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郭嘉慧眼识人,宁可回家待6年,也不愿投奔如日中天的袁绍

郭嘉慧眼识人,宁可回家待6年,也不愿投奔如日中天的袁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375 更新时间:2024/1/19 7:37:24

郭嘉(公元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系东汉末年曹操帐下的著名谋士。他虽然年仅38岁就病逝于北征乌桓的途中,但短暂的一生却留下了无数的闪光点。史书上称他“才策谋略,世之奇士”。曹操称赞他见识过人,是自己的“奇佐”。

舍弃如日中天的袁绍,投奔势力更弱的曹操

公元191年,年仅21岁的郭嘉离开家乡,前去投奔北方势力最大的袁绍集团。此时的袁绍刚刚占据了地域广阔、富庶丰饶的冀州,加上其五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人脉优势,很多人都认为袁绍必定能够事业有成,在不久的将来统一天下。袁绍本人对此也充满自信。

但郭嘉和袁绍接触后不久,立即认定袁绍是无能之辈,选择转身离开,宁愿在家乡赋闲6年。后来,由于荀彧的推荐,郭嘉有机会与曹操接触。不料,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郭嘉称曹操:“真吾主也。”而曹操也十分欣赏郭嘉的才能,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鼓励2万人马的曹操与袁绍10万大军开战

官渡之战前,袁绍已经占据了黄河以北的青、冀、并、幽四州,地盘、兵力都称雄全国。此时曹操已经掌握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拥有了兖州、豫州两州之地,但力量还远远不及袁绍。公元199年,袁绍率精兵10万,劲骑万匹,南渡黄河。

曹操能用于迎击袁绍的士兵不过2万人,深感寡不敌众,力不从心。郭嘉却挺身而出,举出刘邦战胜项羽的例子,对曹操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食。”随后,又以一番抽丝剥茧、精辟入里的言论坚定了曹操出兵迎战的决心和信心。

一次找到袁绍10个弱点

为了坚定曹操的信心,也为了稳定众位将领的军心。郭嘉从10个方面进行分析,说“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末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间远近,此度胜四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绍因累世之资,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诚而行,不为虚美,以俭率下,与有功者无所吝,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六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也,所谓妇人之仁耳,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之所周,无不济也,此仁胜七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八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九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十也。

公元200年,在郭嘉等人的鼓励支持下,曹操决定兵行险招,亲率5千精锐,夜袭袁军乌巢大营,将囤积于此的万余车粮食和大批物资全部焚毁。袁军上下军心大乱,在曹军骑兵的反复冲杀下,立即崩溃,光是放下武器投降的就超过7万人。袁绍仅率百余骑兵北渡黄河、逃回河北。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官渡之战。

更多文章

  • 嘉靖父亲陵墓的异象, 激发了李自成和“曹操”罗汝才的内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罗汝才老婆,嘉靖真实历史照片,嘉靖父亲陵墓

    明末农民战争 罗汝才,明末农民军领袖,和李自成算是老乡,来自陕西延安,是一个有智谋且狡猾善变的人。当时其他农民军给他起外号为“曹操”,意思是罗汝才的聪明、狡猾和曹操一样。罗汝才最初是高迎祥手下,后来归顺张献忠,再后来又投降李自成,一直都是见机行事,并不百分之百地忠于任何一方。李自成善于攻城,罗汝才善

  • 韩信要是不钻胯,他可能成为刘邦那样的领袖,他为什么要钻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做人学韩信做事学刘邦,韩信迟迟不出兵协助刘邦原因,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完整版

    (胯下之辱)韩信之所以要从淮阴屠户的胯下钻过去,作为历史定论的解释是: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不愿意惹这种私人纠纷。如果他真的砍了那个淮阴屠户一剑,必然要吃官司。秦朝的法律比较严苛,韩信吃官司的话,很可能就身首异处了。韩信认为,这辈子他是要干大事的,不能因为莽撞行事,误了一生的事业。不过,这种解释其实是

  • "汉初三杰"个个立下了不世之功,为何刘邦却只杀了韩信?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解密

    公元前257年出生,与汉高祖刘邦是同乡,二人都是沛县人。最开始,萧何对刘邦的评价并不高,当时刘邦只是个小亭长,又整天游手好闲,结交兄弟,遭家人唾弃。但刘邦也是个有心机的人,一心想结交萧何,因此两人在刘邦举大旗前,关系一直比较融洽。随后,群雄并起,天下纷争,刘邦也加入起义大军,成为沛县的领袖。尽管萧何

