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民间世袭多可怕?浅析乾隆年间因地主教长世袭引起的回族起义

民间世袭多可怕?浅析乾隆年间因地主教长世袭引起的回族起义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552 更新时间:2024/1/17 6:42:42

世袭制

世袭制由来已久,如果要寻找起源的话,那就要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时的世袭制度与宗法制度是结合在一起的。宗法制度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这一传统到了大清有了不小的变化,比如不再推崇嫡长子继位,而是实行“唯才是用”的原则,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所以,也就有了“清朝无昏君”之说。但是大清在世袭制的演变中也带有一定的弊端,比如世袭爵位,“铁帽子王”就是最好的证明;再比如八旗,生来就等于有了“铁饭碗”。可以说,大清的世袭制度对其他民族有着天生的歧视和打压,除了满、蒙族之外,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其他民族都成为大清猜忌的对象,久而久之,民间对此的不满就愈发突出,这也是为什么“反清”活动在大清屡禁不止的原因

世袭制一般只局限于皇家内部,除了这些人,其他群体根本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世袭,但是,到了乾隆年间,随着地方地主势力的增强,陕甘一带回族的地主教长就萌发了“世袭”的念头,并勾结当地官府,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得以实施。不但如此,他们还欺压教民、打压新教,这引起教民、百姓的愤怒,人们举杆而起,要推翻这样的“世袭”,之后与不分青红皂白、前来镇压的清兵发生冲突,最终演变成了民族起义

回民受歧

回族历来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最早的回民是指波斯、阿拉伯一带信奉伊斯兰教的教民。唐代,他们到中国经商、传教、居住、生活,已经和汉人融入在一起;元代,成吉思汗和拔都西征的时候就将他们大批征调,组成“亲军”、“卫军”攻打南宋,在忽必烈时期,这一做法得到传承,更多的人开始进入内地,充军、经商、务农等,在这些人的影响下,蒙古人也开始信仰伊斯兰教,这都加速了回族的形成。明朝时期的开国元勋里就有不少回族人,像常遇春、胡大海等人。之后,回族散居在全国各地,但主要集中地还是新疆、甘肃、青海和陕西一带,我们要说的地点就是甘肃循化

清军入关后,对回族的敌视态度丝毫没有下降。顺治年间,因为不满清政府的屠杀政策,在米喇印、丁国栋等人的带领下就发生了声势浩大的回族大起义,结果,遭到血腥镇压;雍正帝认为伊斯兰教“一无是处”、“皆鄙薄之徒”;乾隆皇帝也说回经“鄙俚者多”。而后对于回族人民的盘剥更为严重,《清史稿》记载,当时回族征粮的数目在所有民族中最高:“水田下籽一石,交粮一斗五升;旱地下粮一石,交粮一石”。除了粮赋之外,兵役也是必不可少,征金川、征西藏、征淮南、征缅甸、征台湾都会大批量抽调回民军队。为了防止回民生乱,朝廷还在循化厅设置“循化营”驻军,这些还不是罪严重的,最严重的就是当地官员看到朝廷对回民的态度,搜刮民脂民膏就更加肆无忌惮了,而且还时不时挑起回族和撒拉族(甘肃境内信仰伊斯兰教的一个少数民族)之间的宗教斗争

抗争

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回族人民的不满就如同火药一样充斥在陕甘地区,只需要一点星星之火就可以彻底点燃,而当地地主教长们推行世袭制,无疑就点燃了所有人的怒火

以前回族是十几户、几十户、或者上百户独立聚居,各不相属,各聚居区的教坊也不相属,教长实行的是聘用制。明末清初之后,尤其是在清朝“康乾盛世”后,由于生产需要,各聚居区居民间的来往加强,同时,地主势力也得到了加强。于是,西北地区的回族中开始实行世袭的地主教长制(门宦制)。门宦制如果只是换了一种管理制度那也无可非议,可偏偏这些世袭的教长们学习官员、剥削教民,除了赋税和粮食外,还通过念经勒索教民的羊、布,让人们苦不堪言

正在此时,甘肃安定(今甘肃定西县)出了一个马明心,他创立了一个新教派,主张只诵墨克经,聘诵者不需要交羊、布等物,得到很多人的拥戴,循化的人就把他请来,和总教长哈韩济唱对台戏。可人家哈韩济早已和当地官府串通一气了,于是,官府就派兵将马明心撵走,之后哈韩济又多次挑衅新教教民,使得双方的矛盾更加激化。饶是如此,循化十二片区中竟然有9个掌教都开始信奉新教(十二片区有十二个掌教,哈韩济是总掌教)

第一次起事

乾隆四十六年,查家工(一个片区)的苏四十三干脆请来马明心,要立新掌教,遭到旧掌教韩三十八的坚决反对,并辱骂了新教教民。新仇旧恨,一下就爆发了,新教徒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进攻旧教各庄,杀了韩三十八和旧教教民近40人。韩三十八的儿子侥幸逃脱后到陕督衙门告状,总督勒尔谨派兰州知府杨士机带兵前往镇压。杨士机扬言要血洗新教,这更激起当地的民愤。他们在苏四十三的带领下,袭杀了杨士机等官兵,不但夺了他们的兵械,还攻下了河州城

