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最终“灭六国”彻底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最终“灭六国”彻底实现华夏统一,是汉武帝完成的,而不是秦始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2115 更新时间:2024/1/25 23:11:14

很明显,所谓的“六国”根本没有被消灭。“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复辟和分裂力量,生命力极为顽强,实际成为了华夏统一进程的对抗者和颠覆者。也就是说,只有从根源上消灭六国的复辟力量,才能谈得上华夏的真正统一。这不仅包括版图形式,也包括古代国民的国族认同。

[var1]

秦始皇的统一,一度遭到破坏

从战国后期开始,随着秦国统一进程的展开,先后被灭亡的六国就已经埋下了试图复辟的力量。这些复辟力量,不仅包括了残余的六国王族、贵族和将领,也包括了原先六国统治下的普通百姓。严格的讲,这种“复辟力量”不在于武力,而是六国遗民的国家认同。

像齐国的百姓,历史上曾先后被燕国、秦国和项羽征服,但依然认为自己是齐国人,这就为后来的齐国多次重生奠定了基础。“田横五百壮士”的故事虽然凄美,但却是齐国人顽固追求复辟齐国的心态使然。

[var1]

那么,六国的复辟力量是什么时候才真正消亡,让古代中国真正实现华夏统一的认同呢?

秦始皇肯定没有做到,西楚霸王项羽更是一个逆流,汉高祖刘邦是不是做到了呢?从历史事实看,刘邦只做到了三分之二。

秦朝灭亡时,项羽进行了逆历史潮流的“大分封”,基本上重新恢复了战国时的六国,而且还多分封了汉王、河南王、雍王、塞王、九江王、殷王等十二个王。项羽的分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六国复辟的希望,但也加剧了华夏局势的混乱。

[var1]

六国复辟力量,并非对“一家一姓”的忠诚

但是,项羽也有少许积极作用,那就是打破了六国旧王族独占王位的企图,好几个出身底层的将领也成为了王,从而贯彻了陈胜吴广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精神。

当刘邦消灭项羽后,又先后铲除了多数异姓王,这些异姓王不仅有齐国、赵国、韩国的旧王族,也有韩信、彭越、英布、陈豨等汉军将帅。项羽和刘邦的这些举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六国王族的传承,严重削弱了六国复辟力量的旧有认同。

[var1]

对于六国复辟力量而言,王位的法统是非常重要的,是复辟一个诸侯国的号召核心。最优先的当然是六国旧诸侯王的直系后代,其次是六国王族的旁系后代。例如楚国复辟时的楚怀王,韩国复辟时的韩王成和韩王信,赵国复辟时的赵王歇,魏国复辟时的魏王咎魏王豹,都是旧楚王、旧韩王、旧赵王、旧魏王的直系子孙,基本都是公子身份。另一方面,齐国复辟时的田儋田荣、田横则只是旧齐王的旁系亲属。

但是,六国的王族法统被打乱后,六国复辟力量很难再依托这些旧王族,退而转为依靠楚汉的封王,比如曾当上齐王和楚王的韩信,还有燕王陈豨、梁王彭越、赵王张耳等人。韩信多次被人鼓动反汉自立,其实就是旧六国复辟力量开始转换形式的一个体现。

[var1]

但是,当汉朝的异姓王多数被铲除后,各地诸侯王都变成了刘氏子孙,六国复辟力量是否会消失呢?恰恰相反!这些旧的“六国认同”又开始寄托于这些刘氏子孙身上。最终的产物,就是汉景帝时代的“七国之乱”,几乎重现了秦末的分裂倾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六国复辟力量并不在乎对“一家一姓”的忠诚,只要符合某些地方豪强的利益,诸侯姓什么都可以。我们从齐国的君主变迁,就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从西周到春秋的齐国君主是姜姓,战国时则换成了田姓,楚汉争霸时曾由韩信充当,进入西汉时期又变成了刘姓。即使身为皇家同族,齐王系的几个诸侯(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依然是参与“七国之乱”的重要成员。

