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大铜缸中点燃木炭,缸中发出惨叫

明宣宗怒喝:烧死他!士兵在大铜缸中点燃木炭,缸中发出惨叫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683 更新时间:2023/12/11 10:40:04

作为侄子,宣宗一直想给朱高煦一个活下去的机会。

可是,朱高煦这个阶下囚竟然如此胆大包天。刚刚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竟然伸腿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宣宗摔了一跤,颜面不存。愤怒之下,命人用一个300斤的铜缸扣住了朱高熙。如果朱高煦开口求饶,宣宗或许还能饶他一命。

没想到朱高煦竟然力大如牛,将铜缸举了起来,面露不服之色。这下子可惹恼了宣宗,直接将朱高煦烤熟了。

宣宗依旧不解气,大声喝令道:“斩草除根,把他的儿子全杀掉!”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嫡次子,明仁宗朱高炽同母弟弟。明宣宗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朱高炽的长子。朱高煦和明宣宗朱瞻基是嫡亲的叔侄关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侄子下狠心如此残忍地处置了叔叔呢?这一切都缘于朱高煦的执念。

一、父亲开了个不好的头

朱高煦的父亲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被朱元璋封为燕王,封地在今河北和辽宁的部分地区。

1376年,朱棣与魏国公徐达长女徐氏成婚。随后前往封地,在北平做燕王。

朱棣从小受到极好的教育,文武全才。他出征漠北,大败元军,招降了元朝太尉乃儿不花。

捷报传到京师,朱元璋高兴地说:“肃清沙漠者,燕王也!”此后,朱棣威名大振,很得朱元璋看重,屡次被委以重任。

早在朱元璋登基的那一年(1368年),他就将自己的嫡长子朱标立为皇太子。

燕王朱棣正是朱元璋悉心培养,以后辅佐朱标,共同守卫大明江山的重要力量。

可是让所有人意外的是,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生病死去。朱元璋痛哭不已,不知道他是怎么考虑的,后来并没有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而是将孙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当朱允炆21岁即位时,十几个皇叔都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们驻守藩地,割据一方,让朱允炆非常忌惮。

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朱允炆开始进行削藩。目的是要削弱皇叔们的势力,可是他的手段太过急躁暴力,五位藩王遭遇了重大打击。

  • 周王朱橚被贬为庶人,流放云南;
  • 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 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
  • 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
  • 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流放漳州。
  • 当目光集中到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身上时,朱棣只好假装得了疯病,争取时间,为战争做准备。

    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史上称为“靖难之役”。三年后,朱棣攻下帝都南京,江山易主。朱棣登基,即明成祖。

    虽然朱棣起兵造反迫于无奈,于情感上可以理解。可是从正统思想来说,在讲究“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朱棣是造反谋逆,抢夺了侄子的皇位,这皇位来的名不正、言不顺。

    尽管朱棣励精图治,将明朝带入了一个盛世。却也总被天下读书人鄙视,他不得不令人编写《永乐大典》来缓和民众对自己的看法。

    不过,朱棣奋起反击,抢得皇位的这种做法,让儿子朱高熙佩服得五体投地。父亲简直成了他的人生榜样,学习的目标。

    在他心目中,皇位是属于强者的。而他心目中的强者,就是自己。

    可是,别人并不这么想。在朱棣还是燕王时,祖父朱元璋就非常不喜欢皇孙朱高煦,说他狡黠妄为,行为没有章法。

    朱高煦做事非常任性,经常违法乱纪。从一个小例子,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随心所欲。

    朱元璋去世时,朱高煦作为皇孙要进京参加丧礼。舅舅徐辉祖看他品行不端,就在私下告诫他要注意礼仪。没想到朱高煦不但不听,还偷走徐辉祖的爱马,径直返回燕地,丧礼也不参加了。一路上随意杀害百姓和地方官,影响极坏。

