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赵国长平之战损失45万人,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赵国长平之战损失45万人,为何还能把燕国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797 更新时间:2024/2/8 9:32:28

[var1]

(长平之战)

既然赵国已经不堪一击了,燕国为什么还打不赢赵国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燕国没有抓住好时机。

秦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上杀掉赵国45万大军,但是自身的损失也相当惨重。这使得他们不敢继续发动进攻。同时,刚获得的上党也人心不稳。因此,秦国把军队撤回去,休养生息。这样延续了整整一年的时候。

这一段时间,正该是燕国进攻赵国的好机会。可是他们并没有在这时候发动最赵国的进攻。

一年以后,秦军重整旗鼓,重新发动对赵国的进攻,围攻邯郸一年之久。这时候,也正该是燕国进攻赵国的时候。可是燕国并没有这样做。

燕国真正进攻赵国,是在长平之战近10年之后的公元前251年。那时候,燕王派宰相栗腹去赵国,和赵国订立友好谋略。栗腹回国后,就对燕王说,赵国经过长平之战后,青壮都战死了,孩子还没有长起来,正是攻打赵国的好机会。于是燕王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

不知道这个栗腹是通过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如果在长平之战后立刻发动进攻,这个话还是有道理的。都经过了10,年,那些在邯郸之战上都上过战场的孩子,早就已经成长起来了,而且正是勇猛善战的年纪,怎么还说赵国的孩子没长起来呢?

[var1]

廉颇剧照)

二、赵国有廉颇、李牧这样的名将。

赵国虽然经历了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军队的战斗能力大大减弱。但是因为有廉颇、李牧、庞煖这样的大将,因此,赵军的战斗能力其实一直不弱。

当燕国在公元前251年第一次攻打赵国的时候,就是廉颇率军和燕军对抗。这一战,廉颇打败并斩杀栗腹,又一直打到燕国的都城,把燕国的都城包围起来。最后还是燕王派使者求和,廉颇才取消了对燕国都城的包围。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43年,由于廉颇遭猜忌被逼走,燕王认为有利可图,于是又一次进攻赵国。这时候,庞煖接过了赵军统帅的重担,打败了燕国轻敌的剧辛。接着,李牧又参与夹攻燕军,因此燕军惨败,前后损失了两万人,从此,再也没有能力再和赵国对抗了。

三、赵国军队的精神强大。

赵军无疑是战国末期,除秦国以外,最为强大坚韧的军队。虽然他们在长平之战上败给了秦军,元气大伤。但是,新的一代赵军,在经历了邯郸之战的磨砺后,虽然人数上比不过之前的赵军,但是在精神力量上,丝毫不亚于之前的赵军。

而正是因为有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在长平之战后,竟然出现了短暂的中兴。他们不但两次打败燕国,还在廉颇的带领下,夺取了魏国的繁阳。接着蒙骜率十万大军攻赵,赵国庞煖率军抵抗。这一战,赵军打败秦军,射死蒙骜,斩杀秦军三万人。再接着,秦国的桓齮又率大军攻打赵国。李牧率军与秦国一战,全歼秦军十万人。

赵军连续两次打败秦军,由此可见,赵军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

[var1]

(李牧剧照)

四、燕国后期政治刀法混乱。

说燕国后期政治的刀法混乱,除了两次在不恰当的时期发动与赵国的战争外,还有就是他们对待秦国的做法。特别是燕太子丹荆轲刺秦王,不但没有成功,而且还把燕国推到了火线上。话说回来,就算荆轲刺秦王成功了,其实也没有什么用。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后的历代君王,都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就算秦王嬴政被杀,还有其他人站出来,对秦国整体也没有什么影响。

燕国的统治者也显得很平庸。从前面栗腹在不恰当的时候发动对赵国的战争,以及剧辛率领燕军打赵军的时候,骄傲自满,就可以看出,燕国无论君臣,都不出色。由此可见,他们打不过赵国,也是情理之中的。

更多文章

  • 秦始皇身边的红人赵高,是他毁了秦国江山吗?真相不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都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故事,他的暴政,大家都了解了,但其实,他很宠幸一个大臣,就是赵高。传闻赵高的身份,有很多,历史上,也没给出,准确的答案。[var1]有人说,赵高其实是,赵国人,因为要报仇,所以潜入秦国,也有传闻说,赵高是秦政的,远方亲戚,母亲在牢里,后来被秦始皇遇到,看他善于朝政,就把他留

  • 《大秦赋》:秦始皇究竟是不是吕不韦与赵姬所生?司马迁也出了错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大秦赋中的秦王真的符合史实吗,秦始皇是吕不韦和赵姬所生的吗,大秦赋中赵姬的两个孩子的下场

