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良文丑知何益,关羽张飞死可伤。等是人间号骁将,太山宁比一毫芒。
一直以来存在这样一种阴谋论的说法,在关羽北上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刘备和诸葛亮不发一兵一卒,导致关羽的覆败。也就是说,是刘备和诸葛亮合谋害死了关羽。此论点似乎来源于章太炎先生,又经过方诗铭先生的补充(章太炎侧重于诸葛亮除关羽,方诗铭侧重于刘备和关羽的矛盾)。可以说早已经有源头,在现代的网络社会上也非常受欢迎。不过这个观点虽然清奇有余,但是论据不足。下面小编就来就这个论点说一下自己的一些浅见。
刘备、诸葛亮合谋害死关羽一观点
这个观点小编在上一篇文章阐述得比较全面,不过为了方便阅读,在这里再做一个简单的概述。首先的这个观点的概述。由于关羽一直在荆州,与在益州的刘备联系很少,而且关羽都督一州(虽然不是全部的荆州,但地盘也不小),对刘备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关羽和刘备逐渐产生矛盾,刘备想除掉关羽,诸葛亮作为法家人物,坚持君主集权,也愿意除掉关羽。
刘备集团的一把手和二把手都确定了,要处理关羽,但是关羽没有犯过什么大错,贸然处置会弹压不住人心的浮动。于是刘备和诸葛亮决定借江东人之手,来除掉关羽。具体的做法就是放任关羽和孙权、和下属(其中还提出糜芳和傅士仁是监视关羽的刘备的“自己人”)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放任关羽主动对曹操发动大规模的北伐,最后在关羽落败的时候没有进行一丁点的救援,宁可把荆州送给江东,也要除掉关羽这个不稳定因素。
此观点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刘备没有对关羽进行任何救援,导致关羽兵败身死;二、诸葛亮是法家人物,推崇擅长权谋之术的晏子;三、糜芳和傅士仁与关羽不合;四、关羽对刘备将黄忠与自己并列的行为感到不满;五、廖立谈论关羽覆败一事,被诸葛亮以“诽谤先帝”的名目废弃不用。
对上述论据的逐条反对
虽然上述的一些论据都是大师提出来的。不过历史这个东西经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尤其是这种主观的推测。所以小编也试着对这些论据进行逐条反驳。
一、刘备刚刚进行一次大规模战役,以及关羽的败亡出人意料
关羽北伐的时候,刘备确实没有响应的意思,在关羽失败后也没有主动出兵救援。不过这并不代表刘备在主观上没有这个想法,而是受限于当时的环境。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候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而在之前,刘备已经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即从建安二十三年到建安二十四年的“汉中之战”。刘备先是击败夏侯渊,初步在汉中站稳脚跟;而后又与曹操在汉中相持。虽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这个时候的刘备已经有些疲敝了。在“汉中之战”中,刘备不断向后方征兵,诸葛亮问杨洪,杨洪回答:“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这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说明刘备为了争夺汉中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
当然刘备也没有到山穷水尽的程度,在“汉中之战”之后还是有支援关羽的能力。但是关羽的败亡其实是非常出人意料的。事实上刘备还是准备呼应关羽的,他派孟达、刘封进攻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就是体现。这个举动的目的只能是出兵进攻襄阳,配合关羽北伐。只不过关羽北伐的时机不成熟,刘封、孟达还没有完全消化“东三郡”,拒绝配合关羽。不过即便如此,关羽在前期也取得了巨大的优势,围攻樊城,切断襄阳,利用水利完全吃掉于禁的七军。这个时候刘备不出兵也是情有可原的。结果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徐晃挫败关羽的攻势;闰十月,孙权也开始实施偷袭荆州的计划;在十二月,关羽就已经覆败。也就是说,关羽的败亡也就三个月时间(其中有一个闰十月),而且荆州丢失是在十一月,给刘备的反应时间只有一个多月最多两个月。刘备远在成都,消息要从荆州传过来,刘备又要做战前的准备工作,又是在“汉中之战”这样的大战之后,时间上实在太过紧张。