    这样的事情不一而足,群臣们对朱高熙也颇多指责。

    可是,朱高煦却也有别人比不了的才能,他作战骁勇,在军事上颇有才干。

    燕王起兵靖难时,命令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朱高熙随军出征,屡立战功。

    朱棣在山东聊城兵败被困,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敌军,将朱棣救出。朱棣在浦子口战败的时候,也是朱高煦及时赶到,救朱棣于生死边缘。

    因此朱棣对朱高煦说:“我儿应当奋勇再战,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言下之意是,世子朱高炽如果因病逝去,会将世子之位传给朱高煦。

    朱高煦自然也是这样想的,打起仗来更为卖力。

    可是,朱高煦战功越高,他就越加恃宠而骄纵,不守法纪的事也越做越多。

    直至朱棣登上帝位,虽然朱高熙功劳很大,有些朝臣因此请求立他为太子。却也因为他的胡作非为实在太多,更多的朝臣提出反对意见。

    最后,朱棣犹豫再三,还是认为世子朱高炽仁慈贤德,再加上朱高炽是太祖朱元璋选中的世子,因此将朱高炽立为太子。

    朱高煦被封为汉王,藩国在云南。他十分不满,气愤道:“我有什么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

    他坚决不肯前往云南,一定要跟着朱棣在南京,朱棣无奈只好同意。

    朱高煦依旧行事放纵,常常在仪式和服装上与太子较劲,多次擅越,挑战天子威仪。同时,他还在朱棣面前数次挑拨太子的是非,陷害太子身边的近臣。

    朱棣看儿子不喜欢云南,又把他的封地改到青州(今山东青州)。可是朱高煦依旧不肯前去,他说:“我有什么罪?给我这么贫瘠的地方?”

    朱棣这下看出他的不对了,怀疑他想谋夺太子之位,又得知他做了数十起违法事件,非常生气,准备对他严惩一番。

    没想到屡受朱高煦排挤的朱高炽反而替他求情。于是朱棣就又给朱高煦改了一块封地,让他去了乐安州(今山东惠民)。

    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念,一直在寻找机会,策划谋反。

    二、哥哥和侄子太好了,不作不行

    机会这就来了,1424年,朱棣病逝。太子朱高炽继位,即明仁宗。

    仁宗将朱高煦召回京城,赏赐大笔宝物,又增加了他的俸禄。还将他的儿子加封为世子和郡王。

    对这个弟弟,仁宗可谓是仁至义尽。他不仅不追究以往朱高煦在父亲面前对他的造谣污蔑,也不惩罚他的狼子野心。反而用更多的权势、金钱来安抚朱高煦。

    没想到朱高煦非但不感恩,反而觉得哥哥仁宗软弱可欺,更加坚定了要取而代之的决心。

    还没等朱高煦有所行动,仁宗就突然猝死了。从继位到驾崩只有九个月,从犯病到死亡只有两天,仁宗的死因一直未明,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谜团。

    《明史》中记载了明仁宗弥留之际的话:“我监国20年,被谗言邪恶所扰,心之忧危……”。

    可见,仁宗的死,与常常忧虑谗言,殚精竭虑不无关系。朱高煦也是促使仁宗猝死的因素之一。

    1425年,仁宗驾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赶往北京奔丧。朱高煦在半路设伏,准备截杀朱瞻基。可是时间仓促,未能成功。

    宣宗朱瞻基继位后,最初和他的父亲一样厚道。重赏朱高煦,并对朱高煦提出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一一照办。

    这又让朱高煦产生了错觉,原来侄子和哥哥是一样的软弱可欺啊!

