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一首三流唐诗,为何成为《全唐诗》开篇之作?因为作者身份太特殊

一首三流唐诗,为何成为《全唐诗》开篇之作?因为作者身份太特殊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506 更新时间:2024/1/15 7:12:31

一提及中国古代文学的诗词成就,人们的脑海中一下子就闪现出“唐诗宋词”这四个字。“唐诗宋词”一语,是唐诗与宋词的并称,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

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普通读者对唐诗的了解,多是源于《唐诗三百首》。《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共选入唐代诗人77位,计311首诗,诸诗配有注释和评点。由于所选作品体裁完备,风格各异,富有代表性,又通俗易懂,刊行后广为流传,“几至家置一编”,因而,《唐诗三百首》就成为普通读者接触中国古典诗歌最好的入门书籍,并留下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美誉。

《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是清代的孙洙。孙洙,祖籍安徽休宁,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于江苏无锡,早年入京师国子监学习,乾隆九年(1744)中举,乾隆十六年中进士,以后历任顺天府大城县知县、直隶卢龙县知县、山东邹平县知县、江宁府学教授等职。在任期间,鉴于当时通行的《千家诗》“工拙莫辨”,他决定编辑一部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在继室徐兰英的协助下,于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诗三百首》终告完成。

对于研究者而言,仅有《唐诗三百首》是远远不够的,好在,还有《全唐诗》。《全唐诗》是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在康熙皇帝主导下搜罗唐诗的合集,“的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共计900卷,目录12卷,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一部诗歌总集。全书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10人奉敕采录,由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奉旨编辑、刊刻。

《全唐诗》的开卷之作,并不是人们所期待的“诗仙”或“诗圣”的作品,而是一首名为《帝京篇(其一)》的诗,该诗有何特殊之处,能位居卷首?那我们就先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吧: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连甍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诗中的“秦川”泛指秦岭以北平原地区,即唐都长安附近。“函谷”即函谷关,为关中要塞,西入函谷关即可进入三秦地区,是长安门户,这里指代京畿地区。诗的前两句,是总体赞美长安宫城雄伟壮丽。

“寻”为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雉”为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诗的三四句,进一步形容宫殿高大:“美丽的宫殿有几千寻高,有几百雉那么大。”

“甍”为屋檐,“迥”,有遥远之意,“迥,远也(《说文》)。”如“天高地迥”。“凌虚”指代天上的宫殿。诗中的“疏”字,指的是宫殿的雕刻、画饰。诗的后四句,都是形容宫殿雄伟高大。

诗的主题就是描写唐帝国京都的雄伟壮丽,写法上都是白描式的铺陈,并无技巧可言,在唐诗中,充其量只能算作三流作品。那么,这样一首三流作品,为何被选为《全唐诗》的开篇之作呢?因为,诗的作者太强大——唐太宗李世民

《全唐诗》是康熙帝主导下编辑成书的,在编辑体例上,不同于民间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的以质取胜,而是掺杂了皇权为尊的理念,全书以帝王、后妃的作品列首,乐章、乐府次之,又以年代为限﹐列出唐代诗人,附以作者小传。接着是联句、逸句、名媛、僧、道士、仙、神、鬼、怪、梦、谐谑、判、歌、谶记、语、谚谜、谣、酒令、占辞、蒙〉,最后为补遗、词缀。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编辑原则,李世民的《帝京篇十首(其一)》才位居卷首的。

《全唐诗》的编辑完成,是清代文坛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是,这样一部卷帙浩繁的大书,只以十人之力,一年多的时间内就编成,因其成书仓促,编选中存在问题也很多。诸如:未及广检群书,故缺漏甚多;考订粗疏,多有误收,今人考订其误收他朝诗即达数百首之多,唐人张冠李戴、重收复出之作亦不少;小传较疏舛,作者先后次第亦多混乱;诸诗皆不注出处,征引者难以覆按;校勘不精,诗题及诗句错误较多等等。

