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战国七雄都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偏偏是秦国统一了全国

战国七雄都有很强的实力,为什么偏偏是秦国统一了全国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3004 更新时间:2024/2/3 17:00:26

一,独以一面制诸侯的地理优势

秦国位于关中地区,是著名的天府之国。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边有函谷关、崤关、武关、潼关等要塞扼制通往关东的要道,易守难攻;北边是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匈奴崛起之前,该地区是没有任何强大的游牧民族威胁;南边是秦岭、大巴山,道路难行,难以对关中造成威胁;西边则是西羌、义渠、西戎等族的活动区域。

[var1]

战国局势

在秦国强大之前,其威胁主要来自于西边的游牧民族,而秦国也是和这些游牧民族的斗争中不断崛起的。春秋时期,秦国主要和西戎作战,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大大削弱了西戎的威胁。战国时期,又兼并了义渠之戎,使得秦国的后方在无威胁。因此,在战国的时候,秦国的威胁基本来自于关东地区,因此形成了“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的局面。而兼并了西戎地区,也使得秦国拥有了天然的养马之地,“北有胡貉、代马之用”,为建立强大的骑兵提供了保障。

[var1]

秦国在地理上另外一大优势就是拥有两大农业产区,为战争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关中地区,位于渭河流域,地势平坦,沃野千里,十分适合于农业生产,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商鞅变法时期,颁布“垦令”,鼓励农耕,招徕移民,大大促进了关中地区农业的开发。战国后期,郑国渠修建,“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另外一大农业区是巴蜀。前316年,秦国灭吞并巴蜀。此后秦国在这里不断进行开发,有著名的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了第二个“天府之国”。

[var1]

成都平原

和秦国相比,关东六国基本平原相连,缺乏秦国的优势。魏国虽然占据的平原地区较多,但是处于四战之地,又险可守,导致兵力分散。最终魏国因为周边的齐、秦、楚进攻而衰落。燕赵大地多山区,虽然可以俯瞰天下,但是农业生产不够稳定,同时也面临齐国的威胁。齐国地处山东半岛,但是也同时和燕、赵、魏接壤,最终因为五国联合进攻而衰落。楚国虽然面积大,但是境内土地大多数没有得到开发,出现了地广人稀的局面。楚国北部边界线太长,同时要防御秦、魏、齐三大强国,也造成兵力分散。而韩国太小,没有多少竞争力。

二,秦国的集权程度化最高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的总体发展趋势就是分封制不断被中央集权制取代,贵族制度逐渐被官僚制度取代。分封制度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力量,因此进入战国后,各国都推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魏国有李悝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齐国有齐威王新政等。不过列国的变法中,秦国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var1]

商鞅

商鞅变法的一个核心就是加强集权。他经济上废除了公社残余的井田制,推行了土地私有制,也就瓦解了贵族的经济基础;废除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使得地方垂直控制于君主的手中;实行“一法而治”,也就是废除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礼治,加强了君主和国家的权威;废除旧世卿世禄制,推行军功授爵制,也就是将贵族世袭的权力取缔了。这些政策,使得秦国的贵族势力遭到了惨重的打击,而君主的专制得到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也就有利于集中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也可以进行了大规模的对外征战。

[var1]

郑国渠

商鞅变法的另外一个核心就是“一民”政策,也就是严格控制平民的生产、生产、思想。“一民”的方法在于操纵赏罚的杠杆,“开必得之门,明必死之路”,通过一些非常手段来引导百姓顺从。“赏”是利用民众的功利心理来进行诱导,“罚”就是使用强制措施进行禁止。农战政策就是“一民”政策的具体体现,他想规定百姓必须从事于农业或者战争,严厉打击工商业、娱乐业等。通过参战,可以得到了更多的物质、权力奖励。为防止百姓偏离“一民”轨道,就出台严刑峻法来限制。农战政策一是提高了秦国的粮食产量,二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虎狼之师”。秦国的国家基本为农业和战争服务,演变为战争机器。

秦法

商鞅被车裂之后,商鞅制定的制度和法令得到了长期的贯彻和执行。直到秦始皇建立了秦朝,其基本的政策依然沿用了商鞅制定的政策。《史记》给了商鞅变法十分肯定的评价:“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不过这种所谓“秦民大说”乃是变法最初的带来的效果,这种政策长期推行必然带来“天下苦秦久矣”的反面作用。

和秦国相比,关东六国的改革就显得不那么的彻底和激进了,其中齐、楚两国保留了大量的分封制残余,国内的力量难以统筹。根据考古发现,关东六国的墓葬从君主到平民呈现几个等级差距,而秦国的墓葬则是君主墓葬独大,这恰恰反应了东方六国的君主权威还未达到高度的集中。如楚国,吴起变法严重威胁到了贵族利益,最终被处死,变法也被废除。战国中后期,“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等封君,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威,甚至高于君主,这就是分封制残余代表。