[var1]

终结旧有分封体系的,是汉武帝的推恩令

可以说,不彻底对六国复辟力量进行“釜底抽薪”,就不能消除某些地方势力的分裂倾向,汉朝同样也无法完成华夏真正的统一,尤其是国族意识的大一统。

事实上,最终打破旧有的割地分封思想,完成华夏民族国族意识的大一统,这个任务是汉武帝真正完成的。汉武帝的做法就是“推恩令”。

[var1]

“推恩令”在表面上,似乎是分割了各地诸侯的王权,将诸侯国逐步“碎片化”,并且剥夺了诸侯们的多数军政权力,仅保留经济权,从汉武帝以后,地方诸侯又进一步演变成被架空的虚职,而不再是地方领主。此举基本破除了各地百姓对诸侯的依附关系,也让普通人失去了“忠于诸侯”的法理基础,让“忠于朝廷和皇帝”成为普通百姓的最终选择。

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六国复辟力量最终成为了“无源之水”,无人再去怀念这些“冢中枯骨”。某些地方豪强即使对中央不满,也无法再打出“复国口号”,揭竿而起的理由也只能另辟蹊径。

[var1]

由此可见,华夏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秦始皇消灭六国也只是其中的一个关键阶段,而不是全部。国家真正的统一,可以说花费了好几代人的努力,涉及领域更是广泛得多。

事实上,中国的这种让地方诸侯“非领主化”措施,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在欧洲、日本等地,在上千年时间里都试图进行类似改革,但在地方诸侯和领主(欧洲的公爵、侯爵等等,日本的大名等等)的强力对抗下,但直到近代才勉强成功,甚至到了当代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秦始皇和汉武帝做出的历史功绩,在世界历史上都是极为超前的。这也能解答一个问题:为何中国能够实现大一统,而欧洲却四分五裂?(作者:陶慕剑)

更多文章

  • 魏国谋士献一条毒计,兵不血刃灭了蜀吴,如今却成美国“杀手锏”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魏蜀吴谋士大比拼,魏国的谋士有多厉害,魏国的重要谋士

    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当今宜先文后武。”贾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鬼才,人称“毒士”,以算无遗策著称,听贾诩话的人,无往不利;不听贾诩话的人,往往要吃大亏。贾诩谋略与诸葛亮不同,诸葛亮背着沉重的责任,做事免不了瞻前顾后;但贾诩始终冷眼旁观,以最清醒的姿态为主公献计。[va

  • 韩非为什么得不到秦王嬴政的重用?是谁害死了他 是不是李斯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韩非之死是李斯所害吗,韩非是什么时候进入秦国的,历史上的韩非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var1]郑国渠疲秦的计划,韩王派了一位水利专家郑国去秦国,然后劝说秦王嬴政兴修水利,让秦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修渠,然后就无力东出了。秦王嬴政很快就发现了这个阴谋,就把郑国给抓起来了,秦王大怒要杀死郑国。郑国却不慌不忙的对秦王嬴政说:“大王,兴修水利虽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水利工程修好后,会

  • 魏国李悝变法:真正意义上的法家文明肇始!战国首强的崛起之路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战国时期李悝变法主要内容,魏国李悝变法哪一年,李悝变法的原因和效果

    不论是文化作者还是历史作者,都会给出各自的答案。但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中华文明的变法文明和求变图强的潮流,四大文明古国当中绝无仅有。其实一提到新政变法,我们往往想到的是商鞅变法以及封建时代的正如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等。但是若论过去,恐怕连夏商周时期的禹刑,汤刑,礼乐制度的构建,管仲改革,其实都

  • 雍正王朝:臣子们为何不愿臣服雍正?管仲的这句话给出答案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管仲对雍正的评价,雍正王朝到底是谁走漏了风声,雍正王朝的成功之谜