    但是后人总是试图想从先人留下的点点滴滴印迹来还原历史原貌,不论是以文字的形式还是以影像的方法,我们总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想把历史故事的脉络理清。尽管如此,仍有许许多多的历史事件成为谜团,千百年来被人们探寻着,发现着,历史,也因此充满着挥之不去的神秘感。在这许许多多的事件中,也包括秦始皇的身世之

  • 春秋时的一小国,曾依附于齐国,最终被楚国消灭!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春秋时为何既有齐国又有楚国,春秋楚国灭小国,楚国vs齐国大作战

    [var1]一首先,根据《史记》、《左传》等史料的记载,道国,为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周武王消灭商朝,建立西周后,基本上控制了原先商朝的疆域。当然,为了更好地掌握这些疆域,周武王姬发采用分封制的策略,将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对于这些诸侯国,对周王室也起到拱卫的作用。在此背景下,

  • 韩非子的寓言“目不见睫”,讥讽了楚庄王没有自知之明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韩非子十大寓言,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出自韩非子的五个寓言故事

    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杜子①谏②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杜子曰:“臣患③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蹻④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⑤止。故⑥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 嘴炮永远不能退敌,蔺相如扬名渑池,也是靠廉颇扶持的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廉颇对蔺相如很不服气,廉颇和蔺相如谁厉害些,赞美蔺相如和廉颇的诗句

    [var1]不过和大刺客唐雎不同,蔺相如敢于与秦国针锋相对,一方面确实是因为他具备过人的胆色,另一方面赵国的强大实力也为他在外交上的斡旋提供了足够的底气和空间。而且蔺相如的反击尺度也拿捏得很到位,既维护了国家尊严,又没有和秦王撕破脸皮。更重要的是,通过渑池会上的言辞交锋,秦赵两国都摸清了对方的战略意

  • 孔子为何小看泰伯的弟弟仲雍?仲雍真的是“逸民”和“陪衬”吗?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泰伯仲雍是哪里人,孔子对泰伯的评价,泰伯仲雍南奔的典故

    周朝时期的古吴国有二十五代皇帝,第一代皇帝泰伯三让皇位令天下生敬,被誉“让王”、“至德先圣”为江南人文之祖。而同他一道“千里奔吴”开创江南文明之史的弟弟仲雍却成了陪衬,一直生活在哥哥的影子之下,尽管也做了古吴的第二任皇帝,还是被人称为傀儡。孔圣人评价也是有别:哥哥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德”,而仲雍仅是

  • 商鞅变法使秦国更强大,为何最后却被车裂?司马迁:不值得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被车裂有人同情吗,商鞅变法后秦国有多强,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国鼎立,七国争雄,五国夺霸,是一段动乱而又璀璨的历史时代。在这段时间中,在思想上出现了很多学派,而其中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应该是儒家、道家和法家了。[var1]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礼制,道家更多的是对生命自然的哲学思考,而跟前二者相比,法家则是真正有确切标准能够应用于世的思

  • 三星堆出土的100多根象牙,哪来的?山海经中的一段记载解开谜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星堆印证山海经竟然是真的历史,三星堆出土牙雕,三星堆出土文物有没有文字

    方舟子曾说中国古代没有大象,他恐怕是《动物世界》看多了只知道非洲有大象,不知道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大象,最近三星堆出土的100多根象牙就狠狠打了他的脸。[var1]三星堆1929年问世,1931年进行第一次挖掘,8、90年又进行了第二、三次。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13根象牙,二号祭祀坑出土67

  • 狡诈如狐卫成公:与晋文公对抗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晋文公称霸的战役,晋文公的离间计,晋文公墓挖出来了吗

    春秋时期,齐桓公去世后,中原诸国立时群龙无首,相互攻伐不休。楚国凭借强大的国力,逐渐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至中原大地,意欲取得中原霸权。宋国君主宋襄公奋起反抗,但却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国力不强,于泓水之畔败于楚军。楚国声威大振,响彻中原。就在楚国将要称霸中原之时,才略过人的晋文公开始统治晋国,晋国一扫乱

  • 朱元璋曾被封为吴王,为什么称帝后定国号为大明,而不是吴朝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封号吴王为什么国号是明,朱元璋为什么要封谁为吴王,朱元璋为什么要取国号

    [var1]等到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北伐中原灭亡元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因为朱元璋之前是吴王,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建立的国家应该是吴国,统一天下后就吴朝。可为什么朱元璋却把国号定为大明了呢?[var1]在古代,基本上就是被封为什么王,日后建立朝廷时就用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