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玄奘偷渡去取经,为何李世民不降罪反而封大师?唐朝在下很大的棋

玄奘偷渡去取经,为何李世民不降罪反而封大师?唐朝在下很大的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34 更新时间:2024/1/16 15:40:08

真实的玄奘取经远没有这样浪漫,三个徒弟当然是虚构的,连取经行为本身都是非法的,玄奘不但没有通关文牒,反而是一名私自出关的偷渡者,没被大唐官府抓去问罪就是万幸了。

奇怪的是,玄奘取来佛经后,却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规格接待,当年偷渡之事被轻轻揭过,被皇帝特许在长安弘福寺译经,所有开支朝廷全包了。

我们今天觉得,应该是李世民被玄奘分外虔诚的求佛之心给感动了。可若是仔细研究一下当时的背景,就会发现事情的真相并非如此简单,唐朝的国教是道教!佛教反而是朝廷重点防范的对象。

李世民之所以优待玄奘,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一是出于统一思想文化的需要,二是为下一步经营西域的战略服务,或者说玄奘此番西行,给李世民带回了一个情报宝库。

一、抑佛和兴佛

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自然是尊崇道教,并将道教定为国教。佛教作为道教的最主要竞争对手,从一开始就受到唐廷的压制。

佛教是两汉时期传入中国的,具体路线是从印度出发,经葱岭、西域、河西走廊,最终来到长安。玄奘取经正是沿着这条路线逆推回去,东汉高僧蔡愔在500年前便完成过这一壮举。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大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南梁皇帝萧衍非要出家当和尚不可,大臣们拦都拦不住,只好花钱把皇帝从庙里赎出来。

然而,李渊和李世民都不想看到民间佛教过于兴盛,除了道教的原因外,最主要的是因为经过隋末乱世国家初定,需要滋生人口、耕种田地,而佛教对此是有阻碍作用的。

佛教讲究出世修行,僧人无需缴纳税赋、不承担徭役,僧人越多,国家的税基就越少。而且寺庙掌握有大量土地,同样不需要交田租,进一步减少了国家税收。因此,李渊父子都想抑制或减少僧侣和寺产的数量。

出于这个原因,朝廷在贞观初年拒绝了玄奘去天竺取经的申请。当时距离天下大定才两、三年时间,正是百废待兴,重新丈量土地、完善户籍的好时机。

如果此时允许玄奘去取经,导致佛教大兴,朝廷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都去当和尚了,谁来种地呢?要不是贞观三年(629年)的那场大灾,使朝廷不得不开关让灾民自谋生路,恐怕玄奘还不知道哪天才能出发呢。

一晃十七过去了,在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治理下,大唐已经解决了基本的民生问题,每家农户分田一百亩,平时承担租庸调,战时征集为兵,为国家提供了坚实的财政和兵源基础。

629年,唐军击败威胁最大的东突厥,将曾经不可一世的颉利可汗擒到长安,空了就给皇帝跳舞助个兴,真可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不比在大漠里吃沙子强吗。

玄奘回到长安时,大唐已经呈现出一派祥和繁荣的盛世景象。兜里有了钱,人总是会更加宽容一点,当年偷渡出关的事那还叫事吗,更何况玄奘还带回来了大唐最需要的东西——精神食粮。

道教是国教这一点,当然是不可动摇的,但道教太过高深,讲究修仙,不太容易与普通老百姓拉近距离。而佛教在中原也已有数百年根基,又经过历代高僧的改造,更显得平易近人一些,民间信众极多。

从玄奘取经回长安的消息一传出,很多长安人翘首以盼、准备自发去迎接的情况便可以看出,佛教有多深多广的群众基础,任何一位统治者对此都不能忽视。

温饱不愁了,长安城乃至全国的老百姓,当然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西天取回的真经正是这种需求的表现。尽管绝大多数百姓看不懂、也不会去看这些佛经,但依然挡不住他们对取经者的崇拜。

既然如此,给百姓们提供一些新的精神食粮,使他们有更好的精神寄托,显然有助于大唐的稳定。这是李世民不仅不治玄奘当年的罪,反而给予其很高地位的底层逻辑。

作为深谙统驭之术的皇帝,李世民需要的是有利于朝廷和国家的精神食粮,出资支持翻译天竺佛经的同时,也尽量削除了有可能出现在负面影响,其实这也是佛教在中国得以长久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不同时期对佛教的不同需求外,李世民优待玄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西域战略,大唐想要恢复汉朝对西域的全面经营,踏遍西域的玄奘正是一座活的情报库。

二、情报战

有些人认为汉武帝经营西域的主要意图,是打击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以保障中原的安全。这一点无可否认,但必须看到的是,西域给中原带来的不仅仅是安全,还有重大的经济利益。

西域多是沙漠和戈壁,很难维持大量驻军,让历史中原王朝的西域战略看上去颇为吃力。其实不然,运行在丝绸之路上的物流和钱流,经常超出后人的想象。

据部分史料称,仅丝绸之路提供的过境税,便足以支付西域驻军的全部开销。也就是说,只要兵力规模适当,朝廷不需要为此承担额外支出,西域驻军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唯一需要补充的是内地兵源。

