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袭制
世袭制由来已久,如果要寻找起源的话,那就要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时的世袭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这一传统到了大清有了不小的变化,比如不再推崇嫡长子继位,而是实行“唯才是用”的原则,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也就有了“清朝无昏君”之说。但是大清在世袭制的演变中也带有一定的弊端,比如世袭爵位,“铁帽子王”就是最好的证明;再比如八旗,生来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可以说,大清的世袭制度对其他民族有着天生的歧视和打压,除了满、蒙族之外,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其他民族都成为大清猜忌的对象,久而久之,民间对此的不满就愈发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反清”活动在大清屡禁不止的原因
世袭制一般只局限于皇家内部,除了这些人,其他群体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世袭,但是,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地方地主势力的增强,陕甘一带回族的地主教长就萌发了“世袭”的念头,并勾结当地官府,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得以实施。不但如此,他们还欺压教民、打压新教,这引起教民、百姓的愤怒,人们举杆而起,要推翻这样的“世袭”,之后与不分青红皂白、前来镇压的清兵发生冲突,最终演变成了民族起义
回民受歧
回族历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最早的回民是指波斯、阿拉伯一带信奉伊斯兰教的教民。唐代,他们到中国经商、传教、居住、生活,已经和汉人融入在一起;元代,成吉思汗和拔都西征的时候就将他们大批征调,组成“亲军”、“卫军”攻打南宋,在忽必烈时期,这一做法得到传承,更多的人开始进入内地,充军、经商、务农等,在这些人的影响下,蒙古人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这都加速了回族的形成。明朝时期的开国元勋里就有不少回族人,像常遇春、胡大海等人。之后,回族散居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地还是新疆、甘肃、青海和陕西一带,我们要说的地点就是甘肃循化
清军入关后,对回族的敌视态度丝毫没有下降。顺治年间,因为不满清政府的屠杀政策,在米喇印、丁国栋等人的带领下就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回族大起义,结果,遭到血腥镇压;雍正帝认为伊斯兰教“一无是处”、“皆鄙薄之徒”;乾隆皇帝也说回经“鄙俚者多”。而后对于回族人民的盘剥更为严重,《清史稿》记载,当时回族征粮的数目在所有民族中最高:“水田下籽一石,交粮一斗五升;旱地下粮一石,交粮一石”。除了粮赋之外,兵役也是必不可少,征金川、征西藏、征淮南、征缅甸、征台湾都会大批量抽调回民军队。为了防止回民生乱,朝廷还在循化厅设置“循化营”驻军,这些还不是罪严重的,最严重的就是当地官员看到朝廷对回民的态度,搜刮民脂民膏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而且还时不时挑起回族和撒拉族(甘肃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宗教斗争
抗争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回族人民的不满就如同火药一样充斥在陕甘地区,只需要一点星星之火就可以彻底点燃,而当地地主教长们推行世袭制,无疑就点燃了所有人的怒火
以前回族是十几户、几十户、或者上百户独立聚居,各不相属,各聚居区的教坊也不相属,教长实行的是聘用制。明末清初之后,尤其是在清朝“康乾盛世”后,由于生产需要,各聚居区居民间的来往加强,同时,地主势力也得到了加强。于是,西北地区的回族中开始实行世袭的地主教长制(门宦制)。门宦制如果只是换了一种管理制度那也无可非议,可偏偏这些世袭的教长们学习官员、剥削教民,除了赋税和粮食外,还通过念经勒索教民的羊、布,让人们苦不堪言
正在此时,甘肃安定(今甘肃定西县)出了一个马明心,他创立了一个新教派,主张只诵墨克经,聘诵者不需要交羊、布等物,得到很多人的拥戴,循化的人就把他请来,和总教长哈韩济唱对台戏。可人家哈韩济早已和当地官府串通一气了,于是,官府就派兵将马明心撵走,之后哈韩济又多次挑衅新教教民,使得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饶是如此,循化十二片区中竟然有9个掌教都开始信奉新教(十二片区有十二个掌教,哈韩济是总掌教)
