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孔子为何小看泰伯的弟弟仲雍?仲雍真的是“逸民”和“陪衬”吗?

孔子为何小看泰伯的弟弟仲雍?仲雍真的是“逸民”和“陪衬”吗?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2314 更新时间:2024/1/8 21:57:22

周朝时期的古吴国有二十五代皇帝,第一代皇帝泰伯三让皇位令天下生敬,被誉“让”、“至德先圣”为江南人文之祖。

而同他一道“千里奔吴”开创江南文明之史的弟弟仲雍却成了陪衬,一直生活在哥哥的影子之下,尽管也做了古吴的第二任皇帝,还是被人称为傀儡。

孔圣人评价也是有别:哥哥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至德”,而仲雍仅是“逸民”。反差之大令人瞠目,其实,他所起的作用巨大,而且境界远高于哥哥泰伯。

[var1]

一、千里奔吴,归隐

商朝时期的陕西岐山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古公有意将王位传给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可传统的氏族传位必须是长子长孙,也就是说季历没有资格承嗣王位,那姬昌更没戏了。老爷子是既不愿意违背规矩,又一心想传位于孙子,心存石头终日郁闷,泰伯和仲雍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为了父愿就想到了出走。

兄弟俩一合计,就以父亲生病需要采药为由双双离开了周地岐山,一路往南而来,最终止于无锡的梅里,这就是历史上的“千里奔吴”故事。虽然离开了周地让出了承位,但泰伯并不甘心,他是个有抱负的人,到梅里后就组织当地的蛮夷建村设居,兴修水利,发展农桑生产,大有一番另起锅灶之势。仲雍看在眼里很担心长此下去一旦成势,说不定哥哥就有打回去之意,怎样断掉不良之念,便成了他的心病。

[var1]

当地土著人的习俗给了他发,因为土著人无长发而且有纹身,而这些在老家陕西看来就是野人粗人,没有文明可言。仲雍就劝说泰伯,要融入当地生活且获得蛮夷的信任,就必须跟他们一样断发纹身,泰伯接受了他的建议,与土著人再无二样,彻底断了泰伯归家之念,从这点来看仲雍的果断智慧和亲情大义远在泰伯之上。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仲雍的足智多谋,古吴的历史甚至是周朝的历史都会改变,但历史就忽略了这点,这是不公的。

泰伯被拥为大王,并定都于梅里,就这样建立了江南第一个国家“句吴”,江南文明自此而始。由此更加证明泰伯三让皇位并不是出于真心,而是情非得已,世上有泰伯被流放一说也非空穴来风。见哥哥做了皇帝,仲雍并没有辅助左右,而是选择了离开,他来到常熟的虞山过着半隐居的生活。这里也曾有两种说法,其一,是看不惯哥哥的所作所为,才选择离开;其二,仲雍不喜欢做官,想过与世无争的日子。

[var1]

二、千里奔丧,一言推位

话说泰伯仲雍兄弟俩来到江南梅里建了个小国——句吴,没多久就得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两人赶忙回故里奔丧。料理完丧事,有人提出让泰伯继位,三弟季历也是一个劲地礼让,泰伯虽然嘴上拒绝,内心却十分矛盾。这时仲雍又仗义执言:既然父亲已有安排,我们又是为放弃王位而出走故乡,如今怎能违背父愿呢!又提醒哥哥:“句吴初建,百姓翘首以盼,我们何能耽搁?”可以说就是仲雍一席话才使泰伯有了正确决定。

季历当了周朝皇帝,励精图治使周部落日益强大,商朝感觉到了威胁,最终不择手段地暗害了季历。得到消息的泰伯和仲雍又再次回归故里奔丧,同样,有人提出让泰伯继位,侄儿姬昌也是真心实意期待大伯上位,正在迟疑时,仲雍又挺身而出:“父愿今了,应以扶持扶弱,岂能他想。”泰伯再次正直,多亏仲雍的提醒,两人再次回到江南。

[var1]

他们的谦恭礼让、开拓进取,向我们昭示了“让”的美德,他们的行动也深刻影响了我国的传统思想和伦理道德,他们的礼让、包容和开拓精神不仅开创了吴国六百年的基业,还让就了周朝的八百年伟业,其功之巨历史无二。泰伯至德,仲雍功不可没,很多人都认为仲雍缺智少慧,不具雄才大略,则是感念他的谦恭,才将他的名字紧跟着泰伯以陪衬示人,只能证明这些人不熟悉吴国的历史,因为,除了仲雍自己做了第二代皇帝,吴国剩下的二十三个皇帝可都是他的子孙。

由于泰伯没有后人,他死后王位就传给了弟弟仲雍,尽管此时已有八十七岁的高龄依然不失睿智,上任伊时他不顾年迈大刀阔斧治理国政,甚至改变泰伯治国方式,不再单纯用礼致化,而是入乡随俗、效仿当地风气,灵活治国。尽管只当了五年皇帝,却已将句吴小国建设的繁荣富强,为吴国的基业夯实了基础,仲雍永远不失伟帝之誉。

[var1]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更多文章

  • 商鞅变法使秦国更强大,为何最后却被车裂?司马迁:不值得同情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商鞅被车裂有人同情吗,商鞅变法后秦国有多强,商鞅变法对秦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国鼎立,七国争雄,五国夺霸,是一段动乱而又璀璨的历史时代。在这段时间中,在思想上出现了很多学派,而其中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则应该是儒家、道家和法家了。[var1]儒家思想重视道德礼制,道家更多的是对生命自然的哲学思考,而跟前二者相比,法家则是真正有确切标准能够应用于世的思