而丝绸之路的畅通,如同今天的外贸一样可以拉动整个国家的GDP,解决很多人的就业。从异域贩来的香料、玻璃等奢侈品以及金银等贵金属,又能带动消费,丰富中原百姓的生活。

汉唐两代长安城的繁华,绝对离不开丝绸之路的贡献,唐朝更因而成为最大最繁华的国际都市,吸引着全世界的人才和财富,地位不亚于甚至超过美国全盛时期的纽约。

而要想经营好西域,首要的关键便是情报,西域有多少城池、它们的方位距离、哪些是亲中原或亲突厥的、实力又如何?等等等等,了解清楚后才能决定如何处置,派使者交好,还是动兵?

唐朝在这方面是狠下了一番工夫的,上至皇帝、下至基层小吏,从朝廷到地方,都很有搜集情报的意识。每有地位稍高的外国人入境,如使臣、僧侣或商人,地方官会对其进行详细询问,然后上报给朝廷,

询问内容包括对方的朝政和王室、风土人情、山川地理等方面,既使是来自友好国家或政权,一般也要询问清楚,以备不时之需。地方官还有监督外国人的职责,从入境到出境,连其随身携带之物都要记录。

说回西天取经,玄奘在长安弘福寺最早整理出来的资料之一,就是《大唐西域记》。这可不是为了满足李世民对异域的好奇心,而是为即将展开的大唐西域攻略提供情报。

《大唐西域记》详细记录了西域各国的地理地貌,对军事决策和远征有很大帮助。就在玄奘回长安的一年前,唐军已经攻取西域东部的焉耆国,眼看就要深入迷雾般的西域腹地。

有了《大唐西域记》,再与其他渠道收集的情报相互应证,唐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以最小的损失达到战略目标。没有充足而又准确的情报,在纵横数千里的大漠戈壁,不知道要走多少冤枉路、不知道有多少将士会白白地埋骨异乡。

据记载,李世民向玄奘询问了天竺八位国王的情况,以及葱岭地区的地理、物产和风俗。这也正是唐军在西域达到的疆域极限,超出如今中国的版图。

李世民的儿子高宗李治,接见日本遣唐使阪合部石布时,除了日本本身的情况外,还详细询问了虾夷,有没有五谷?答没有,只吃肉;有没有房屋,答没有,依树而住。

李世民等诸位皇帝的重视使情报收集成为唐朝的一项制度,并延续到唐朝中后期。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逻斯之战后,被俘的唐军小官杜环写下《经行记》,就是这种制度和习惯的产物。

顾愔的《新罗国记》、赵憬的《北征杂记》(记录回纥)、还有一人灭一国的王玄策《中天竺国行记》,等等不一而足。边疆地区的军政长官更是情报搜集的专家,如王忠嗣的《西域图》、韦机的《西征记》(针对西突厥)。

总之,唐朝对周边国家的情报收集是相当全面的,从各个层面、各个渠道着手,尽量不留下遗漏,为军事决策和具体的作战计划提供有力的情报保障。

所以,唐朝能达到中国古代王朝的顶峰,靠的绝不是运气,而是包括情报收集在内的、由一点一滴汇聚起来的扎实工作。与满清的封闭保守、狂妄自大,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比。

遗憾的是,唐朝关于异域情况的书籍都已散失,只能从其他文献里得到一些线索,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唯一留存至今的是一本《蛮书》,记载的是南诏国以及云南各民族的情况,作者叫樊绰,当过安南经略使,与南诏国打过仗,恰好证实了唐朝官员对情报工作的高度重视。

参考资料:《多极亚洲中的唐王朝》、《隋唐佛教史稿》、《旧唐书·太宗本纪》

更多文章

  • 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五胡、八王不可怕,精神的崩溃才最致命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西晋王朝五胡之乱原因,五胡十六国与西晋共存吗,西晋和五胡十六国的关系

    对内终结三国乱世、对外没有强敌的西晋王朝,为啥仅仅过了几十年就分崩离析、并且引发了持续近三百年的沉重分裂?高中哲学老师教过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西晋的灭亡也是这个道理。所谓的五胡只是纤芥之疾,西晋自身的问题才是心腹之患。而最要命的内部问题,就在于维系社会的中坚

  • 为收复此城唐朝落下了千古骂名,奸淫掳掠一个月,为何还是合法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唐朝长安被攻陷几次,唐朝平定辽东现状,唐朝保卫西域现状

    只有幼稚到极限的傻子和王侯将相才渴望战争。前者是因为无知,而后来是因为有自己的利益所在。但从古至今任何一次战争遭受最多痛苦和伤害的人是谁呢?唐朝一直都被很多人羡慕,但都城长安被人先人攻破了7次。而为了收复长安,唐朝皇帝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这个错误不但让唐朝落下了千年的骂名,还让后人看清了古代战