恼羞成怒的勒尔谨将马明心抓到兰州城里,招来起义军的围堵,他们挑断了黄河上的浮桥,断了兰州的后援。此时的兰州城只有800多名官兵,在和起义军的首次交锋中又损失了近300人,无奈之下,布政使王廷赞想迫使王明心登城退众,可惜,王明心宁死不从,被王廷赞杀害。消息一出,群情激奋,加大了攻打兰州的力度

再看朝廷,乾隆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很震惊,一方面,他让阿桂海兰察带兵前往清剿;另一方面,又调西安将军吴弥泰、提督马彪等人率部驰援;最狠的一招就是“以贼杀贼”,就是利用旧教教民去对付新教教民的起义。起初,占地利优势的起义军多次挫败清军的进攻,让清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后来,在旧教教民的引导下,清兵才走一条捷径袭击了起义军,起义军败退华林山。华林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清兵又不得不暂时安营对立。这前后一耽误就是2个多月,乾隆帝一气之下撤了勒尔谨的陕甘总督职务,并从四川、西藏、蒙古调来大量军队。

8月20日,苏四十三在一次战斗中牺牲,起义军在韩六十个等人的带领下继续与清兵对抗,可惜,力量悬殊,最终不得不败退到华林山的华林寺中。清军久攻不下,就下令放火烧寺,起义军没有一个出来投降的,全部在烈火中捐躯。镇压了起义军后,清兵对起义军家属开展了清洗和屠杀,女子全部发配伊犁为奴,男的不论老幼,全部送云南监毙!同时,他们还捣毁所有新教寺堂,强增“乡约”,不准新教教民互相往来。朝廷仍不放心,下令陕甘提督移驻固原,固原总兵移驻河州,对回族和撒拉族人民进行严密监视

这次回族、撒拉族的人民起义前后历时虽然不足半年,但是对陕甘地区少数民族的影响极大,不仅鼓舞了少数民族人民对抗压迫的勇气,也迫使朝廷不得不重视到这个边陲地区,只不过,朝廷还没有意识到这次冲突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对教长们对世袭制的痴迷和对新教的打压。这次平息了,但是,下一次很快就又到来了

第二次起事

3个月后的冬天,马明心的信徒田五在甘肃通渭地区又开始聚众礼拜,并迅速拉拢了众多的新教教民。次年五月,他们议定举行起义,可是,由于叛徒李应得的出卖,原定在6月4日举行的起义不得不提前,在和清兵的战斗中,田五战死,他的好友马四圭等人率众攻下了通渭县城。甘肃提督刚塔强迫当地回民带路,结果被带入了无人之地;西安副都统明善由静宁赶来增援,中途被起义军伏击毙命,起义军威名大振,前来投靠的人络绎不绝。

乾隆帝下令革职查办陕甘总督李侍和甘肃提督刚塔,并派福康安、海兰察带了火器营和健锐营人马进行平叛,之后又从四川等地调派了1万多名官兵进行支援,最终在8月中旬才将这次农民起义给镇压下去。

连续两次回民起义让乾隆怒火中烧,第一次起义军的女性家属虽被发配为奴,但起码还保得命在,第二次对待起义军家属时乾隆的旨意已经成了“诛无孑遗”,可见当时乾隆的愤怒已经到了极点;但是乾隆也告诫当地官员:“设法化导,不可区别新、旧之名,转资犄角也”(记载于《甘肃新通志》)。也就是说,不再有新教、旧教之分,只要别再挑起矛盾就好!这也等于承认了新教的地位,这有效缓解了当地教派之间的冲突

尾话

回族是个少数民族,在满清史上,回族的反清起义并不少见,但是由于人数上的限制,往往都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可回族人民依然继往开来、前赴后继,用视死如归的精神为自己争取着权益,也捍卫着自己的荣誉。

更多文章

  • 他是永琪唯一的儿子,给嘉庆当伴读,却因给儿子取名而被重罚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嘉庆永琪关系,永琪比嘉庆大几岁,嘉庆和永琪是什么关系

    据史料记载,永琪在长大成人后娶了大学士鄂尔泰的孙女西林觉罗氏为嫡福晋,这位西林觉罗氏并不受宠,只生下一个儿子(永琪第六子,早夭)。除此之外,永琪还有两位妾室,一位是左都御史观保的女儿索绰罗氏,另外一位是胡存柱之女胡氏。在这两位妾室中,永琪最宠爱的当属索绰罗氏了。索绰罗氏来自内务府正白旗包衣,是清朝有

  • 皓镧传:吕不韦搏命入秦永失皓镧,爱情路多舛有缘无份异人欢喜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异人有多爱皓镧,皓镧和异人亲被吕不韦看见,皓镧传吕不韦李皓镧

