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宋朝文官冲犯皇帝或者犯错只是发配,而没有被处死的?

为何宋朝文官冲犯皇帝或者犯错只是发配,而没有被处死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4796 更新时间:2024/2/17 8:49:29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变成了皇帝。进宫不久的某天,他看见一宫女抱着一年幼的男孩,问道:“这是谁呀?”宫女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周世宗就是他原来的老板柴荣

当时.恰好大臣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待在旁,他们同宋太祖一样,原来都是柴荣手下,只不过如今换了天下,随了赵老板而已。宋太祖回过头来问他们:“该如何处置这没了爸的孩子?”赵普等人说:“杀掉算了。。唯独潘美在身后默不作声。宋太祖便问潘美应该如何,潘美低着头,不敢回答。宋大祖也没逼问,只是望望天,喃喃自语地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于心不忍啊!潘美这时接茬了,说:“我和您都曾经是周世宗的手下,劝您杀这孩子,那对不起世宗,若劝您不杀,您必然会怀疑我的忠心。”宋太祖觉得有道理,就顺势对潘美说:“世宗的儿子不便做你的儿子,就给你做侄子吧。”

潘美便把这孩于带回家,当成自己的亲骨肉,悉心教养。从此以后,对于这孩子的事,宋太祖不闻不问,潘美也从不向他提及,就像这孩子从未出现过他的,君臣间形成了一种默契。

宋大祖是一个认真听取意见、从善如流的人,不仅如此.他还能顺水推舟地把孩子做了巧妙的安置,既不用担“即人之位,杀人之子”的骂名,又因为孩子有忠臣潘美监护,不用担心今后兴风作浪,一个皇帝能把事情处理得如此符合天道、人情、己意,殊为难得。

武夫当国的宋太祖一直保持着一个有趣的玩乐,便是常常在后花园用弹弓打麻雀。一天,他玩得正起劲,一大臣声称有急事求见,尽管极不情愿,但听说是急事,宋太祖还是立刻接见了这个大臣。然而听了汇报,却发现对方哆哆唆唆所说的只是寻常小事而已,便大怒,责问他为什么要撤谎。大臣说我没有撒谎,因为他认为再小的公务也比打麻雀紧急。见对方还顶嘴,宋太祖更是怒不可遏,随手抄起身边的柱斧(水晶制的小斧,宋太祖有持柱斧的习惯),用斧柄打落了大臣两顾牙齿。大臣没叫痛,也没哭泣,只是俯下身,默默地捡起牙齿放到怀里,收藏起来。宋太祖说:“你收起牙齿,难道要去告我?”大臣说:“在下虽然无权告陛下,但将来自会有史官把今天的事情记载下来。”宋太祖听了这话后,气忽然间消了,且慢慢欣赏起对方来.最后还赏赐他许多金帛。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虽说是千余年前的事情,但今天读来仍然能感受到里面的人性光辉。大臣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样子,显得憨直可爱;而皇帝在震怒之下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并以赏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意,也说明他有敬畏之心,算得上一个肚里能撑船的皇帝了。

但不要因此而以为宋大祖是一个心慈手软、毫无心计的坦荡君子,坦荡君子是夺不了天下、坐不上龙椅的,他是当仁则仁,当狠则狠,认淮的事.特别是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地位的事,则该出手时就出手。唐朝五代以来,皇帝同大臣们议事,都会给宰相一级的大臣安排椅子就座,甚至还有茶水。宋太祖第一天上朝,范质一班大臣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椅子上,听候皇帝的指示。宋太祖看着奏章,突然拾起头来,对范质等人说,我眼睛有点花,你们上前来结我说说这奏章上的事吧。等大臣们把奏章上的事向皇帝汇报完回到原地时,才发现所有的椅子都被他安排人俏悄撤掉了。从此,无论大臣多大,上朝时都得站着议事,以前叫“坐朝”,这以后就叫“立班”了。