  • 杨玉环本可以和李瑁厮守终生,但因婆婆的作为,让她被李隆基抢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李瑁杨玉环,杨玉环和李瑁生活几年,李瑁李隆基杨玉环关系

    武惠妃为了将太子之位转移到儿子李瑁头上,曾设计陷害了前太子李瑛,以及李瑁的两位兄长:李瑶、李琚(二人都不是武惠妃所生)。公元737年,武惠妃夜招李瑛、李瑶、李琚及驸马薛锈入宫(李瑛的亲妹夫)。当时武惠妃招几人入宫的理由是有盗贼闯入皇宫。李瑛四人闻讯后,披甲执剑带侍卫进入皇宫。另一边的武惠妃却对李隆基

  • 元稹为妻子写下悼亡诗,第一句写错了,知名度却最高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元稹悼亡词,元稹最著名悼亡诗,元稹哀悼妻子的三首诗

    我们知道唐朝的宰相、大诗人元稹是一个情场浪子,或者干脆可以说是“渣男”。他流落到舅家时,曾经与表妹珠胎暗结,后来却始乱终弃,元稹却以此写下了《莺莺传》,其中不乏洋洋自得之情。另外,元稹还与薛涛,刘彩春闹出绯闻。但是,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元稹对原配妻子韦丛也应该是真心的。这在他对妻子的《离思》五首中就可

  • 他文采不输李白,却英年早逝,有一篇文章乃千古绝唱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解密

    谈起王勃,他简直就是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天才!他在年仅六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构思精妙,文辞优美的诗文来。他九岁的时候偶然读到了文坛大家颜师古为《汉书》所写的注释,时常摇摇头又点点头,反复朗读。最终忍不住用稚嫩的小手握起了笔,写下了《指瑕》十篇。这十篇文章详细地指出了颜师古注释的错误之处,并加以论证和改正,这

  • 俗话说,女大三十送江山,李世民将大他30岁的萧美娘纳入后宫了吗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李世民与萧美娘,历史上萧美娘结局,萧美娘史书记载

    萧美娘的传奇一生萧美娘早年在被术士相面时便曾被评价:“母仪天下,命带桃花”,纵观萧美娘的一生,用一句话概况那便是“王的女人”。萧美娘生于帝王之家,是南梁明帝萧岿的女儿。生于江南,山美水美人也美。由于江南有“二月生子不举”的习俗,萧美娘出生之后,便送到叔叔家代为养育了。没过多久,叔叔夫妻去世了,她又被

  • 秦琼病了12年,李世民派人给他治病,结果他转头就将药倒掉了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秦琼的死因,秦琼死于哪一年,李世民救秦琼全过程

    为此,李世民安排秦琼和尉迟恭来给自己站岗。可时间一长,这两位将军的身体即便是铁打得也扛不住。于是李世民便将两位将军的画像贴在门前,这才有了如今民间流传的门神。 因为这件事情,民间一直都认为李世民和秦琼之间的关系很好。可事实上,李世民大权在握以后,秦琼就整整病了十二年之久。 而李世民派人为其治病,太

  • 同样是皇帝,为何李世民可以重用开国功臣,朱元璋却是非杀不可?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朱元璋和李世民治国谁更强,李世民与朱元璋谁最狠,朱元璋和李世民谁的功绩高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道出了自古以来开国功臣的心酸。不管是汉朝的韩信,还是明朝的刘伯温等人,都是在帮助皇帝赢得天下之后,被一句话夺走了生命。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开国功臣都有这样的下场的,像是唐朝时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那个不是荣华富贵,寿终正寝。那同样是皇帝,为何李世民可以重用开国功臣

  • 比武则天更厉害的才人,大唐的贤妃,就连李世民也欣赏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李世民武则天谁更牛,李世民和武则天的文治武功,李世民与武则天谁能力强

    从李世民并不喜欢武则天看来,咱们可以推测一点就是。这里李世民喜欢的女子,必须的是名门之后,就像他的妻子长孙皇后一样,但是光是系出名门并不不足吸引这位识花无数的君王,最重要的就是温柔似水、善解人意,这就是武则天当初为什么没有得到李世民宠爱的原因,咱们都知道武则天的性格是那种男孩子的性格,比较要强,因此

  • 同为19世纪掌握帝国的女人,维多利亚和慈禧为何有两种命运?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维多利亚女王对慈禧的评价,慈禧与维多利亚的关系,慈禧与维多利亚女王相差多少岁

    1900年,当新世纪曙光升起之际,儿孙绕膝的大英帝国一代君主维多利亚女王正在伦敦白金汉宫安详消磨着晚年时光,忆起斐然政绩、脑中浮现起“打江山”的场景不禁感慨万千。而在北京的德胜门,即往昔大清皇家军队凯旋入城的胜利之门,一身农妇打扮的东方帝国主宰者慈禧太后正领一帮蓬头垢面的王公贵族,丢魂落魄逃亡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