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而衰、月满盈亏是历朝历代躲不掉的宿命,大唐在辉煌了200多年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了。公元873年,一个12岁的小娃娃被扶上皇位,这个玩心甚重的小皇帝不批奏折、不理朝务,终日钻到宦官怀里管他们叫"阿父",宦官们也当君无戏言,主动帮小皇帝处理起朝务来.不知不觉晚唐宦官专政之风蔚然兴起,而这个12岁的李唐小子对国家命运浑然不知,直到他在27岁病逝去见李世民时,也不清楚自己留下怎样的烂摊子。他就是晚唐最没存在感的皇帝唐僖宗,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是接管烂摊子的皇帝,大唐最后的希望——唐昭宗。
唐昭宗跟前面那位皇帝非一母所生,而且他俩的性格、志向相去甚远。唐僖宗只喜欢吃喝玩乐,活到27岁也跟个长不大的小孩一样。而唐昭宗志向远大,自小就想在江山社稷上有番作为。唐昭宗登基后,给大唐长久颓废的政坛带来久违的生命力!他礼遇群臣,凡遇大事,必与群臣商量。他实行开明的政策,试图将大唐带上复兴的道路。然而这位被寄予厚望的晚唐皇帝,却也将大唐带入了万劫不复之地!这些祸根,是他的哥哥唐僖宗埋下的。
唐昭宗刚登上皇位,就面临着两个棘手的问题!
第一个棘手的问题:宦官专政猖獗,更要命的是宦官手中握有兵权。唐僖宗认宦官们为"阿父"并不是打趣的话,从唐德宗开始,宦官这一群体就被皇帝过分拔高,宦官是皇帝身边最亲密的奴仆,平时替皇上传达些机密文件,皇上闷了想着法子逗主子开心,宦官看起来是不体面的官差,颇得圣宠的太监却是文武百官争相巴结的对象,因为他们总能在宦官口中获知自己的仕途命运。唐德宗甚至还把掌管禁军的权利转交给宦官头目,经过几代皇帝的发展,宦官的势力逐渐权倾朝野,在这个时候,皇帝想收回权利也收不回了,宦官有了兵权,就不再畏惧空壳皇帝,唐昭宗刚登基时就面临这种窘境,他支使不动宦官,宦官反倒能决定他的生死。
第二个棘手的问题:大唐开始四分五裂,大多数藩镇不再服从中央的命令。唐朝疆域辽阔,有各种各样的藩镇,在李世民、李治统治期间,天子的威严足以震慑他们,到了唐昭宗时期,天子发号施令已经不管用了,他手中重要的兵权被太监架空,根本威胁不到他们,这些藩镇们开始跟皇上叫板,不仅将大唐版图搞得四分五裂,还想联合起来造反,藩镇不再服从中央,让唐昭宗有些手足无错。
唐昭宗自小就是个胸有大志的皇帝,眼前这点荆棘怎么能挡住他的去路?在双重危机下,他决定重新募兵,毕竟谁先掌握了军事权,谁就能主动出击。于是他打着李唐匡复江山的名义,广发募兵告示,不到一个月,唐昭宗就迅速招募了十万子弟军,加上皇宫里主动归顺在他名下的一部分禁军,唐昭宗的军事能力不可跟昨日并论。
有了军队撑腰的唐昭宗就不再是空壳皇帝,这时他坚信一句话:"武力专治各种不服",刚刚恢复一丝精力的大唐就跟各大藩镇宣战了,唐昭宗进攻的第一个藩镇就是四川,他没有明目张胆的兴兵,而是打着"监军入伍"的名号想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奈何四川对唐昭宗的命令视而不见,坚决不让深入腹地。后来唐昭宗联合了跟田令孜有结怨的王建,两队联合夹击,用了两年时间,打败了田令孜。可是王建突然倒打一耙,将唐昭宗的车队阻绝在剑阁,让朝廷永久失去了蜀地,蜀地是李唐皇族逃亡的圣地,唐昭宗出兵不了也切断了自己的退路。
唐昭宗另一个举动,也让大唐帝国受到重创。就在他计划下一步的行动时,有三个藩王给他联名上书,他们的共同意图是:为大唐扫去"祸患",他们提到的祸患就是藩王中实力最强大的李克用!李克用当年可是为唐昭宗登基出了一份力,黄巢之乱多亏有他摆平,只怪世事变化无常,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变成了敌军。唐昭宗想起之前他对李克用封官晋爵的事,更是气不打一处来:"我如此信任你,你却要跟我搞分裂?",唐昭宗终于敲定了主意,和三个藩王联合起来打李克用。
李克用阵营里有个李存孝,此人武功极高而且军事谋略也是一流!唐昭宗派出的四师军队,不过都是平庸之辈,几次对战后,唐昭宗的军队被李存孝揍得溃不成军,无奈只好班师回朝。
接二连三的讨伐藩镇,让大唐的国库日见兜底,可是唐昭宗还是咽不下这口气,他讨伐藩镇不行,镇压下朝内的宦官势力总可以吧?于是唐昭宗又跟朝廷内部的阉宦势力"撕"起来了,宦官们依仗的势力就是禁军,当初禁军头目杨复恭是个棘手的人物,唐昭宗没有选择跟他硬拼,设计让杨复恭的亲信和他决裂,大力封赏站在皇权这边的禁军分子,在杨复恭意反应过来已经晚了,自己的势力已经日薄西山,他知道皇帝必须要自己死,那干脆鱼死网破吧!当然最后以唐昭宗的胜利告终。
虽然唐昭宗胜利了,但是朝廷的财政赤字越来越大,国库的匮乏让藩镇势力趁虚而入,当时天灾人祸并存,老百姓都被饿死,国都被其他藩王攻占后,唐昭宗逃到凤翔城落脚。仓皇出逃的唐昭宗穷到只剩龙袍,当时米粮根本吃不到,唐昭宗以犬肉充饥,实在找不到犬肉,就用"人肉"代替,这些人肉大多来源于饿死的难民。最后在唐昭宗正准备迁都洛阳时,被藩王杀害,时年三十七岁。经过途中老百姓仍然直呼他万岁,他掩面哭泣:"我不配做你们的皇上。"
唐昭宗之前政策颇有先唐遗风,如果延续下去,励精图治,大唐的实力一定会慢慢恢复过来!只怪他太想建功立业,妄想用武功震慑天下。可他的"削藩"决策实在是过于激进了,自古以来没有绝对的实力,是不能动这些"地头蛇"的!尚在国力恢复期的大唐讨伐藩镇,无疑是给财政雪上加霜,最后唐昭宗穷到以"人肉"为食,也是为年少轻狂付出的代价。
当然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其实换做任何一个人,也不见得能比唐昭宗做得更好!你认为呢?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