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明清战争史,我们不难看出,从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就开始节节败退。萨尔浒之战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是明军主动发起的一次进攻。这次进攻,集结了浙江、四川、福建等地方兵九万人,打算消灭努尔哈赤所建立起来的后金政权,消除后金对辽东地区的威胁。
然而这次战争最后以明朝的惨败告终,有四万多士兵、文武官员300余人死于此战,明朝的大部分精锐部队受到重挫,也为明朝灭亡和清军入关取而代之埋下了伏笔。
之后为了展开对辽东地区领导权的争夺,明清之间发生了开铁之战、辽沈之战、广宁之战、松锦大战、松山之战等大大小小的战役。特别是松锦大战,历时三年,清军摧毁了大部分明朝辽东防御体系,只剩下吴三桂所把守的山海关。松锦大战对于明清双方来说,也是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
崇祯十七年,清军只剩下山海关这最后一道阻碍。不过没等他们入关,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已经进入了北京,明朝灭亡。
从萨尔浒之战后,所有重要战争几乎都是清军获胜。除开清军气势高涨,作战勇猛,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将领指挥得当之外。明军一方也出现了不小的失误。军队没有统一的命令,各个将领之间有关战略方案交流混乱,而且为了谋一己私利而上下串通;再加上士兵士气不高,无心念战,且兵力不统一,导致一开始和清军战斗就显示出溃败的迹象。
除了军队战斗力不高,纪律不严明外,朝廷内部也对明军做了许多不必要的干涉。例如熊廷弼在辽沈被清兵攻占后,奉命镇守辽东剩余地区。他先是安抚逃难的民众,稳定局势,接着严整军队不肃之风,然后把扰乱军心的逃兵叛将斩杀。在对清军战略上,熊廷弼采用灵活的游击作战方法,组织精锐部队,分散其人数,不断地对清军进行骚扰。清军一时间疲于应付,暂停了进攻节奏。
然而熊廷弼为人刚直不阿,在朝廷中得罪了许多人的利益。因此反对者纷纷上奏要求罢免熊廷弼。在这种关键时刻,朝廷居然换掉了熊廷弼,让他赋闲在家。后继任的袁应泰把熊廷弼的政策通通换掉,结果不久之后,努尔哈赤攻下沈阳、辽阳和其余70多座城。袁应泰自杀,朝廷这才把熊廷弼又换上了。
后来熊廷弼遭到魏忠贤的诬陷,被判处斩头,三年之内不能下葬。他的儿子也被迫害不得不自杀。明明是一个忠臣良将,却被卷入朝廷丑陋的政治中。熊廷弼被害后,明朝相当于丧失了整个辽东,有心反击也无力回天了。
明朝历经200多年,到崇祯一朝已经显现出亡国之象。崇祯元年起,每年大旱不断,灾民们吃完草后只能啃树皮,树皮都没有了只能吃土,最后活活涨腹而亡。崇祯十三年开始,瘟疫横行,持续了整整三年,千万人死于此疫。
崇祯十三年还遭遇洪水,十四年又遇蝗虫。天下竟无一安栖之处。强盗、匪徒也在各地流窜。后来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出现,在国内战争中不断取得胜利。明朝内忧外患,毫无还手之力,整个帝国已经成为空壳,自然打不赢气势如虹的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