宋太祖行事果敢,既准又狠,但十分难得的是,在他的心底始终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一块“碑”。建应三年(962),宋太祖秘密安排人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里,取名”誓碑”,用销金黄幔将它遮盖起来,门外有门,锁外有锁,禁卫森严。他规定,每有新皇帝登基,均由一个不识字的宦官引领,新皇帝进去,焚香,跪拜,默读“誓碑”,然后离开,直到下一代皇帝再来例行手续。碑文大意有三层:一是要善待后周皇帝柴氏家族;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违背此誓的,天打雷劈。这一近乎毒誓的“誓碑”,就是宋太祖的底线,这一底线伴随着他处理即位前后的所有事宣,伴随他处理所有的内政外交,甚至他还以他的最大能耐,用这一底线影响着后来的继位者。

其实,从对待柴荣幼子的态度上,我们早就可以看出他的底线,不是他优柔寡断下不了毒手,而是他处事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面对再棘手的事,也尽可能不杀人,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哪怕迂回烦琐,哪怕牺牲眼前利益.也不逾越底线。就这一点来说,历代皇帝中,宋太祖算是极特别的一个。而最关键的是,这一底线奠定了宋朝优礼文人土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这就是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由来。

有了“不杀士大夫”这把“尚方宝剑”,治国理政就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许多读书人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上书言事,往往直接了当,即便把皇帝逼急了,最多也只是发配而已。

然而,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朝廷确定了“不杀士”的规矩,虽然为言论带来了宽松的环境.但由于监督制度未及时堵漏补缺,便给腐败添置了滋生的温床。士大夫个性张扬的同时,以酗酒为浪漫,以狎妓为风流,以豪华铺张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耀,腐败之风随之大起,渐惭演绎成北宋末年的“造作局““花石纲“,劳民伤财,疯狂盘剥,最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更多文章

  • 为了反腐,朱元璋诛杀了多达15万人,而李世民则只杀了3个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世民与朱元璋谁最狠,朱元璋杀了李世民吗,历史上朱元璋反腐多厉害

    在1368年,大明王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一方面派遣大军继续收复被元朝占据的北方地区以及奉元朝为正朔的云南等地。最终,经过数次的征伐,这些地区也都归为明王朝治下。而在国内局势稳定之下,朱元璋也曾先后三次封赏功勋,但作为一个出身贫贱的帝王,他深知民众对于官员贪污、鱼肉乡里的危害性,因此也颁布了《大诰》,并

  • 陈友谅手下有员猛将,英勇善战,可惜被陈杀死,否则朱元璋不会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陈友谅打天下朱元璋坐天下的传说,陈友谅惨败朱元璋,陈友谅兵最多为什么没打过朱元璋

    显然的,经历过这种事情的人很多,最为典型的便是崇祯皇帝了。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陈友谅也是如此。陈友谅的手下有一个名为赵普胜的猛将,此人英勇善战,善使双刀,但是却被陈友谅杀死,这才导致了最终陈友谅的落败。赵普胜为巢湖庐州路无为州庐江县(今安徽庐江)人,元末红巾军将领,是安庆和池州一带的守将,擅长使

  • 一篇文章告诉你,朱元璋不杀功臣,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朱元璋为何杀朱元璋,明朝朱元璋的下场,朱元璋蒲姓后代改姓

    朱元璋在当时早就考虑这个问题了,他也清楚就算自己清理再多人,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但是他也没有留手,有威胁的就先铲除,剩下的再想办法。于是在这之后,朱元璋做出了很多措施来尽力保住自己一手打下的江山。中央、地方改革我们都知道胡惟庸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朱元璋刚建立明朝时期,所有的制度都是沿袭元朝的

  • 一封信,差点让朱棣杀了儿子朱高炽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朱高炽为啥否定朱棣的下西洋国策,朱棣朱高炽谁先死的,朱高炽向朱棣辞去太子之位

