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的寡妇有很多,但慈禧注定是不平凡的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经常将武则天和慈禧拉出来单独说,因为她们二人是少有的掌管天下的女人。
俗话说“温饱思淫欲”,刚成为寡妇的慈禧忙于生计,估计此时没有任何的想入非非。
咸丰是喜欢纵情声色的皇帝,同时又是一位被英法联军吓破胆的皇帝。在1860年,英法联军席卷京城,咸丰皇帝慌张出逃到热河行宫,没过多久就在热河生病不能理政。
在咸丰皇帝生病期间,一直是慈禧帮忙处理政事,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在慈禧心中留下了渴望权力的种子。
一直滞留在热河行宫的咸丰皇帝始终不愿离开,在1861年8月22日,咸丰皇帝在热河行宫驾崩。
咸丰皇帝虽然好色,但是脑子没坏,他知道自己年仅五岁的儿子载淳(慈禧之子)继位后面临重重困难,所以咸丰皇帝自己发明了一套“三足鼎立”的均衡势力局面。
咸丰皇帝效仿先祖顺治皇帝,给载淳留下八个辅政大臣,帮助年幼的皇帝治理国家。同时为了防止辅政大臣专权独断,咸丰皇帝要求辅政大臣拟定的内容要经过慈安太后和慈禧两人共同盖章,才算是生效。
独立于辅政大臣和慈安、慈禧之外,还有以恭亲王奕忻为首的皇族势力。咸丰皇帝自认为安排妥当,恋恋不舍地抛下众多美娇娘,含泪离世。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在咸丰皇帝咽气没多久,尸骨未寒之际,辅政大臣之首的肃顺已经表现出盛气凌人的姿态,这让慈禧母子感到极大的压迫感。
在肃顺的压迫之下,虽然只有26岁的慈禧表现出超乎常人的定力,她想方设法拖延肃顺掌控大权的脚步,并且开始向恭亲王伸出合作的橄榄枝。
在恭亲王的帮助下,慈禧顺利除掉了肃顺,朝野上下一时间对慈禧的手腕都感到敬佩,这也是慈禧长达半个世纪统治的开始,其中恭亲王功不可没。
在随后的时间里,恭亲王开始带头搞起了洋务运动,想要为清朝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晚清四大名臣中的曾国藩和李鸿章也展露头角、出类拨萃。
在包括恭亲王在内的众多能臣的辅佐之下,慈禧成功渡过了另一场危机——太平天国运动,这也是慈禧掌控清王朝的重要转折点。
慈禧与恭亲王奕忻从小就是青梅竹马长大的,根据《慈禧全传》记载,慈禧在年少芳龄时就对奕忻非常中意,但是命运弄人,慈禧作为修女成为了咸丰皇帝的后宫成员。
慈禧的家族背景并不高,在很看重政治势力的皇宫中,慈禧并没有受到咸丰皇帝的关注,面对着冷冰冰的宫墙,再看看勾心斗角的女人们,慈禧在深宫之中寂寞煎熬。
冰冷的心和无情的宫墙,当慈禧再次遇到青梅竹马的白马王子奕忻时,慈禧再也难以抑制内心的渴望。英雄难过美人关,恭亲王奕忻也不能免俗,他和慈禧旧情爆发,两人经常创造机会私下会面。
不得不说慈禧是很有心机的,她将恭亲王奕忻把握地死死的,恭亲王在以后的朝堂上对慈禧帮助非常大,也奠定了慈禧在清朝权力中心的地位。
慈禧作为女强人,肯定不能被感情所牵绊,在自己逐渐站稳后,她就想办法干掉恭亲王,丝毫不念曾经的旧情和帮助。
慈禧先用收受贿赂、揽权徇私的罪名将恭亲王议政王的职位,随后慈禧也是对恭亲王进行多番的施压,尤其是借助恭亲王在中法战争中摇摆不定的态度,成功将恭亲王彻底驱离清王朝权力的中心。
慈禧在为所欲为的权力中更加迷恋统治天下的感觉,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对慈禧有很大的意见,在慈禧的强势高压之下,同治皇帝年仅19岁就驾崩归西了。
慈禧太后在后代中寻找合适的继承者,她选中了光绪皇帝,没想到光绪皇帝还是不能容忍慈禧。在光绪皇帝的带领下,维新派准备对慈禧进行“围园杀后”行动。
结果政治手腕极强的慈禧再次绝地反击,成功将光绪皇帝的维新派人物全部诛杀,就连大清朝皇帝的光绪也被慈禧软禁在瀛台,悲惨度日。
慈禧的权力越来越大,相信她的胆量也越来越大,甚至达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毕竟谁有意见就脑袋搬家。
在坊间传闻中,关于慈禧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在正史上没有任何记载,在《慈禧全传》中有零零碎碎的一些记录。
和慈禧相似度最高的无疑是唐朝时期的武则天,两人都是天下的实际统治者,虽然两人的功绩有天壤之别,但两人享受的东西都是相似的。
在武则天成为女皇后后,男宠已经是光明正大的存在,更是人尽皆知。在这方面,慈禧确实不够武则天自信,慈禧对于自己的男宠的事情总是遮遮掩掩,在正史中根本就没有任何记载,绯闻故事只是存在于民间的野史中。
慈禧身边非常有名的太监安德海和李莲英二人,他们都是太监之身,但是在《慈禧全传》中并不这么认为。李莲英对于服侍慈禧的技巧非常高超,再加上长期的相处。
慈禧在政治和权力上的强势,显示了慈禧对于权力的热衷和渴望,但并不代表她可以抛开一切,我始终相信她还是一个女人。
慈禧作为清朝末期的实际统治者,对清王朝来说,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估量的。
1908年,慈禧在仪鸾殿去世,随后被葬在普陀峪定东陵。即使在慈禧临死之际,她还是带走了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