    [var1]吕不韦一定是天降大任的人,也一定是越挫越勇的人。只不过,儿女情长永远让人心思柔软。他身后是那个让他心心念念的皓镧此时已痛不欲生。毕竟他们二人终于下定决心彼此托付,可这么快就写下了“永别”。插曲的歌词写的好:月出,与你相见。月落,再不相见。月出,无限眷恋。月落,转瞬千年。[var1]吕不韦

  • 皓镧传:为保吕不韦司徒缺拔剑自刎,忠义情真,司徒缺谁都未负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皓镧传吕不韦哪一集死的,皓镧传吕不韦高燃视频,皓镧传吕不韦的人物分析

    吕不韦的门客司徒缺下线,他忠心护主选择剑自封喉,让人为之一震。他的命当年是吕不韦捡回来的,如今他为吕不韦助成大业,甘愿以死换取,这是感恩,也是忠义。司徒缺这个角色的戏分不多,他和在赵国已经死去的小月是当年流浪在外、无依无靠的兄妹俩,是吕不韦看他们可怜,便将他们兄妹带回家中养大,虽是让他们做着仆从的事

  • 齐鲁柯地会盟:鲁国占尽便宜,齐国改变国策最终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鲁国和齐国在哪里会盟,齐国和鲁国哪个厉害,齐国买鲁国的布匹

    在春秋时期,长勺之战是一场典型的强弱悬殊的战役。这次战役的鲁国主将曹刿给我们留下了“一鼓作气”的成语。几年后,齐鲁两国在柯地举行会盟,鲁国将领曹沫在会盟台上挟持齐桓公,签订了归还三次战败所失去的领土。曹刿和曹沫是不是同一个人,一直存在争议,他们之间有哪些故事呢?鲁国在柯地会盟中,占尽便宜兵不血刃地讨

  • 战国初期魏国为何人才济济?不是魏文侯知人,是有人替他物色人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魏文侯接手魏国的现状,战国时期魏国魏文侯大概位置,魏文侯统治时期的魏国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南宋)辛弃疾《破阵子》春秋,诸侯并立,各自为政。战国,兼并混战,争雄不止。大的诸侯国兼并小的诸侯国,虽然生灵涂炭,但也促进了时代的进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必定以鲜血作为代价。丛林法则下的春秋战国,自身足够强大才能生存,那么

  • 若诸葛亮不跟魏国死磕,而是全力开拓东南亚地区,能否取得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诸葛亮联络东吴夹击魏国失败,诸葛亮会灭魏国吗,诸葛亮能成功打下魏国吗

    老挝,三国时期,大部分地区被二国控制着。老挝南部被扶南国所占,老挝中、北部地区被堂明国所占。[var1]林邑国、扶南国、堂明国三国在三国时期同时存在于今越南、老挝等地。《三国志.马岱传》载:“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从中可以看出

  • 端午节吃粽子,世人皆知是纪念屈原的,那冬至吃饺子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粽子是纪念屈原吗,屈原和粽子的故事完整版,屈原和粽子的故事简短文字

    东晋的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曾写过一本叫《神仙传》的书,书中描写了这么一个故事。汉末,河南一带流行瘟疫,大量的死人,人们束手无策。有那么一天,一个神秘老人来到这里,他在一条小街巷里开了个中药铺子,在店门前面挂了个药葫芦,这个葫芦里头装的是专治瘟疫的药丸。此老翁身怀绝技,乐善好施。但凡有

  • 秦时明月:战国七雄最强大的将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秦时明月最强的十大武将,秦时明月里的战国名将,秦时明月最厉害的英雄

    [var1]韩国——姬无夜韩国是战国七雄第一个灭亡的国家,而灭亡的象征就是姬无夜的死。姬无夜被称之为韩国百年来最强大将,麾下有着夜幕四凶将,用金钱、政治、军事、情报上控制着整个韩国,姬无夜可谓是权倾朝野,连韩王都不放在眼里,流沙多次派出杀手刺杀姬无夜都无果,一身实力极其强大。韩国上下对姬无夜莫敢不从

  • 秦王,晋王,魏王,蜀王,齐王,哪个更尊贵?是不是以晋为尊?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秦王晋王魏王区别,蜀王与晋王,秦王晋王的等级划分

    在当时,历代赐予一字王的封号,其大多来自于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名,如晋王司马睿、秦王李世民、楚王曹彪、吴王李恪、周王朱橚等等(当然也有不是来自于春秋战国的诸侯国名,如观王、光王、广王、桂王、衮王、虢王、汉王、和王等)。[var1]而在一字王的封号中,以“晋王、秦王、齐王、楚王”四个封号王爵最为尊贵。之

  • 秦灭六国背后的神秘组织,曾经风光一时,最后被历史淘汰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秦灭六国损失了多少士兵,秦灭六国的真实历史,秦灭六国全记录

    [var1]墨家的开山鼻祖是墨翟,后世称之为“墨子”。墨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但自己却去农民出身,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年轻时曾师从儒家,但却对儒家的一些学说并不赞同,因此自立门派。墨子一生主张众多,其中最著名的主张就是“兼爱”和“非攻”,他死之后,墨家内部由于所推崇的思想有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