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变成了皇帝。进宫不久的某天,他看见一宫女抱着一年幼的男孩,问道:“这是谁呀?”宫女说;“这是周世宗的儿子。”周世宗就是他原来的老板柴荣。
当时.恰好大臣范质、赵普、潘美等人随待在旁,他们同宋太祖一样,原来都是柴荣手下,只不过如今换了天下,随了赵老板而已。宋太祖回过头来问他们:“该如何处置这没了爸的孩子?”赵普等人说:“杀掉算了。。唯独潘美在身后默不作声。宋太祖便问潘美应该如何,潘美低着头,不敢回答。宋大祖也没逼问,只是望望天,喃喃自语地说:“即人之位,杀人之子,于心不忍啊!潘美这时接茬了,说:“我和您都曾经是周世宗的手下,劝您杀这孩子,那对不起世宗,若劝您不杀,您必然会怀疑我的忠心。”宋太祖觉得有道理,就顺势对潘美说:“世宗的儿子不便做你的儿子,就给你做侄子吧。”
潘美便把这孩于带回家,当成自己的亲骨肉,悉心教养。从此以后,对于这孩子的事,宋太祖不闻不问,潘美也从不向他提及,就像这孩子从未出现过他的,君臣间形成了一种默契。
宋大祖是一个认真听取意见、从善如流的人,不仅如此.他还能顺水推舟地把孩子做了巧妙的安置,既不用担“即人之位,杀人之子”的骂名,又因为孩子有忠臣潘美监护,不用担心今后兴风作浪,一个皇帝能把事情处理得如此符合天道、人情、己意,殊为难得。
武夫当国的宋太祖一直保持着一个有趣的玩乐,便是常常在后花园用弹弓打麻雀。一天,他玩得正起劲,一大臣声称有急事求见,尽管极不情愿,但听说是急事,宋太祖还是立刻接见了这个大臣。然而听了汇报,却发现对方哆哆唆唆所说的只是寻常小事而已,便大怒,责问他为什么要撤谎。大臣说我没有撒谎,因为他认为再小的公务也比打麻雀紧急。见对方还顶嘴,宋太祖更是怒不可遏,随手抄起身边的柱斧(水晶制的小斧,宋太祖有持柱斧的习惯),用斧柄打落了大臣两顾牙齿。大臣没叫痛,也没哭泣,只是俯下身,默默地捡起牙齿放到怀里,收藏起来。宋太祖说:“你收起牙齿,难道要去告我?”大臣说:“在下虽然无权告陛下,但将来自会有史官把今天的事情记载下来。”宋太祖听了这话后,气忽然间消了,且慢慢欣赏起对方来.最后还赏赐他许多金帛。
这是个有趣的故事,虽说是千余年前的事情,但今天读来仍然能感受到里面的人性光辉。大臣不卑不亢、不屈不挠的样子,显得憨直可爱;而皇帝在震怒之下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并以赏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悔意,也说明他有敬畏之心,算得上一个肚里能撑船的皇帝了。
但不要因此而以为宋大祖是一个心慈手软、毫无心计的坦荡君子,坦荡君子是夺不了天下、坐不上龙椅的,他是当仁则仁,当狠则狠,认淮的事.特别是有利于加强皇权、巩固地位的事,则该出手时就出手。唐朝五代以来,皇帝同大臣们议事,都会给宰相一级的大臣安排椅子就座,甚至还有茶水。宋太祖第一天上朝,范质一班大臣还是像以前一样坐在椅子上,听候皇帝的指示。宋太祖看着奏章,突然拾起头来,对范质等人说,我眼睛有点花,你们上前来结我说说这奏章上的事吧。等大臣们把奏章上的事向皇帝汇报完回到原地时,才发现所有的椅子都被他安排人俏悄撤掉了。从此,无论大臣多大,上朝时都得站着议事,以前叫“坐朝”,这以后就叫“立班”了。
宋太祖行事果敢,既准又狠,但十分难得的是,在他的心底始终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一块“碑”。建应三年(962),宋太祖秘密安排人刻了一块碑,立于太庙寝殿的夹室里,取名”誓碑”,用销金黄幔将它遮盖起来,门外有门,锁外有锁,禁卫森严。他规定,每有新皇帝登基,均由一个不识字的宦官引领,新皇帝进去,焚香,跪拜,默读“誓碑”,然后离开,直到下一代皇帝再来例行手续。碑文大意有三层:一是要善待后周皇帝柴氏家族;二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三是子孙有违背此誓的,天打雷劈。这一近乎毒誓的“誓碑”,就是宋太祖的底线,这一底线伴随着他处理即位前后的所有事宣,伴随他处理所有的内政外交,甚至他还以他的最大能耐,用这一底线影响着后来的继位者。
其实,从对待柴荣幼子的态度上,我们早就可以看出他的底线,不是他优柔寡断下不了毒手,而是他处事有自己的原则,那就是面对再棘手的事,也尽可能不杀人,尽可能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哪怕迂回烦琐,哪怕牺牲眼前利益.也不逾越底线。就这一点来说,历代皇帝中,宋太祖算是极特别的一个。而最关键的是,这一底线奠定了宋朝优礼文人土大夫、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这就是宋朝“不杀士大夫”的由来。
有了“不杀士大夫”这把“尚方宝剑”,治国理政就有了较为宽松的环境,许多读书人畅所欲言,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上书言事,往往直接了当,即便把皇帝逼急了,最多也只是发配而已。
然而,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朝廷确定了“不杀士”的规矩,虽然为言论带来了宽松的环境.但由于监督制度未及时堵漏补缺,便给腐败添置了滋生的温床。士大夫个性张扬的同时,以酗酒为浪漫,以狎妓为风流,以豪华铺张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耀,腐败之风随之大起,渐惭演绎成北宋末年的“造作局““花石纲“,劳民伤财,疯狂盘剥,最后导致了北宋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