三,国家政策的连贯性和持续性

在君主国家,君主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到相当关键的作用。这方面,秦国无疑是相对幸运的,秦国从秦孝公开始,经历的惠文王、秦武王、昭襄王、庄襄王、秦始皇都是十分出色的君主。这也就是避免了秦国在某一代出现崩溃和大面积腐败的局面。这一点,东方六国就没那么幸运了。楚国从楚怀王开始,基本都是昏庸无能之君,齐国从齐愍王开始就基本是庸君,魏国只有战国初期的魏文侯才算一带雄主,之后的君主严么昏庸,要么出现了重大的失误,而燕赵出色的君主只有燕昭王赵武灵王。

[var1]

秦孝公

国家的君主没有远见,不仅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实力,也导致外交政策的不稳定。秦国强大起来后,形成了“合纵”和“连横”斗争的局面。“合纵”就是关东六国形成联盟共同对付秦国,“连横”就是秦国拉拢东方一国来破坏“合纵”。在初期,合纵多次显示出了力量,前296年,孟尝君联合齐、魏、韩三国伐秦,秦国被迫归还侵占的土地。但是合纵的政策并没有得到坚持,后来楚国背叛联盟,导致齐楚联盟破灭,楚国被齐、秦两国进攻,实力衰落。此后的合众都是不成气候的。

[var1]

秦国君主一直坚持扶持东方弱国以进攻强国的政策。在魏国遭到打击后,魏国主要成为了秦国的连横对象,有了魏国作为缓冲,六国就难以直接进攻秦国。齐国则是秦国连横针对的对象,虽然秦国并未直接出兵攻打齐国,但是连横以抗衡齐国是基本方针。前284年,乐毅带领燕、赵、楚、韩、魏五国攻齐,导致齐国衰落,这是战国局势变化的关键一次战役,也标志着秦国的连横战略取得了胜利。此后,秦国又转而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稳住齐国,各个击破。

[var1]

人才是战国不可多得的资源,各国都兴起养士之风,所谓“天下诸侯方欲力争,竞招英雄,以自辅翼。此乃得士则昌,失士则亡之秋也”。而秦国本土由于文化相对落后,造成了人才的缺乏。不过秦国却广泛地引进他国人才,秦孝公时有商鞅、惠文王时张仪、昭襄王时有范雎、嬴政时有吕不韦、李斯等,这些人才都来自于他国,但是为秦国效力。嬴政时,曾下达“逐客令”,李斯于是上《谏逐客书》,论述了他国人才对秦国的重要性,让嬴政收回了命令。

关东六国则不同。魏国曾是人才大国,魏文侯因为重用人才而强大,但是之后的吴起、商鞅、张仪、范雎、孙膑都被排挤出魏国,人才流失严重。齐国是战国时代的人才聚集地,但是他们多研究学术活动,很少参与政治活动,对国家大政方针很难起到作用。燕国在燕昭王时广招贤才,但是却主要用于攻伐齐国,此后的君主也没有类似行为。

秦国总体的政策较好,富有持续性,因此秦国在战国时代的疆域就不断扩大。到了战国中期,秦国的面积已经仅次于楚国,人口达到了500万,和楚国相当。而其他六国在面积上和人口上难以和秦国抗衡。随着秦国在军事上、外交上的不断胜利,最终秦国在长平之战后形成了独霸的局面,统一六国的形势已不可逆转。

更多文章

  • 如何看待“五胡乱华”:我们不能因为一个羯族而否定整个十六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五胡之乱完整版,五胡乱华的过程,中原历史上的五胡乱华

    一,五胡乱华是外族入侵吗?以上两种观点,我不会轻易同意任何一种,也不会轻易反对任何一种。我只能在读完了十六国的历史后,进行了具体、客观的分析。在我看来,该时期的历史是复杂的,我们想要搞清楚,也必须要保持理智。首先,我们来谈谈“五胡乱华”是外族入侵还是内乱。读了两汉魏晋的历史,我认为站在当时的情况来看

  • 楚国是西周的诸侯国吗?历史证明楚国和西周是两个对峙的国家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西周时期的楚国,西周分封制下的楚国,楚国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吗

    楚人的祖先是传说中的祝融、颛顼,实际上和黄帝并非是一个系统的。《史记》认为颛顼是黄帝之孙,实际上并没有依据(史记将所有的民族都划归了黄帝系统,甚至包括匈奴,显然不可信)。楚国的祖先颛顼最早生活在黄河下游地区,是东夷族的一支,以鸟为图腾。因为辅助少昊有功,被封高阳氏(杞县),后来楚人又迁徙到了商丘、帝

