的蓟州、遵化、永平等州县,基本扫平了北平的外围,排除了后顾之忧,以便从容地应对朝廷的北伐问罪之师。
经过朱元璋大肆杀戮功臣宿将之后,朝廷亦无将可用。在朝堂之中找来找去,北伐将帅还是落在了硕果仅存的两位开国功臣身上,这两人便是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
六十五岁的耿炳文被任命为征虏大将军,调集各地军马,号称三十万大军,出师北伐。历经一月零六天后,北伐之师抵达真定(今正定),以此作为北伐基地。在得知耿炳文的消息后,张玉主动提出去察看敌情。
待他回来之后,提出了制敌的作计划,即“若径趋,彼虽众新集,我军乘其未备,一鼓可破也。”,意思就是北伐之师是新集结的军队,我们只要乘其不备,采取偷袭的策略,方可取胜。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朱棣先袭取雄县,一天之内便消灭了北伐的先锋部队近三万人,由此揭开了真定之战的序幕。攻取真定时,又采取“先声后实”之策,基本控制了城外局势,还俘虏了不少将卒,但要攻下真定城却是不可能。
耿炳文毕竟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素以守城闻名。他固守城而不出,燕军虽勇,但素以野战为所长,时间一久,耿炳文一旦来个大反攻,结果难测。最后朱棣决定班师回北平。
真定战况传到京师之后,出师不利令建文帝感到惶惶不安,于是齐泰、黄子澄提出再重新出师北伐,并推荐了曹国公李景隆取代长兴侯耿炳文。
就这样,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接过了北伐擒贼的重任,建文帝还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遣将出征仪式,并授予了“通天犀带”,表示了逾制的隆遇。
李景隆踌躇满志,但不少从征将士却不敢恭维。李景隆在德州对耿炳文原有军马进行了整顿,整合了五十万军队,进驻河间。
他一改耿炳文以守为攻、稳中求进的战略部署,准备全力以赴,进取北平。
围攻北平陷入胶着
李景隆取代耿炳文,对于朱棣来说,这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对付一个“寡谋骄横,不知用兵”的将领,远比对付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要容易,这也算是朱棣通过真定之战得到的最大好处。
朱棣与李景隆也算是老相识,尽管从辈分上看,李景隆是朱棣的表兄,理应称朱棣为表叔,但两人年纪相仿。当年在朱元璋时代,这些勋戚子弟与诸王都相互熟识,秉性如何都有所了解。
李景隆出师后,朱棣便指出了李景隆的五大败笔:
"为将政令不修,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败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衣褐者少,披触霜雪,手足皲瘃,甚有堕指之患,况马无宿稿,士无嬴粮,败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败三也;贪而不止,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败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败五也"。——朱棣
这五条中,除去北地早寒之外,其余都是李景隆的弱点。不过朱棣对于这次与李景隆的交战也提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去应对。为了补充燕军的兵力,他决定向分封在大宁的十七弟宁王朱权借兵。
朱棣走了一步险棋,他走后仅留一万军马,交予徐王妃、世子朱高炽等人防守北平。李景隆的目标是直捣北平城。朱棣前脚刚走,李景隆就来了。
李景隆将数十万军马分成三部驻扎:一部筑垒于北平九门,日夜攻城;一部东去攻打通州,防止通州守军与北平相呼应;还有一部分主力集结于北平至通州的郑村坝,以待朱棣回师。
北平九座城门攻守激烈,其中的彰义门差点就被攻破,据说因为李景隆为了贪功,令负责攻城的瞿能父子停止进攻,以待大军同进,结果错失良机,给了城中燕军喘息的机会,再无攻破的可能。