另外,康熙帝玄烨为《全唐诗》所作序中,谓全书共“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后人多从其说。其实,玄烨所举数并不精确,近年日本学者平冈武夫编《唐代的诗人》、《唐代的诗篇》,将《全唐诗》所收作家、作品逐一编号作了统计,结论是:该书共收诗四万九千四百零三首,句一千五百五十五条,作者共二千八百七十三人,这个数字才是相当可靠的。

李世民的《帝京篇》一共十首,诗前还有自序,其序云:“余以万几(机)之暇,游息文艺,观列圣之皇皇,考当时之行事,轩昊舜禹之上,信无间然矣。至于秦皇、周穆、汉武、魏明,峻宇雕墙,穷奢极丽。征税惮于宇宙,辙迹遍于天下。九州无以称其求,江海不能瞻其欲,覆亡颠沛,不亦宜乎?”

李世民在位期间,以“亡隋为戒”,励精图治,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太宗为人聪明英武,文治武功皆极显赫。日理万机之余,兼好文艺,延揽俊彦,编纂类书,饮用唱和,写下不少诗文。《帝京篇》十首即为其诗作名篇。

《帝京篇》十首的基本内容是描写唐帝国京都的雄伟壮丽和处理政务之余的揽读经籍、武宴畋猎、临馆听乐、逸游苑林、泛舟川屿、赏景玩琴、宴饮抒怀、夜宴观舞以及借鉴前踪、抚躬自勉等。作者通过通过对帝京壮丽景象的描绘、自己帝王生活的描述来铺张功烈、粉饰太平,同时也向世人炫示自己虽归为帝王之尊,生活嗜好却“皆之节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的“雅志”以及“奉天竭忠敬,临民思惠养”(《帝京篇》其十)的“君道”。

对于李世民的《帝京篇》,后世也给予了相当的中肯的评价,这些诗篇词藻丰丽,属对工整,音韵谐美;同时胸襟宏大,境界开阔,笔力雄健。明胡应麟在《诗薮》中评其诗时就说过:“唐初惟文皇《帝京篇》藻瞻精华,最是杰作。”胡老师的话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又不可全信,因为,李世民的身份在那,后世评者也得“为尊者讳”啊。

李世民的主业是治军安邦,写诗只是业余爱好。在诗人中,李世民虽然算不上是一流的大诗人;在皇帝中,李世民可以算得上是一代明君了。所以将这首《帝京篇》放在《全唐诗》的开头,也未尝不可。

(图片来自网络)

更多文章

  • 苏轼极具禅意的一首七绝,远超诗佛王维,读完若有所悟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苏轼最有禅意的七言绝句,苏轼十首禅意诗,苏轼最好的七绝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词人,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词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都是千古流传的佳作,可谓口口相传。他作词的水平毋庸置疑,绝对是词学史上金字塔尖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及,殊不知,他的诗也写得非常好。比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一生奸险权倾天下,身后谥号远超岳飞,竟穿着龙袍下葬的一代名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比岳飞还冤的一代名相,韩世忠和岳飞谁的谥号高,历史上有谥号的奸臣

    然而千年史册当中,却有这样一个“贤臣”尽心尽力,深受器重,为一代“圣主”“鞠躬尽瘁”,结束了百年有余的天下纷争与割据,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的崭新王朝。然而他却一生背负种种骂名,公然弑君、阴谋立储、跋扈揽权、曲意媚上、贪功恋名、投机专营、甩锅避责,甚至还有遗弃糟糠、惧内杀子等等,可谓罄竹难书,就连他自己临

  • 中国人什么都敢吃,为何却从来不吃猫肉?李时珍早已告诉我们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李时珍对猪肉的评价,山狸猫肉的药用,李时珍对猫的记载

    其实,国人也并不是什么都吃,有一种动物,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却没有一个人吃,这个动物就是猫。很多人认为,猫是宠物,自然没有人吃。但狗肉都经常上餐桌了,为何猫就无人问津呢?在千年前的古代,其实是有古人吃猫肉的,毕竟那会物资匮乏,要是赶上饥荒,甭管是猫肉,连树皮都要被人吃光。那为什么国人从古代进化到现代