  • 用《山海经》破译后羿射日:其中隐藏着中华民族的重大历史信息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山海经北山经里面有后羿射日吗,山海经射日原理,后羿射日历史真实事件

    在《山海经》中有一些后羿射日的记载,不过基本不见于今本。唐人成玄英《山海经·秋水》云:“羿射九日,落为沃焦”。宋代《锦绣万花谷》引《山海经》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落沃焦”。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又丰富了羿射九日的传说。其《淮南子》有云: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

  • 男子亲历鬼门关七分钟,醒来画出“地狱景象”,神似《山海经》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鬼门关十八层地狱图片真的,山海经里的鬼门关图片,民间传说中的鬼门关

    [var1]很多人都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人死后究竟是怎样的呢?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认为在人死之后会灵魂会前往阴曹地府,在那里有判官来判定一生的善恶,最终决定下一世投胎何处。当然关于阴曹地府鬼门关仅仅只是人们的想象,并没有证据证明它的真实性。然而有一位男子却亲身经历鬼门关长达七分钟,在他醒后画出了“

  • 三星堆发现了传说中的扶桑树?《山海经》的记载完全不可靠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山海经记载的扶桑神树,三星堆出土的扶桑神树,山海经关于扶桑的描写

    [var1]很显然,青铜神鸟树就是传说中的“扶桑”。在传说中,扶桑树是太阳栖息的地方,而青铜神鸟树上的火轮就代表太阳。那么这九只鸟代表什么呢?代表乌鸦,古人有“金乌负日”的传说,认为太阳中间是乌鸦。实际上,这个金乌就是太阳黑子。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古代文献《山海经》对扶桑树有记载。《山海经·海

  • 秦国10大名将:杀神白起排名第一,有一人曾经佩五国相印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三大名将白起,秦国战神白起有多厉害,秦国的大将白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1,白起白起是秦国后期最重要的名将之一。前293年,白起担任秦国主将,在伊阙之战中大破魏韩24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从此一战成名,升为国尉(太尉,相当于全国总司令)。前292年,又攻陷魏国61座城池。前280年后,白起两次征伐楚国,攻占了楚国首都郢以及巫、黔中郡,楚国被迫迁都。此后又参与上党

  • 大秦帝国的战争机器是如何运转的:得意了秦国之君,苦了秦国之民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大秦帝国的早期历史资料,大秦帝国中秦国的地位,大秦帝国秦国统一的过程

    一,一断于法想要一个国家要像机器一样高效地运转,那么就需要集权。将权力集中在一人之手,这一人便可统一号令,调集全国资源,进行了统一的部署。而战国的法家,就是这么想的。当商鞅到达了秦国之后,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君权。[var1]春秋战国时代,处于贵族社会末期,旧贵族的残余势力依然十分顽固,他们凭借自己

  • 湖北的盘龙城遗址是楚国的首都吗?出土竹简《楚居》给我们线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楚国遗址一览表,楚国早期都城遗址,盘龙城遗址考古意义

    [var1]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另外,盘龙城也是一个青铜冶炼基地。许多学者猜测,商朝人为了得到南方的铜矿,于是大规模向南方扩张,最终在盘龙城建立了一个军事据点。此后,南方的铜矿被源源不断地运往了北方进行冶炼。盘龙城为商朝青铜文明的繁荣提供了原料上的保障。不过,当我看了竹简《楚居》后,我开始怀疑以上

  • 如果李牧不死的话,赵国真的能够做到不亡吗?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李牧何时死赵国何时亡,李牧不死赵国不会亡吗,李牧不死可以挽救赵国

    [var1]这是因为,在战国晚期,秦军多次征讨赵国,妄图一举灭亡赵国。但赵军却在李牧的率领下,强力遏制住了秦军的前进步伐。正是这样的情况下,李牧完全成为了一个力挽狂澜的存在。后来,在秦灭赵之战中,李牧因为秦国的离间计,最终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中。而赵国,也在李牧死后,迅速的土崩瓦解。以至于,现在依然有着

  • 山东孔子的“孔林”,为何千年来乌鸦不栖蛇类远避,原因令人叹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孔林为什么没有乌鸦和蛇典故,孔林十大未解之谜,孔子为何叫孔林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老子”齐名,民间有“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天下第二”的说法。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那时候正是天下大乱之际,周天子无法控制天下诸侯,所以导致了周王朝的法律、礼仪、文化习俗全面败坏,史称“礼崩乐坏”。[var1]在如此背景下,很多有学问的人都在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