李景隆面对万余人坚守的孤城,数十万大军竟久攻不下,这让他感到束手无策。再加之,每每深夜时分,城中燕军又常出城偷袭城外营盘,搞得李景隆只得后退,小心防范,北平的攻守一度陷入胶着的状态。
郑村坝当了逃兵
朱棣顺利从宁王朱权借得精兵,兵力已达三十余万,足以与朝廷抗衡。他在得知北平的胶着战况后后,便班师回北平,火速率师入关,迫使李景隆分兵,以此缓解了北平的军事压力。但大军入关后却迟迟不进,李景隆不知燕军何时到达,因而只能昼夜戒备,不敢放松。
朝廷军队从南方而来,李景隆北伐正好赶上北方冬季的严寒,军队战斗力锐减,再加上要昼夜不敢放松,竟而转逸为劳。而朱棣此时缓慢行军,却是转劳为逸,这样一来,燕军还未交战就已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最终,双方在郑村坝展开了一场厮杀,其状况相当惨烈,数十万人马在冬季寒冷的荒坝上进行着一场殊死搏斗,从午时一直战到黄昏,才各自收营。在这场厮杀中,燕军虽然占据了优势,但却并未取胜。
李景隆本就是贵族之家的纨绔子弟,并非值得倚重的大将,他从未经历过如此艰难凶险的恶战,燕军的强悍,初战的不利,士气的低落,严寒的天气,眼前的一切困境都让这位娇生惯养的皇亲打起了退堂鼓。
于是,他下令连夜拔营逃往德州。可怜那苦苦围攻九门的将士并不知道主帅已逃,直到朱棣在他们背后突然出现,北伐将士腹背受敌,苦战两天后被迫撤走。
北伐的数十万大军,就这样溃散于李景隆手中。
收到战报的黄子澄,因怕承担责任,向建文帝隐瞒了兵败的消息,并谎称李景隆在北平大获全胜,因天寒地冻难以用兵,退往德州休整,待来年春天再战。建文帝十分高兴,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
就这样,原本是一对为君分忧的文臣武将,一转身就变成了一对双簧演员,把文弱的建文帝骗得团团转,错失战机,给了朱棣更大的生存空间。
从大宁借兵到回师北平的这场大战,是朱棣起兵以来的一次真正转折点,他不仅是获得了胜利,关键的是在军事实力上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北平之战取胜后,燕军逐渐走向转守为攻的态势。
白沟河大决战再败
李景隆溃逃后,一冬无战事,但朱棣并没有丝毫懈怠,除了加奖立功者,还不断地给建文帝施加压力,写写恐吓信。
建文二年(1400年)四月,在建文帝的不断催促下,李景隆又再次集结了六十万人马,从德州出发,准备再与朱棣决一高下。
在决战前,李景隆先派出高巍去当说客,力求和平解决此事,并要求朱棣要恪守为臣之道。朱棣自然不予理会,李景隆倒是热心,一再写信给朱棣劝降,还说尚书齐泰、太卿黄子澄已被革职,意思是朱棣“清君侧”的口号也就站不住脚 了。
李景隆议和不成,只好等待大战了。早在二月时,朱棣就佯攻了一次大同,其目的自然是引诱李景隆出关救援,李景隆果然中计,行至半路,朱棣却由居庸关又返回了北平,并不与之交战。而李景隆的军队空奔波一场不说,仗未打,不少将士已被冻伤。
建文二年四月初一,李景隆率军从德州北进,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率军自真定北进,约定会师于白沟河。
四天后,朱棣率军出北平南下。二十日,燕军渡过拒马河,驻营于苏家桥。事实上,对于这场人数不对等的大战,朱棣并不占优。朝廷军中也不是没有悍将,比如平安、郭英、吴杰、瞿能父子等大将,都不是等闲之辈。
但问题就出在主帅上,双方第一日在白沟河战到天黑,朱棣并没占到便宜,反而是险象环生。待到第二日再战,李景隆并未有任何战术策略,依旧要和朱棣拼刺刀。朱棣勇猛是真,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燕军逐渐陷入敌众我寡的漩涡,尽管有次子朱高煦来救援,但要想反败为胜,除非天降神兵。
然而天意真的出现了,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一阵狂风将李景性的将旗折断,朝廷方面失去了指挥,将士们不知所从,攻势顿时锐减。朱棣抓住机会,绕至敌军北后,乘风作乱,烧了李景隆的大营,军中大乱,人心涣散,战局发生逆转,燕军越战越勇,李景隆方面全线崩溃,纷纷败退。