    1426年,朱高煦起兵造反。宣宗得知消息后,竟然不肯用兵,而是写信给朱高煦,对他循循善诱。

    朱高煦根本不理这一套,部署重兵,与宣宗叫阵。宣宗这才决定要迎战朱高煦,这次他下了狠心,御驾亲征。

    朱高煦听说宣宗亲自率军讨伐,心里不由得有些害怕。

    此时,宣宗竟然还对朱高煦手下留情,他写了一封信给朱高煦:“你只要交出怂恿谋反之人,朕就可免除你的过失,恩惠礼遇与原先一样。不然,一开战你必被擒,到那时你后悔也来不及了。”

    宣宗兵围城下后,又多次将劝降书信射入城内。无奈朱高煦执迷不悟。

    就在此时,朱高煦突然意识到军队内部出了问题,他的队伍中竟然有不少人想抓住他献给宣宗。这个消息让朱高煦大惊,终于明白败势已定,只好从小路偷偷出城投降。

    朱高煦犯了谋逆大罪,在历朝历代都是重罪,诛九族也不为过。

    群臣纷纷上奏,要求严惩朱高煦。

    宣宗却依然手下留情,将朱高煦父子贬为庶人,关押在皇城内。

    这是朱高煦最后的生存机会,如果他从此安分守己,还能过着吃穿不愁的生活。可是他怎能改掉”作“的本性呢?心中执念太深,不死不休。

    趁着宣宗来看他的机会,朱高煦伸出腿,狠狠地将宣宗绊了个跟头。

    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宣宗再也无法忍受,多年的压抑一起爆发了出来。他将最暴力的惩罚加诸于朱高煦身上。

    于是,朱高煦终于把自己“作”成了一缸烤肉。

    四、放不下的执念,平静不了的心

    作为皇子,朱高煦本可过着衣食无忧,权势滔天的日子。可是那个掌握生杀大权的位置实在太有吸引力,在朱高煦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父亲朱棣夺了侄子的皇位,上行下效,让这种夺权的奢望有先例可循。于是,执念在心中发了芽。

    哥哥和侄子对朱高煦的仁厚,又让这颗发芽的种子蓬勃生长,执念在心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朱高煦无法遏制内心的欲望,要么成功登上皇位,要么不死不休。

    他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是“执迷不悟”这个成语最好的注释。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放下执念,才可寻找到平安喜乐。

    更多文章

    • 成吉思汗打到欧洲以后是什么原因使他没有继续打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成吉思汗曾经打到欧洲哪个国家,成吉思汗曾经打到欧洲,成吉思汗打欧洲时用火药吗

      必须要明确一个事实,成吉思汗没有打到欧洲,在解决掉中亚花刺子模后,成吉思汗身体情况越发糟糕,最终返回草原,不久后,结束了传奇的一生。其但是,留在中亚哲别、速不台在追击生花刺子模残余力量时候,蒙古将军队才踏入欧洲地区。蒙古军队首次西征,主要是对手是花刺子模,这次战役是成吉思汗在世期间唯一一次西征,之后

    • 明朝灭亡后,让百官心惊胆战的锦衣卫哪里去了?说出来你可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明朝灭亡时15万锦衣卫在干嘛,明朝灭亡后15万锦衣卫去哪了,明朝亡国的时候锦衣卫都去哪里了

      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有一个叫做宋濂的文人,我们应该不会太过陌生,毕竟都有学习过他那一篇著名的《送东阳马生序》,他被朱元璋称为“天下文臣之首”,而且还是太子的老师,很受信任。有一次上朝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散了,只有宋濂一人被留了下来,朱元璋问他昨天晚上都干了写什么。 宋濂向来是个老实人,他就很老老实实地

    • 明朝皇帝的乳母因为太爱养子, 反让皇帝断子绝孙, 崇祯因此得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被太监宫女抚养长大的明朝皇帝,崇祯乳母客氏,明朝崇祯皇帝和他的母亲

      如果非要为明朝的灭亡找出任何一个原因,那么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残害后宫诸妃也能算是其中之一了吧。客氏最初只是选进宫的奶娘,身份极其卑微。不过命运千奇百怪,她无意中成为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生命里最重要的女人,客氏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天启皇帝,朱由校一生,对客氏都是言听计从。 客氏和魏忠贤剧

    • 读书新得:为什么扈三娘觉得宋江很仁义?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宋江真的仁义吗,描写宋江仁义的片段,扈三娘为什么敬佩宋江