第一次起事
乾隆四十六年,查家工(一个片区)的苏四十三干脆请来马明心,要立新掌教,遭到旧掌教韩三十八的坚决反对,并辱骂了新教教民。新仇旧恨,一下就爆发了,新教徒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进攻旧教各庄,杀了韩三十八和旧教教民近40人。韩三十八的儿子侥幸逃脱后到陕督衙门告状,总督勒尔谨派兰州知府杨士机带兵前往镇压。杨士机扬言要血洗新教,这更激起当地的民愤。他们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袭杀了杨士机等官兵,不但夺了他们的兵械,还攻下了河州城
恼羞成怒的勒尔谨将马明心抓到兰州城里,招来起义军的围堵,他们挑断了黄河上的浮桥,断了兰州的后援。此时的兰州城只有800多名官兵,在和起义军的首次交锋中又损失了近300人,无奈之下,布政使王廷赞想迫使王明心登城退众,可惜,王明心宁死不从,被王廷赞杀害。消息一出,群情激奋,加大了攻打兰州的力度
再看朝廷,乾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很震惊,一方面,他让阿桂和海兰察带兵前往清剿;另一方面,又调西安将军吴弥泰、提督马彪等人率部驰援;最狠的一招就是“以贼杀贼”,就是利用旧教教民去对付新教教民的起义。起初,占地利优势的起义军多次挫败清军的进攻,让清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在旧教教民的引导下,清兵才走一条捷径袭击了起义军,起义军败退华林山。华林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兵又不得不暂时安营对立。这前后一耽误就是2个多月,乾隆帝一气之下撤了勒尔谨的陕甘总督职务,并从四川、西藏、蒙古调来大量军队。
8月20日,苏四十三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起义军在韩六十个等人的带领下继续与清兵对抗,可惜,力量悬殊,最终不得不败退到华林山的华林寺中。清军久攻不下,就下令放火烧寺,起义军没有一个出来投降的,全部在烈火中捐躯。镇压了起义军后,清兵对起义军家属开展了清洗和屠杀,女子全部发配伊犁为奴,男的不论老幼,全部送云南监毙!同时,他们还捣毁所有新教寺堂,强增“乡约”,不准新教教民互相往来。朝廷仍不放心,下令陕甘提督移驻固原,固原总兵移驻河州,对回族和撒拉族人民进行严密监视
这次回族、撒拉族的人民起义前后历时虽然不足半年,但是对陕甘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极大,不仅鼓舞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抗压迫的勇气,也迫使朝廷不得不重视到这个边陲地区,只不过,朝廷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冲突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对教长们对世袭制的痴迷和对新教的打压。这次平息了,但是,下一次很快就又到来了
第二次起事
3个月后的冬天,马明心的信徒田五在甘肃通渭地区又开始聚众礼拜,并迅速拉拢了众多的新教教民。次年五月,他们议定举行起义,可是,由于叛徒李应得的出卖,原定在6月4日举行的起义不得不提前,在和清兵的战斗中,田五战死,他的好友马四圭等人率众攻下了通渭县城。甘肃提督刚塔强迫当地回民带路,结果被带入了无人之地;西安副都统明善由静宁赶来增援,中途被起义军伏击毙命,起义军威名大振,前来投靠的人络绎不绝。
乾隆帝下令革职查办陕甘总督李侍尧和甘肃提督刚塔,并派福康安、海兰察带了火器营和健锐营人马进行平叛,之后又从四川等地调派了1万多名官兵进行支援,最终在8月中旬才将这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下去。
连续两次回民起义让乾隆怒火中烧,第一次起义军的女性家属虽被发配为奴,但起码还保得命在,第二次对待起义军家属时乾隆的旨意已经成了“诛无孑遗”,可见当时乾隆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但是乾隆也告诫当地官员:“设法化导,不可区别新、旧之名,转资犄角也”(记载于《甘肃新通志》)。也就是说,不再有新教、旧教之分,只要别再挑起矛盾就好!这也等于承认了新教的地位,这有效缓解了当地教派之间的冲突
尾话
回族是个少数民族,在满清史上,回族的反清起义并不少见,但是由于人数上的限制,往往都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可回族人民依然继往开来、前赴后继,用视死如归的精神为自己争取着权益,也捍卫着自己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