李景隆又退回至德州,但朱棣并放松,至五月攻入德州,李景隆在燕军到达前就跑出了德州城,奔走到了济南。德州是李景隆北伐的大本营,城内堆积如山的辎重尽为燕军所得,朱棣顺势南下,一路势如破竹,直指济南。
五月十六,朱棣率师攻抵济南城下。李景隆后中尚有余众十数万,完全可以据城迎战,但他早已是惊弓之鸟,全无斗志,临阵指挥混乱,再次大败于燕军之下。而李景隆则又一次选择了逃逸,于是济南城被燕军团团围困。
李景隆在白沟河大败后,被不少忠义之士上疏揭发其罪,再次逃遁济南后,早已尽失人心。然而对于李景隆的溃逃,建文帝却出于亲情没有治罪于他。
不过,朱棣在济南的战事并不顺利,济南城在铁铉、盛庸等人的坚守下,固若金汤,之后的朱棣接连吃了济南、东昌之役的两场败杖,军队势气也大挫。不过他顶住了压力,拿下了藁城之战,扭转了败退的局势。
建文三年(1401年),尽管朱棣率军奔突的三年,所战亦多胜,但所得城池有限,真正能够久据还是仅有北平、永平、保定三城而已。
就在此时,明朝的宦官登场了,宦官给朱棣带来了运气,也给明朝带来的晦气。朱棣从宦官口中得知“京师空虚可取”的消息,谋臣们都认为这是不可坐失的良机。
于是,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朱棣在北平誓师南征,果然在建文四年迎来了金川门之变,这个大礼也是李景隆送的。
金川门之变
朱棣的南下之路也没有多顺畅,期间遭遇了朝廷悍将们的猛烈慰问,比如平安、何福等悍将。再加之北方人南下,遇到了南方暑湿熏蒸的气候,不适者众多,不少将士身染疾疫,斗志不振。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人产生了回师的念头,然而对于朱棣来说,此时已到了最后的关键时刻,如若不能尽快击溃朝廷大军的阻截,恐怕直取京师的计划就会落空。
朱棣再次顶住压力,击败了朝廷悍将平安,使另一名悍将盛庸处于孤立的处境,而朝廷已再无人可用了。随着扬州、高邮、通州、泰州相继降陷,建文帝只能幻想着与朱棣议和了。
朱棣自然是不愿意的,之后盛庸也没敌过这支亡命之师,退守长江南岸的高资港,关键时刻,朝廷总领舟师防江的右军都督佥事陈瑄投降。陈瑄的叛变给了建文朝重重的一击,长江天堑变通途,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燕军了。
就在燕军兵临城下之际,李景隆又再次被建文帝派上了用场,命他领着一帮再次前去议和。李景隆见了朱棣,话都说不全,自然是无功而返。
明朝的京城应天是当年朱元璋的起家之地,前后经营达数十年之久,城墙高大坚固,有内城外城,城中亦有不少京卫军士,如若指挥得当,全力固守,也够朱棣喝一壶的。但此时的应天城早已人心涣散,混乱不堪,根本没人主持调兵遣将之事。
朱棣原本以为攻城要费些力气,哪知得到线报却说城内并无防备,不由大喜,于是全军出动,挺进京城。
金川门是京城北面靠西的一座外城门,而负责守这座城门的就是李景隆。李景隆对建文帝已毫无指望,为了苟且求生,等到燕军来到金川门时,便开城投降了。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南京城陷,建文帝下落不明。六月十七,朱棣登基称帝。
对于朱棣的成功,李景隆是有功劳的,不少人都笑称李景隆是朱棣的卧底,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朱棣“效力”。所以,朱棣对于李景隆也不薄,明成祖时期,授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增加岁禄,列于群臣之首。
明成祖上位之后,开启了追杀奸党的工作,一直持续了二十年之久。在此期间闹得人心惶惶,所谓的奸党,实际都是建文帝时代的忠臣。就在这场追杀奸党的运动中,李景隆作为前朝旧将也没逃脱厄运。
永乐二年(1404年),他被杀红眼的左都御史孙瑛弹劾,说他图谋不轨,多置庄院田产,蓄养佃仆,其心难测。李景隆因此被削爵圈禁,至永乐末年去世。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尽管李景隆也明里暗“帮”了朱棣不少忙,但最终也没能逃出朱棣的猜忌之手,这大概也是后人对朱棣风评不好的原因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