  • 万历喜欢朱常洵有错吗?为何群臣坚持立朱常洛?郑贵妃其实很无辜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和朱常洛关系,万历皇帝为什么选择朱常洛,万历对朱常洛的评价

    可是明朝这帮大臣非常迂腐,他们认为长子继位是传统,不管贤能与否,必须要长子继位。朱常洛就沾了长子这个身份的光,得到了群臣的庇佑。郑贵妃是朱常洵的生母,作为万历最宠爱的女人,她自然是要为自己的儿子争取,可惜一人之力无法与群臣抗衡,最终败下阵来。朱常洛的母亲王恭妃,被万历各种冷落,因为她是宫女出身,所以

  • 中国历史上最厉害的5个神医:李时珍排第5,第1很多人没听说过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名医李时珍简介,古代十大名医李时珍,李时珍医术大全

    相信大家都知道李时珍吧?早在小学课本中,我们就认识了这个为中国医学做出巨大贡献的神医。历史真实中国明代时期的医学家,自1565年起,他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等地去采集草药,通过各种尝试写出了医药书籍925本。这个数字是非常可怕的,在后世专家眼中,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医学家中,最敢尝试的人。在他

  • 万历明日议和,首辅赵志皋为何共九次明确表达支持?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一、战争费兵费饷威胁明朝内部安定万历援朝战争期间,调兵与粮饷问题一直是决定出兵救援与否的关键因素。明日双方谈到议和停战问题之前,明朝虽已有两次大捷,但兵力损耗巨大。万历皇帝下旨令兵部讨论东倭封贡事宜之初,石星就指出;“千里趋利,兵家所忌”,“况自辽至釜又数千里,劳疲兵勤远略,臣等不敢轻议”。甚至到了

  • 一代雄主郭威:从草根逆袭成为皇帝,亲身授课教赵匡胤黄袍加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成了一个典故,流传千古,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匡胤并非是第一个玩“黄袍加身”的,其实他篡夺的后周的开国君主,比他先玩这一招,而且他玩得比赵匡胤还要精妙。仅论演戏,赵匡胤得喊郭威一声“老师”。郭威生于乱世,也长于乱世,他几岁时,官至顺州刺史的父亲郭简被刘仁恭所杀。年幼丧父的郭威跟

  • 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了,28年不上朝难道只是掩人耳目?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吗,万历皇帝真的不理朝政吗,万历皇帝哪年开始不上朝

    明朝的皇权体系被后世人戏称为:“无人自动驾驶”而皇帝在不在这“车”里面并不重要,中央完美的制衡和决策制度,真的可以做到即便是万历皇帝消失,都不会对天下运转有何影响的程度。在正史的记载中,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十四年之后,做到了“隐居”的地步,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不上朝,也不面见朝臣,更几乎没有与外界之人来

  •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史:人们学会用砖砌城墙,还是在明代以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老百姓修建城墙,城墙发展史,古代城墙是怎么修建的

    答案也非常简单,用土坯累土,有很多人会问,用土坯的话,会不会一下雨就冲垮了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在古代修建的城墙,尤其是明代之前的,一般下雨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坏,毕竟那时候土坯修筑的城墙,离坚固和耐用还很远,所以为了加高和加固,往往城墙都有很大的厚度,比如楚国都城郢的城墙厚度就有14米。而用土筑城的方式

  • 中国历史上,唯一列入王朝军队编制的女将,让清军张献忠寸步难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2000年是在是太久了,总会有一些女性,突出重围,绽放自己的光彩,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浓厚的一笔。在政治方面,武则天达到男权的顶峰,在文化方面,李清照也是力压一带人。在军事方面,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秦良玉,都是战功显赫的女英雄。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主角就是——秦良玉。秦良玉,于万历二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