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说回“十全武功”。按照乾隆自己的描述,这“十全武功”主要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但是,我们也知道,皇帝本身就是一个爱吹嘘自己功绩的人,有些事情也许根本没有发生过,但是为了塑造自己的伟岸的形象,有时候胡编乱造也是一种“必要”工作。乾隆的“十全武功”实际上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真切。
通过历史记载我们知道,乾隆的十全武功主要表现在十次军事行动上,但是这所谓的十次军事行动,严格来看的话,只有九次。
其主要战役包括:
战役综述:1747至1749年的大小金川之战、1755年的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部之战、1755至1757年的平定准噶尔阿穆尔撒纳之战、1758年的平定南疆大小和卓叛乱、1762至1769年的清缅战争、1771至1776年再平大小金川、1786至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叛乱、1788至1789年的安南之役、1790至1792年两次征战廓尔喀。
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时候,乾隆亲笔写下《御制十全记》,以此来弘扬自己的十全武功;他在写本、拓本前均御制序云:“昨准廓尔喀归降,命凯旋班师,诗有十全大武扬之句,引而未发,兹特叙纪之”。这句话的出现,实际上就是乾隆对自己功绩的肯定和赞扬。乾隆似乎已经将这些所谓的“平叛行动”作为自己功劳簿上最好的炫耀,但是通过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尽管乾隆在这些战役中确实取胜了,但是究其取胜原因,战争背景等都不能作为乾隆自诩的“本钱”。
首先就战争背景来看:
乾隆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不像我们想象的的那么好,尽管自己的父亲给自己留下了一笔可观的资产,但是其本身的经济问题并没有改变,民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解除,民变仍时有发生。百姓生活疾苦导致的是赋税难收,赋税问题就会牵扯到边境问题,这些问题一环扣一环,那么结果就是“暴动”的产生。而乾隆面对着这些暴动,很难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来解决,唯一的办法就是采用——武力镇压。于是战争开始了,乾隆在这一次次战争中的取胜,就是他十全武功的开始。这样的战争背景实际上还是清朝自身问题引起的!所以,在某些层面看来,乾隆的十全武功还带有一点讽刺意味!
乾隆后期,八十二岁的乾隆皇帝在乾隆五十七年十月初三亲自撰写了《十全记》,记述他一生的"十全武功",史称《御制十全记》。乾隆帝并因此自称"十全老人"。 并创造了十全县。
总结:所以我们不难看出,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实际上还是存在很大水分的,还有就是其本身并无太大意义,虽说是一个人丰功伟绩象征,但是这是自身带来的。笔者断言,如果乾隆时期没有发生一场战争,那么这比起乾隆战胜十次更能让历史记住,更能让他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