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吴有性的理论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他是明朝医学的曙光

吴有性的理论对后世有着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他是明朝医学的曙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4436 更新时间:2023/12/29 22:54:01

人们熟悉的明代科学成果,如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受过中等教育的中国人几乎都略知一二。但是还有两项重要的科学成果,即是专业人士中也少有人知道的。一是朱载堉算出了十二平均律;第二是吴有性发现了新的致病原因。遗憾的是,这两项成果到了清代,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扼杀。

一、明朝医学的新曙光

李时珍《本草纲目》,是传统本草学的延伸和完善,所以不仅现在受到重视,当时就受到许多赞扬。吴有性的《瘟疫论》,由于否定了传统的病因学说,在清代,则受到不少指责。

我国古代的医学理论,把致病的原因归结为所谓“七情六淫”。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指内部的心理因素;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主要是外部的气候因素。明朝末年,瘟疫流行。吴有性在医疗实践中发现,瘟疫的病因,并不是气候因素,而是一种“杂气”。杂气致病,与气候的寒暖没有关系,而且致病更加严重,所以他把这种气称为“疠气”或“戾气”。这种气,“其来无时,其著无方”“各随其气而为诸病”(吴有性《瘟疫论》卷下《杂气论》)。也就是说,这种气,有许多种。所致的疾病,也有许多种。过去认为麻风、中风等等是风,其实不是风;过去认为疮痈、肿毒等,还有痘疹,都是火,其实不是火;过去认为霍乱、疟痢等是暑,其实不是暑。按照传统的风寒暑湿等办法医治,无一能够奏效,因为它们得病的原因不是气候因素,而是一种杂气。

为了说明是杂气致病,而不是所谓风寒暑湿等等致病,吴有性详细描述了杂气致病的特征:

1、 杂气不在“六淫”或五运六气之内;

2、 无论老少强弱,碰到它就得病;

3、 杂气致病不是先侵犯皮肤,然后由表及里,而是从口鼻进入;

4、 侵犯的部位,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

5、 杂气致病,有的中之则发,有的要等机会。比如“遇饥饱劳碌,忧思气怒,正气被伤”才发作;

6,、杂气所致之病不同于伤寒。伤寒发热而恶寒,此病只热而不恶寒。和疟相似,但疟不传胃;

7、 伤寒有感冒风寒的外因,杂气所致之病为“时疫”,无感冒风寒的外因;

8、 杂气所致之病会传染;

9、 杂气所致之病还能不治自愈,医生往往因此冒功;

10、 杂气虽说也是天地之气,实则是方土之气。它从地上升起;

11、 有某种杂气,就有某种疾病;

12、 动物病,如牛瘟、猪瘟,也是杂气所致。有时猪病而牛不病,可知它们感染的气也不同;

13、 传统的汗、下、吐三法治不好杂气所致之病。

吴有性所论杂气所致之病的特点,即使从今天的观点看来,也难有更多的挑剔。尤其是他指出杂气致病往往多于六气,杂气致病往往待饥饱劳碌、感冒风寒才发。这种情况说明,在六气之后,真正的致病原因,乃是杂气。如果能够分清杂气的种类,找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将是新医学的曙光。

然而《瘟疫论》著成两年以后,吴有性即遭亡国之痛。他本人的命运如?不得而知。而新的朝,有新的需要和新的学术风气。吴有性开辟的对瘟疫的新认识和治疗瘟疫的新方,几乎遭到了中断。

二、明代医学新曙光在清朝的熄灭

清代编《四库全书》,收入了《瘟疫论》。然而编纂者基本上不知道什么是“杂气”。该书的提要,仍然认为吴“以四时不正之气发为瘟疫”。也就是说,仍然把吴有性发现的“杂气”说成是传统的“五运六气”等气候因素。然而吴有性的“杂气”,恰恰与气候因素无关,并且是四时皆可发病,因而只与地域有关。

《四库提要》没有介绍吴有性的“杂气”理论,只介绍了吴对发病过程及症状的描述。然后说道:

其谓数百瘟疫之中,乃偶有一伤寒;数百伤寒之中,乃偶有一阴证。未免矫妄过直。

从今天的观点看来,可说数百瘟疫之中,无一是伤寒。富于考证精神的乾嘉学者,几乎无一人愿意去考察吴有性的结论,所以《四库全书》的编者也不理解吴有性的结论。接着,《四库提要》就搬出了古人衡量是非的标准:

然古人以瘟疫为杂证,医书往往附见,不立专门。又或误解《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妄施治疗。

事不师古,又妄施治疗。对于一个医生,这可以说是最严厉的批评了。还有,吴有性的文章也写得不好:

其书不甚诠次,似随笔札录而成。

《四库提要》常常为许多科学著作辩护,认为对于专门家,不必论文采的优劣。然而对于吴有性,却是另一类对待。其对吴有性的反感,可见一斑。

一方面,《四库全书》的编者承认,《瘟疫论》的出现,使治瘟疫者“有绳墨之可守”,可谓“有功于世”。一面又尖锐批评《瘟疫论》不合古,甚至妄施治疗。这种矛盾心情,反映了当时医学界严重的复古尊经倾向。这种倾向,使吴有性的瘟疫理论逐渐淹没在传统的七情六淫之中。一百多年后,欧洲大陆因为巴斯德发现了细菌是致病的原因,使西方医学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改观。

更多文章

  • 二战德国到底有多强?真的有两千万的军队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二战,德国,历史解密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发动者,是轴心国集团的老大。凭借强大的实力,德国在欧洲和北非等地兴风作浪,大半个欧洲都被德国占领,连强大的苏联都被打的丢了半壁江山,老牌殖民霸主英国更是被打的抱头鼠窜,凭借英吉利海峡负隅顽抗。如果不是美国出手,德国很可能会赢得二战的胜利。即使美国参战,美苏英三大强国联手仍然

  • 唐玄宗最宠爱的三个女人分别是谁?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玄宗最宠爱的三个女人分别是谁?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宫斗剧《甄嬛传》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那就是女主角甄嬛在曹贵人等人的设计下被逼迫跳惊鸿舞。而剧中也介绍了惊鸿舞的来历,此舞乃是唐玄宗的宠妃梅妃所创作。而在关于唐玄宗、杨贵妃等人的故事中,梅妃也是绕不开的一个人物。但奇怪

  • 唐朝是如何消灭辅公祏军的?具体经过是怎样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唐灭辅公祏之战是唐统一战争中的一次作战,发生于唐武德六年(623年)至次年,唐军在江东地区击灭了反唐的淮南道行台左仆射辅公祏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经过武德二年九月活动于淮南、江东地区的杜伏威、辅公祏农民起义军降唐。唐高祖李渊以杜伏威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封楚王。三年六

  • 刘彻是汉景帝第十子,为什么能被立为太子?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刘彻,西汉,历史解密

    刘彻,即汉武帝,他是西汉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汉景帝刘启第十子,母亲是王皇后。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本来刘彻排位比较靠后,是没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之前汉景帝立的太子是最得宠的栗姬的儿子,也是自己的长子刘荣。当时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想和刘荣联姻,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太子刘荣,这样

  • 揭秘:大清宫廷里的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古代,清朝,历史解密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犹记幼时,年节一至,传统的习俗焕发活力,天南地北的游子回乡省亲,千家万户其乐融融。长大后,工业文明时代隆隆到来,年味淡了许多,让人颇为感慨。追溯往昔,年味浓郁的农业时代,在帝国的权力制高点清宫里,春节有哪些

  • 三国的众多谋士中,最厉害的到底是谁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动乱的时期之一,不过也正印证了那句话,乱世出人才,这个时期的人才几乎是所有时期最多的,除了众多的武将还有很多足智多谋的谋臣,今天所讲的就是几位著名的谋臣。诸葛亮司马懿郭嘉庞统周瑜,若按实力排名,谁有资格当第一?诸葛亮和庞统、司马懿和郭嘉、周瑜这几位都是出色的

  • 如果关羽逃回蜀汉,刘备会用军法处置他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三国,诸葛亮,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关羽之死是蜀汉集团永远的痛。因为本来就人才匮乏的蜀汉,损失了荆州地盘上一大批优秀的文臣武将,可谓是元气大伤,令人扼腕叹息。加之,关羽深受广大三国迷的喜爱,大家都认为关羽的死太可惜。因为当时是不小心上了孙权的当才被擒获,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倘若关羽可以侥幸突出重围逃回成都的话

  • 饮食文化中的南甜北咸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南甜北咸,历史解密

    南甜北咸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存在的一种地域性口味差异。客观来说长江以南的地域偏爱甜味,糖是南方人做菜必不可少的原料;而黄河以北则偏向咸味,做菜时常常放很多盐和酱油,有些菜肴反而太过重口,失去了食材原有的本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南甜北咸的现象呢?鲁菜是起源于山东的齐鲁风味,讲究原料质地优良,调味讲求咸鲜

  • 六国被秦灭亡后,各国的国君下场分别如何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解密

    秦国的国号早在周朝时期就存在了,当时早期的秦人曾经因为给周王室养马有功,所以被周孝王封在秦地,此后秦就成了他们的正式族称。秦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皇权专政时代的朝代,公元221年秦始皇灭掉了六个强盛的国家,统一了中国。那么大家知道,当年六国被消灭后,六个国家的国君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吗?首先,当年六

  • 在古代谥号和庙号是什么意思?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谥号,周朝,历史解密

    中国封建政权最高统治者皇帝还拥有多种称号,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武帝、文帝是谥号,太祖、太宗是庙号,都是属于君王死后,后继之君对他的功过是非进行评价的一种结果,至于秦始皇为什么没有武帝、文帝等谥号之称,也没有太祖、太宗等庙号之称,是因为秦始皇觉得庙号和谥号都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