  • 三星堆出土的100多根象牙,哪来的?山海经中的一段记载解开谜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星堆印证山海经竟然是真的历史,三星堆出土牙雕,三星堆出土文物有没有文字

    方舟子曾说中国古代没有大象,他恐怕是《动物世界》看多了只知道非洲有大象,不知道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大象,最近三星堆出土的100多根象牙就狠狠打了他的脸。[var1]三星堆1929年问世,1931年进行第一次挖掘,8、90年又进行了第二、三次。1986年,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13根象牙,二号祭祀坑出土67

  • 狡诈如狐卫成公:与晋文公对抗还能全身而退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晋文公称霸的战役,晋文公的离间计,晋文公墓挖出来了吗

    春秋时期,齐桓公去世后,中原诸国立时群龙无首,相互攻伐不休。楚国凭借强大的国力,逐渐将自己的影响力扩大至中原大地,意欲取得中原霸权。宋国君主宋襄公奋起反抗,但却因为自身能力不足以及国力不强,于泓水之畔败于楚军。楚国声威大振,响彻中原。就在楚国将要称霸中原之时,才略过人的晋文公开始统治晋国,晋国一扫乱

  • 朱元璋曾被封为吴王,为什么称帝后定国号为大明,而不是吴朝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封号吴王为什么国号是明,朱元璋为什么要封谁为吴王,朱元璋为什么要取国号

    [var1]等到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方国珍,北伐中原灭亡元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因为朱元璋之前是吴王,按照正常的逻辑,他建立的国家应该是吴国,统一天下后就吴朝。可为什么朱元璋却把国号定为大明了呢?[var1]在古代,基本上就是被封为什么王,日后建立朝廷时就用什

  • 战国时期的楚国与赵国,谁才是秦国统一天下的最大对手?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战国时期楚国和赵国谁强,楚国赵国秦国谁更厉害,秦国楚国齐国赵国争霸

    [var1]赵国与楚国都是战国后期的强国,曾经与秦国进行了有关国运的决战。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出动四十万大军,而秦国也动员了百万之众,战后战国元气大损,秦国也付出了惨重代价。而秦国灭楚先是李信二十万大军覆灭,然后王翦再次率领六十万大军,也是拖垮了楚军之后才去取得的决定性胜利。如果长平之战秦军没有起用白

  • 为什么强盛的晋国会公室衰落,诸卿坐大,最终导致三家分晋?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晋国公室为何斗不过卿族,晋国为什么分三家,晋国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var1]为什么强盛的晋国会沦落到公室衰落成为傀儡,诸卿坐大最后惨被瓜分这一步呢?其实,晋国结局的根源早在最强盛的晋文公时代就已经埋下。晋文公在外流亡十九年,得到秦穆公的支持后回到晋国成为国君,彻底结束了晋献公时期的骊姬之乱。成为晋国国君后,晋文公分封了那些追随流亡多年忠心耿耿的臣子们,比如赵衰(

  • 战国七雄之外,哪个国家能说得上是战国第八强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战国七雄之外的一个强国,战国七雄哪国称霸最久,战国七雄哪个国家最有实力

    [var1]战国七雄能从诸侯中脱颖而出,就在于这七个国家都有足够的实力,可以在独自面对一国乃至多国的进攻。比如韩国在范雎相秦时可以单独抵抗秦国六年之久,齐国、楚国、秦国都经历过诸侯多国联军的讨伐。那么,战国七雄之外,能被称为战国第八强国的诸侯国就是宋国。宋国是春秋时期中原最大的诸侯国,只不过相比于晋

  • 春秋五霸:齐国篇—尊王攘夷的齐桓公(四)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齐桓公,齐国尊王,春秋五霸的齐国

    齐桓公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山戎侵犯燕国,于是燕国跑去齐国求救,齐桓公在与管仲商议后决定出兵救援。可是当齐国大军来到燕国时,山戎的军队早就逃之夭夭了。齐桓公按照管仲的意见继续向北追击敌人。一直追到孤竹国,但是没想到没想到他们被敌人引进了一个迷谷。迷谷这个地方是茫茫沙漠,齐军进入之后,就迷失了方向,找不到

  • 历史上的孙膑是什么样子的呢?自己信任的人竟然陷害自己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上真正的孙膑,历史上怎么评价孙膑,田忌赛马中谁设计陷害了孙膑

    [var1]然而他所有的不幸都要从一个叫庞涓的人说起。年少时庞涓和孙膑一同拜入鬼谷子的门下,但是孙膑天资聪慧,很多次被老师鬼谷子表扬。庞涓却应该耍小聪明总是被老师惩罚,气不过的庞涓就提前出师了。[var1]出师后的庞涓来到了魏国,帮助魏王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后来孙膑也出师了,找到了庞涓,庞涓热情款待孙

  • 勾践卧薪尝胆复国竟然差点失败了!又是因为谁差点失败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勾践为什么要卧薪尝胆,勾践是在哪里卧薪尝胆,卧薪尝胆中勾践是怎样的人

    [var1]夫差勾践战败后听从范蠡的建议,让大夫文种去吴国求和,并且承诺勾践一家都会做吴王夫差的奴隶。但是伍子胥出来反对此事,觉得勾践没有这么简单,不能同意越王的请求。吴王夫差认可了伍子胥的建议,准备杀了勾践。[var1]勾践等到文种回到越国之后,将此事告诉了越王,越王听后准备与吴王决一死战。文种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