二、诸葛亮否定晏子
诸葛亮常常吟诵《梁甫吟》,《梁甫吟》又是说晏子“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这个不假。但是吟诵《梁甫吟》可能有两种寄托。一是诸葛亮推崇晏子的权术;二是诸葛亮同情自杀的三个勇士。小编更倾向于后者。在《梁甫吟》中有一句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诗句“一朝被谗言”,将晏子的计谋定性为谗言,可见诸葛亮是否定晏子的。
当然章太炎先生也把这一点考虑到了,称谗言是“特婉辞尔”。不过还有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内心当中不认可晏子的做法。诸葛亮在年少的时候自比为“管乐”,就是管仲和乐毅。而在诸葛亮之前,管仲并不与乐毅并称,通常与晏子并称,称为“管晏”。二人都是齐国名相。诸葛亮为什么放弃晏子选择乐毅呢?很有可能是因为他并不认同晏子的做法。而且诸葛亮虽然是法家人物,但一向赏功罚罪,被评价“开诚心,布公道”,并不是玩弄权术的人物。
三、糜芳和傅士仁与关羽不合不能证明二人监视关羽
方诗铭先生认为,糜芳和傅士仁与关羽不合,是因为他们本身是监视关羽的人。其中糜芳和刘备有联姻关系,傅士仁是刘备幽州老乡,刘备对二人具有完全的信任。二人监视关羽,所以关羽和二人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好。
然而这一点缺乏必要的证据不说,如果按照姻亲关系的话,吴懿不应当背叛刘璋投降刘备;按照同乡关系的话,关羽虽然不是刘备的老乡,但也从一开始就跟随刘备在涿县起家的故人。如果仅凭借姻亲和同乡,就判断刘备将二人视为心腹,显然是失之武断的。而且糜芳和傅士仁和关羽之间的矛盾在《三国志》中已经有所体现。二人在供给军资的时候不尽心尽力,而且糜芳还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军械被火焚毁。这里面完全看不到监视的原因。
四、关羽的骄纵
关羽因为黄忠和自己同列为四方将军就不跟就拜,这是一种骄纵的表现,说他对刘备不满也说得过去。但是如果就因为这一点就说关羽和刘备的矛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未免太夸张了。
刘备走武途出身,身上带着一种江湖草莽的气息,又善待下人。和刘备一起周旋的涿郡故人,都有一些骄纵的味道。比如简雍,和刘备交谈的时候“箕踞倾倚”,不拘礼节;张飞喜欢鞭打士卒,被刘备屡次劝告,却不听从。除了这些涿郡起兵的人,庞统也顶撞过刘备;刘巴和张飞交恶,并且公然表示歧视武人(刘备就是武人出身),这些人都可以说对刘备有些骄纵,但也没有受到什么责罚。关羽作为刘备手下首屈一指的名将,为人也有傲气,表现得骄纵一些可以理解。
五、廖立除了“诽谤先帝”,还有“疵毁众臣”
廖立指责刘备,到汉中和曹操争斗,导致关羽在荆州兵败身死。诸葛亮给廖立定的罪名确实也有“诽谤先帝”。但是廖立同时也指责关羽有勇无谋,导致荆州兵败。诸葛亮也给廖立定了“疵毁众臣”的罪名。这个在逻辑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方诗铭先生将廖立对关羽的评价,与“诽谤先帝”联系起来,称这是陈寿将关羽的死指向刘备的曲笔,这是没有道理的事情。
刘备、诸葛亮害死关羽得不偿失
刘备和诸葛亮害死关羽,表面上可以遏制关羽反叛的可能。但是其直接造成的代价是荆州三郡丢失。失去荆州,或者说南郡之后,可以说《隆中对》基本上宣告破产,刘备缺少一条北伐的方便的通道,只能从汉中走秦岭进攻关中或者陇右。这样缺少奇兵的牵制,刘备的北伐事业会变得非常困难。具体可以看诸葛亮的北伐,五次北伐都没有实现攻占陇右的目的。
如果说刘备是寄希望于孙权杀死关羽,自己再夺取荆州,这种想法也非常单纯。这样荆州易手一遍以后,刘备和孙权的关系可以说跌进了谷底,在荆州上肯定是一种不死不休的局面。这就违背了《隆中对》中联合孙权的条件。在荆州要防备孙权的袭击,也难以再分兵进行北伐。
况且如果真是这个想法,刘备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在关羽失败之后立刻出击。但实际上刘备是在章武元年(即公元221)七月,期间耽搁了超过一年半的时间。可见刘备对关羽被偷袭是很措手不及的,没有做好准备。也没有主观上借助孙权之手消灭关羽的,因为那样得不偿失。所以小编认为这个阴谋论是不靠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