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3人盖棺论定,各得其所。相比较而言,只有苏定方比较冤:生前是左武卫大将军、邢国公,76岁病逝后配享武庙,追赐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但是,他在民间的口碑和声誉很差,甚至比不上图谋造反的侯君集,在戏曲舞台上则是奸臣、反派的大白脸模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只有一个:苏定方曾射死一名小说中的人物——罗成。
1、苏定方射死了一名小说人物
熟悉《隋唐演义》和《说唐》的人,一定知道燕王罗艺儿子、秦琼表弟、天下第七条好汉罗成。这位少年英雄眉清目秀,齿白唇红,面如团粉,红衣锦袍,手持银枪,罗家枪使得出神入化。《说唐》第六十回“紫金关二王设计,淤泥河罗成捐躯”中描述罗成是被苏定方施计骗杀的。
苏定方大骂:“罗成小贼种,你有能耐取得你爷老子的首级,方为好汉!”罗成大怒,又赶上去。苏定方在前,且走且骂,罗成紧紧追赶,又赶了二十里。到了淤泥河,忽见刘黑闼独自一个坐在对岸,大笑道:“罗成,你今番却该死了?”罗成一见大怒,弃了苏定方,即奔刘黑闼,一马抢来,哄通一声,陷入淤泥河内。河内都是淤泥并无滴水,只道行走得的,谁知陷住马脚,不得起来。河边芦苇内埋伏二千弓箭手,一声梆下响,箭如雨下。罗成叫道:“中了苏定方计了!”乱箭齐着,顷刻丧命。
苏定方、刘黑闼勾连一起害死罗成,过程曲折,情节扣人心弦。不过,这只是小说家言。可以肯定的是:罗成这个人物纯属虚构!
罗成的父亲罗艺历史上确有其人,他先降唐后反唐,被部下所杀。罗艺也确实有儿子,但史书无任何相关记载,是不是叫罗成无人知道,是不是“冷面银枪”更无从考证。罗成完全是被杜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小说人物。
2、史上唯一:灭三国擒三王
牵累于一名小说虚构人物之死,苏定方这位历史上唯一创造灭三国擒三王战争奇迹的名将,却在民间中的口碑极差。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苏定方是什么样子。
苏定方是冀州武邑人(现河北衡水市)。隋大业年间,10余岁的苏定方跟随父亲率数千人讨伐“郡贼”。苏定方“骁悍多力,胆气绝伦”。父亲战死,郡守让他领兵,两破贼首,大获全胜。后投奔窦建德,被收为养子。窦建德战亡,苏定方投靠刘黑闼。刘黑闼死后,回归故里。
唐太宗贞观初年,苏定方被起用,随后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1、攻灭西突厥,活捉可汗贺鲁。此战,苏定方仅率回纥和汉兵万余人,贺鲁则率10万兵马,仗着人多,把苏定方四面包围。苏定方让步兵列队,大槊朝外,自己率骑兵在外围静观战场发展。贺鲁领兵杀向唐朝步军却“三冲不入”,苏定方乘势杀出,追奔30里,杀敌万余。
次日再战,贺鲁拉来的帮手见唐军凶猛干脆投降了,只有贺鲁率百余人西逃,苏定方率兵追杀,大战于伊丽水上,贺鲁只带10余人趁夜逃走,一直跑到石国被活捉。最终被苏定方押送给唐高宗,“列其地为州县,极于西海”。
2、思结阙俟斤都曼率领疏勒、朱俱波、葱岭等国反叛,苏定方领兵13000人,一日一夜突进300里,把都曼杀了个措手不及,只好退守马保城,苏定方连夜攻城。都曼见状知道无路可逃,让手下把自己绑起来,打开城门投降。同样被苏定方押送给唐高宗,“葱岭以西俱平”。
3、灭百济,活捉百济王义慈、太子。此役,苏定方“扬帆盖海”强渡熊津江,恰好又遇到涨潮,“水陆齐进,飞楫鼓噪”。距离百济都城20里时,百济兵出城来战,结果被杀得大败。百济王义慈和太子隆,逃到都城以北,又被苏定方包围。
义慈的次子泰,趁乱自立为王,在其子劝说下率众投降,义慈和太子隆也被下属绑起来献给苏定方,照例都被苏定方押送给唐高宗,“百济悉平,分其地为六州”。
3、苏定方实为唐朝的霍去病
这样一位名将,只是因为杀死了一名小说人物,就成为一个大反派,在民间遭受到唾弃,实在可惜。其实,直到宋朝话本兴起后,苏定方仍然是一个正面形象,被夸赞“凡攻皆取,伐国之功,焜耀千古”。在历史上,他的功绩可与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相提并论。
也就是说,苏定方实为唐朝的霍去病!在开疆拓土中的作用无可替代,未及弱冠之年,就在战场上大放光彩,年少成名。都是一生征战从无败绩域,作战风格讲究快速、机动,喜欢搞斩首行动,更相同的是行军作战均不拘泥于古法,骁勇异常,穷寇猛追,绝不放过。
苏定方被演义抹黑,数百年来无法翻身。对此,金庸生前也曾为他鸣不平,称“《说唐》最大的歪曲就是把苏定方这么好的大将写成坏人”。所以说,演义就是演义,它不是历史。但演义往往更深入人心,真实的历史反而被淡忘。
苏定方九泉有知,当愤愤不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