      当时我的理解是:觉得宋江仁义的,是其他梁山好汉,不是扈三娘。扈三娘根本没有发言权。今天忽然想到,其实扈三娘,也觉得宋江“仁义”的。因为扈三娘是战俘。不光是战俘,还是女战俘。不光是女战俘,还是美丽的女战俘。美丽的女战俘,落到男人堆里,会有什么样的下场?金庸《飞狐外传》里商老太对仇人说:“你的女儿我会好

    • 历史比武侠更精彩:张三丰受太祖所托保护建文帝,有个徒弟叫沈万三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一位是富甲天下的沈万三,传说其坐拥聚宝盆,因捐资修缮南京城墙,犯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忌讳,落得个抄家发配辽东的下场,从此杳无音讯;还有一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张三丰,一身武学震古烁今,明成祖朱棣为他“北建故宫,南修武当”,可谓望眼欲穿,思君如狂,却终究缘悭一面。一位是天下首富,一位是陆地神仙,可在同时代李浩的

    • 朱能:百战佐朱棣,靖难第二功,爵位传了12代,却与明朝有始无终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棣为什么杀朱能,朱棣 朱能,朱棣起兵杀了哪些朝臣

      明朝对礼制有严格规定。一般来说,王子服丧,可以弃朝三日,公主服丧下葬,可弃朝一日。如果是君王或者大臣的话,最多在年末离朝一天。即便是极受恩宠的大臣,也只是离朝三天。朱棣为了朱能不仅停朝五日,还将其封为亲王,可见朱能在朱棣心中地位有多重。朱能雕像 四公之一 朱能之所以在军事方面十分突出,主要是遗传了其

    • 明朝的“朝贡贸易”为女真人的崛起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明朝朝贡骗局,明朝朝贡贸易的目的和影响,朝贡贸易开始的时间

      欢迎观看 编者导读:公元1368年,元朝帝国在以朱元璋为首的势力不断蚕食下拉下了帷幕,至此,这个由蒙古族在中原地区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走向了尽头,与此同时,历史又吹响了大明王朝的“号角”。众所周知,明朝建立初期,周边局势依然处于一个十分不稳定的状态,被赶出中原的元朝残余势力依然盘踞在明朝帝国的北大门虎视

    • 明朝最大规模廷杖, 一天140人被打屁股, 起因竟是大臣不让嘉靖认爹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明朝大臣被当众打100板子,明朝的廷杖有多可怕,明朝太监打官员板子

      虽然明朝中后期的各位皇帝也知道廷杖吓不住那些官员们,但是苦于没有其他办法,在气头上的皇帝们往往只能选择用廷杖来发泄一下心中的郁闷,所以在明朝,要在其他场合看到大臣们的屁股不容易,在朝堂之上却很常见。 明朝最大规模的一次廷杖发生在嘉靖年间,这一次一共有140多位大臣被打了屁股,其中被打死16个,想象

    • 明朝旧臣争相劝李自成登基, 话语肉麻, 还提前把朱元璋牌位扔掉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元璋对李自成评价,李自成没有像朱元璋一样夺取天下,朱元璋和李自成见面时会说什么

      李自成进京 三月二十三日,明朝降臣朱纯臣、陈演二人率百官劝进,但是被挡在宫外,没有见到李自成,纯属热脸贴了冷屁股。这个朱纯臣也是个极不要脸的人,他是明朝靖难名将朱能的后代,世袭成国公,李自成攻北京时,朱纯臣献齐化门(今朝阳门),真是对不起他的祖宗。 齐化门 之后,不断有人劝进,二十五日李自成任命的

    • 明朝将领自相残杀, 一方投降清军, 另一方屠杀明朝百姓泄愤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解密

      崇祯皇帝上吊自尽 在史可法、马士英等内阁大学士的建议下,原明朝江北地区被划分成四个辖区,由自北方逃来、且有拥立之功的四位武将分别防守。兴平伯高杰镇守徐州、泗州地区;广昌伯刘良佐镇守凤阳、寿州地区;东平伯刘泽清镇守淮安、扬州地区;靖南侯黄得功镇守滁州、和州一带。弘光朝表面上已经建立起了稳固的防守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