    更甚者在靖难之役时,因为一封信,朱棣都生了杀死儿子朱高炽之心。在1399年,靖难之役爆发之后,朱棣领兵反抗建文帝大军。而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随军出征,身为世子的朱高炽则奉命留守北京。当时的情景是,在长子朱高炽的治理之下,北平城内百姓稳定,也能够保证靖难大军的后勤补给,由此他获得了众多文臣的支

  • 为什么明朝不出兵去剿灭蒙古,而是一味地修长城来做消极防御?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但仁宣以后,伴随国力下降与防线内缩,边墙遂成为明朝、蒙古政权边界。在此之外,明朝尚设置界碑、边墩,将之定位为“军事边疆”,以作为边界防御之缓冲。但在明后期,伴随蒙古对明朝威胁加剧,明朝已在事实上丧失了对边墙以外的控制功能。因此徐达在山海关所修墙体,自然远非边界。景泰年间,提督山海等关右副都卫御史李宾

  • 一怒之下找到出路?成吉思汗为何先西征,然后再灭金朝与宋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成吉思汗灭宋了吗,成吉思汗是金朝的第几个皇帝,成吉思汗为何不攻宋

    关于成吉思汗先不灭金,进而灭宋,而是转身向西征伐,据史料记载是因成吉思汗听信了占卜之说,而停止向南转而向西。其实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孙西征是有原因的。诡异西征蒙古西征都不是有意而为,而都是南犯时所进行的西征,令人不解。比如蒙古第一西征时间是1219看至1224年,这期间蒙古还与其宗

  • 靖难之役时朱棣借宁王8万兵,得天下后是怎么报答他的?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朱棣靖难之役哪来的兵,跟着朱棣靖难之役有哪些人,靖难之役朱棣经历的困难

    但你知道吗,朱棣篡位成功与从弟弟宁王朱权手中借的八万人马有重要关系,他还曾在借兵时承诺宁王若是起兵成功就与宁王平分天下。当然,最后朱棣不可能真和宁王平分天下,相反,宁王还被他打压得特别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段历史。首先就要从朱棣借兵的原因说起了。在朱元璋在位期间,他分封了二十

  • 清朝皇帝辨别贪官的妙招,上朝先拍两下袖子,刺客因此无处遁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皇帝反腐纪实,清朝皇帝对贪官的态度,康熙上朝审贪官

    其实这和一个词语“两袖清风”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古代对于官员的一大要求就是清正廉洁,不能贪赃枉法,所以在清朝,大臣们为了显示自己是一个大清官,就要在向皇帝下跪前拍两下自己的袖子,以显示自己的袖子里没有钱财。不过这个仪式只是个表面文章,那些拍袖子很响的官员说不准就是一个大贪官,例如乾隆时期的大贪官和珅

  • 汉人之女生下雍正最后一个儿子 21岁守寡 儿子被过继给他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雍正处死亲生儿子,雍正最荒唐的孩子,雍正私生子是谁

    谦妃刘氏,管领刘满女,生于康熙五十三年,清世宗妃,雍正七年入宫,自刘答应进谦妃,雍正八年晋为刘贵人,雍正十一年六月十一日生有皇六子果恭郡王弘曕。次日,晋封谦嫔,册封礼于次年举行。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日,高宗尊为皇考谦妃。乾隆二年九月,行谦妃册封礼。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薨,享年五十四岁,高宗辍朝三

  • 清代最后一位嫡公主 乾隆为她屡创先例 建唯一固伦等级的公主府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乾隆有几个固伦公主,固伦淑惠公主,嫡公主璟瑟和乾隆

    她是乾隆帝第三女,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生。固伦和敬公主的出生对乾隆皇帝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乾隆帝虽生性风流,但对自己的嫡妻是敬爱有加,有着很深的感情,算是乾隆帝心中最深的执念,孝贤纯皇后生2子先后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可见孝贤纯皇后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有多重,宫里的女人都比不上。固伦和敬公主是先皇后唯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