  • 历史时期蜀国后期,当时蜀国面对庞会和邓艾的攻打为什么无力回天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邓艾怎么灭蜀国的,邓艾为什么要起兵偷袭蜀国,邓艾把蜀国百姓全杀了吗

    当时蜀国正值危难时期,在外作战的将领都希望刘禅能够坚持信仰鼓动军心,而当时刘婵政局杂乱,宦官黄浩独揽政权干涉内政,百官素手无策,造成这种格局有三个原因。 当时为什么刘婵会让一个宦官干涉朝政疏远诸葛亮临终托付之将姜维呢,其实刘婵不傻,很聪明当时刘备死前把大事全部委托给诸葛亮,当时诸葛亮的光芒远超过刘禅

  • 数来数去诸葛亮只欣赏这6人,五虎将中有2人,关羽张飞上不了榜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诸葛亮五虎上将谁的武力最高,五虎将谁和诸葛亮关系最好

    即使像关羽、张飞、魏延这样的大将,在卧龙先生的眼里也不算可造之材,基本上也不太待见他们。仔细扒一扒《三国演义》的话,你可以发现:数来数去诸葛亮仅真正欣赏6个人,从言谈举止里就可看出对他们其实非常器重。 荆州马家有5兄弟,其中的白眉马良最为有名,而他的小兄弟马谡也非常聪明。诸葛亮非常喜欢这个马谡,曾

  • 汉武帝到底是为了什么娶的陈阿娇,她的下场只怪君王太无情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陈阿娇与汉武帝哪年认识的,汉武帝为什么要囚禁陈阿娇,汉武帝怎么葬陈阿娇的

    而阿娇是可能是真爱汉武帝的,不然以她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她母亲的手腕能力,就算自己没有儿子也可以像刘太后那样借腹生子来巩固荣耀地位。她不肯让别的女人亲近自己的爱人是真爱皇帝的表现。她高贵的出身使她有一种谜一样的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同时拥有天下最好的东西,所以她有了后位还想要爱情和尊重,可惜真的是你越在乎什

  • 帮曹操击败吕布孙权的奇才,生病却不听华佗嘱咐,呕虫数升而亡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孙权打败曹操的典故,孙权对曹操所施最隐蔽阴险一计,孙权夏侯惇华佗

    如果我们看史书比较多的话,就能够发现其实很多的历史人物,虽然生平事迹并不相同,但是记录其小时候的语言却基本是相近的,提到帝王就是“太祖生时,天现异象,其母夜梦苍龙入腹,俄而红光满室”之类,提到名臣就是“生而异,少好读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 陈登作为一代名臣,他小时候基本差不多,生下来就显得非

  • 小兵抢到项羽一条腿,获封侯爵,后人显赫千年,成为中国第六大姓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小兵割掉项羽,小兵砍掉项羽一条腿,项羽家族为何人才辈出

    杨喜的父亲名为杨硕,在战国末期隐居山中研究天文知识,秦始皇登基称帝以后,曾经五次征召杨硕去往秦朝做官,但是杨硕都拒绝了,他甘当隐士的生活。不过作为儿子的杨喜,却无法像父亲那样忍受深山中的寂寞,于是杨喜离开了深山参加了军队成为了一名小兵。 秦朝末年是一个彻底的乱世,诸侯们如雨后春笋般破竹而出,又在

  • 姜维离世83年后,一封23字密信在四川被发现,揭开了蜀汉一大疑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姜维死后83年一封23字的密信,姜维死后留下的一封密信,姜维死后蜀国支撑了多少年

    蜀汉后期固然有着“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的萧瑟悲凉,但是在高级战力方面并不逊色,在诸葛亮于234去世以后,他精心培养起来的弟子姜维继承了他在蜀汉的地位,成为了掌管军事的大将军,多次主持北伐但并未获得太大的功绩,去世以后也是毁誉参半,可以说这是一个身上有着诸多疑云的人物。 姜维出生于202年的天

  • 春秋:为什么有一句俗语叫“抱孙不抱子”?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舍子抱孙埋葬法,春秋最著名的十句话,抱孙不抱子是什么意思

    在我国古代的风俗中有一个习惯叫“抱孙不抱子”,也就是一个正常的男人不会对于儿子杨过特别亲近,但一般都会宠爱孙子,也就是隔辈亲。这好像也符合我们的直觉,按我们的文化传统就应该是严父慈母,父亲就应该是一个十分严厉的形象。但这也只是一个十分片面的理解,实际上“抱孙不抱子”的规则出自我们悠久的礼制文化。《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