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走至四更余,只见前面一条大河,阻住去路,后面喊声渐近。操曰:“命已至此,不得复活矣!”洪急扶操下马,脱去袍铠,负操渡水。才过彼岸,追兵已到,隔水放箭。操带水而走。这是《三国演义》第六回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至今仍让人一吟三叹。可是,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
对曹操,罗贯中极尽挪揄嘲笑之能事,把三国时最风光的一个英雄写得灰头土脸的:七星刀行刺董卓被察觉,吓得跪地献刀;战张绣,张绣夜袭,靠典韦拼命才逃过一劫;濮阳一战,被吕布交马画戟盔上一击;攻下邳城,被陈宫一箭射穿磨盖;攻冀州,被审配指挥城上乱箭射中头盔,差点穿透被挂;被马超偷袭,狼狈地割须断袍,只差把裤子脱掉裸奔;阳平关外,被魏延一箭射落两个门牙;最后几乎就是直接被东吴献来的关羽首级吓死的。
曹操身边名将如云,又怎会这么容易落得如此囧的地步?罗作家“抑曹”有失历史原则。同样,荥阳之战,曹操先被徐荣射中,又被两个无名小卒摘获,最后又被曹洪背着渡河逃命,同样是虚构。除此,《三国演义》上的这段描写基本上还是符合历史真相的。
董卓一看自己惹不起这么多人,就准备迁都长安。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认为这是个“一战而天下定”的机会,但此时所谓的盟军却似乎毫无进取之意。那些平时以英雄自居的诸侯们,冷眼看着愤怒的曹操孤军西进,等着看热闹。只有好朋友张邈良心未泯,派了卫兹带一支军队帮助这个孤独的家伙。
曹操志在必得,曹洪作为曹操的基本武装力量自然也随军同行。一腔热情却独木难支的曹操在荥阳被兜头浇了一盆凉水。在那里,董卓部将徐荣以逸待劳,大败曹操,“太祖为流矢所中”。既是流矢,那就不能确定是徐荣所射。曹操“所乘马被创”,至于是不是像《三国演义》所描写的那样,被两个无名小卒刺伤,估计很难考证了。
两条腿的毕竟跑不过四条腿的,眼看敌人就要追上来了。曹操一边气喘吁吁地跑着,一边想:人最宝贵的不是生命,而是战马。说战马,战马到,一直殿后为曹操挡箭雨的曹洪赶上来,在曹操面前下了马,对一脸狼狈的曹操说:“兄长先走!”曹操一愣,不明白他在说什么。曹洪把曹操向马上拽,着急地说:“快上马,快走,要不就来不及了!”曹操这才明白过来曹洪是要把马让给他,感动之余,他连连后退,说:“我怎么能让你替我而死?”能为天下人舍命出头的曹操当然不愿意接受曹洪的战马。这时,战马就意味着生命。但是,曹洪看来不是虚让,他马上以“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这番颇为大义凛然的话语成功地将曹操劝解上了自己的坐骑。
骑在曹洪献出的马上,看着曹洪马后为自己掩护,曹操想起以前对曹洪的轻视,羞愧交加。骑着马,曹操很快逃到了汴水岸边。面对茫茫江面,听着渐行渐近的马蹄声,他知道那是追兵。曹操不是孙悟空,变不出船来,曹操就是乌江边的项羽,揣测敌人会以何种方式来擒捉自己。但是,与项羽不同的是,曹操有个堂弟叫曹洪。在曹操万念俱焚的时候,曹洪不但没有独自逃命,而是冒着被流矢射中的危险,冒着被追兵发现的危险,到处搜寻,终于找到了一只小船。等到徐荣兵马赶到时,只有无声流动的汴河等待着他们。
《三国演义》里写曹洪身背曹操过河,明显失真——他背着曹操能过河,徐荣士兵更能过河。汴河对岸,惊魂甫定的曹操,看着身边疲惫不堪的曹洪,他除了感激是感动,除了感动是惭愧。曹操想着该怎样弥补以前对曹洪的亏欠?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