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韩信并不是没有想过,当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大打“拉锯战”的时候,刘邦和项羽为了改善这样的局面都曾经拉拢过韩信,而韩信给刘邦的条件就是把齐王这个封号给自己,由此可见韩信本就想过要自立为王。而且韩信手下有一个人叫做蒯通,他就建议过韩信自立为王,因为他知道刘邦并不是一个明主,即使最后韩信帮助刘邦胜利了,那么韩信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当蒯通给韩信提出建议的时候,韩信不但没有斥责他,反而陷入了深思,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想要自己单干。可是,韩信最后仅仅是向刘邦要了一个齐王的封号,随后就帮助他击败了项羽,那么为何韩信不自立为王呢?
第一内心自卑
我们都知道韩信是平民出身,虽然比较有才能和智慧,但是年轻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他人的重用,反而还经历了“胯下之辱。”试想一下,一个刚要出来创业的年轻人却经历了这样的奇耻大辱,他的内心难道不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可能也就在这个时候韩信认识到了自己要“低人一等。”
我们都知道,像这样的人一般虚荣心都比较的强,而韩信恰恰就是虚荣心比较强的。当年韩信落魄的时候曾经在一个老婆婆家蹭饭,功成名就之后带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去“报恩”,获得了那个老婆婆的一阵夸奖,这可把韩信给乐坏了。如果你真的是去报恩的,直接给些东西或者田地多么的实在,有必要在这些人面前炫耀吗?由此可见韩信的内心不是一般的自卑。
第二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当时刘邦和项羽虽然在大打拉扯战,但是以韩信的军事眼光也能看出项羽最后会失败,因为那个时候刘邦具有3大优势。
(1)刘邦的后勤稳定,而项羽不稳定。当时刘邦占据着巴蜀粮仓和关中平原,而且其后勤还是由萧何这样的人才把控着,因此后勤问题完全不用刘邦担心。反观项羽的阵营除了武将就是武将,一个像样的文臣、谋士都没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项羽能够长久吗?
(2)刘邦得民心。俗话说的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当年刘邦在入主咸阳之后,为了保证咸阳地区的和平进行了约法三章,也正是因为这个行为得到了全天下人民的心。而项羽在二次入主咸阳之后,却大肆烧杀抢掠以报当年的灭国之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来更是把整个咸阳宫和阿房宫的财宝搬空了,也因此他的名声并不是太好,后来更是有人说他是“沫猴而冠。”
(3)刘邦手下的忠臣比较多。说起忠臣我们就不得不说鸿门宴,当时要不是项羽的叔叔项伯给刘邦通风报信,估计刘邦就在鸿门宴死了,由此可见项羽集团内部并不统一。除此之外,睢水之战后刘邦本是必死之举,最后被项羽手下的大将丁公放走了;英布更是在楚汉争雄后期,直接背叛的项羽。而刘邦呢?纪信为了救下刘邦替他去死了;王陵为了救下刘邦不惜以身犯险;郦食其为了帮助刘邦收复齐国,不惜身死道消,由此可见刘邦阵营要比想要团结多了。
既然刘邦最后能够取得胜利,那么如果韩信敢自己称王,最后必然会遭到刘邦的报复。后世人虽然对刘邦的军事才能不是太肯定,但是在西汉建立初期他能够平定多地的叛乱,由此可见也不是无能之辈,基于这几点韩信最后仅仅是问刘邦要了一个齐王的称号,而不是自立为齐王。后面的问题大家都是熟悉的,趁着刘邦外出征讨的时候,吕布和萧何把韩信骗到了长乐宫,最后用竹签给杀死了。韩信有如此才华,楚汉双方争雄之际,为何不自立为王,假如说当年韩信自立为王,那么他最后的结果还会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