    [var1]皇子时代,反对他的人已经不少胤禛一登场,就展现出铁面无私的个性,还被人冠以“冷面王”的称号。人都愿意与热情的人打成一片,就是像老八那种,但会对胤禛那种敬而远之。胤禛也不怕得罪人,黄河发大水,他跑到户部去清查账底。户部在胤禩的管理下,钱被百官给借走,账本就乱得一塌糊涂,你胤禛一查,不是揭了

  • 魏国人才培训基地-西河学派:承于儒家,如何助魏国成战国首霸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西河学派位置,战国时期魏国西河学堂,战国七雄魏国的人才

    魏文侯春秋战国乱悠悠,皇图霸业几时休,谈及春秋战国,人们的第一印象大多都是一个字“乱”。天下征战,生灵涂炭是诗句之乱,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是秩序之乱,百家争鸣,学派纷纭是思想之乱。大乱世必有大霸业,无论是战国七雄亦或是春秋五霸,都是一时之赢家。今天谈一谈战国七雄当中魏国人才培训基地——西河学派,如何助魏

  • 韩国学者晒出3大证据,扬言孔子是韩国人,网友看后笑出了声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韩国说孔子是韩国的是真的吗,韩国人对孔子有什么评价,韩国专家谈孔子

    孔子,山东曲阜人,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孔子在生前曾熟读百家经史,后来又周游列国看遍天下风貌,将读万卷书跟行万里路相结合,最终创立了儒家学说。而儒家自汉代以后,就成为了我国最主要的思想,对我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因此,孔子也被后人奉为“大成至圣先师”,得到了无数中国人的敬仰

  • 魏国昌:通晓中西医的潜伏者,32岁牺牲于苏联,牺牲46年公布身份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这位烈士遗孤晚年一身伤病,生活艰难。董洪泽告诉表哥,他现在正在争取让舅舅魏国昌烈士"魂归故里",在康平县烈士名录上写上"魏国昌"的名字。而魏宗久却摇了摇头,他觉得这件事他可能终其一生都看不到了。当年魏国昌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严格按照党组织的规定,没有告诉父母和妻儿,只有少数几位领导人知道。从事秘密工作

  • 靖康之耻究竟有多“耻”,为何说是宋国的至暗时刻?发生了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上的靖康之耻是怎么回事,靖康之耻有哪些影响,靖康之耻主要发生了什么

    后妃、公主、宫女都被当做阶下囚,大宋至暗时刻彻底来临,而这个时候并没有骑着白马的王子拯救宋帝国。宋帝国的皇帝、皇族、嫔妃、大臣接近3000余人被金人掳掠,京城的各类财宝洗劫一空。此外,我们需要给靖康之耻贴上三个标签,分别是带来沉重灾难、宋王朝的百年国耻、汉族历史上的一次大劫。[var1]靖康之耻的持

  • 赢政只是下令让吕不韦迁到巴蜀,为何吕不韦收到信之后就自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嬴政与吕不韦真实历史,吕不韦为啥不杀嬴政,吕不韦对嬴政的影响

    [var1]秦王嬴政确实没有下令让吕不韦去死,但是他写了一封信给吕不韦: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仅仅25个字,没一个字含有让吕不韦自杀的意思,但是字字如刀,杀气重重!以吕不韦之精明何须明示?以秦王嬴政之精明岂会让自己背负刻薄寡恩的骂名?这就是高手之间的

  • 长平之战大胜后,秦昭襄王为何赐白起一死,却让范雎得以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秦国范雎杀白起,范雎为什么阻止白起灭赵,史书范雎为何要杀白起

    秦昭襄王乃是少有的明主,他赐白起一死,绝不会出于一己之私愿。秦昭襄王为何赐死白起,却让收取贿赂,极力罢战给了赵国喘息机会的范雎善终呢?他的决定其实没错。[var1]将相之间的事情始末长平之战,白起斩杀赵卒45万,威名显赫。在白起看来,经此一战,赵国已经失去抵抗之力,如果不给他喘息时机,以大胜之师乘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