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是唐朝建国之初,皇族内部围绕皇位继承权的大问题,展开的斗争,唐高祖李渊和他的次子秦王李世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两位当事人。在唐朝历史上,玄武门之变是一个大事件,直接导致皇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等人横死,唐高祖李渊被迫退位,是皇族内部的大洗牌。这次事件也是唐朝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我们都知道,玄武门之变前夜,是李世民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最需要自己的亲信帮助自己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的他却是下令杀掉自己最为信任的两个大将——房玄龄和杜如晦。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道命令呢?
其实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就知道,这次事件对自己非常的重要。因为这样的行为是破釜沉舟的。只要失败了,那么自己的下场只有一个——死。所以在这次事件的前夜,他要对知情人,尤其是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亲信,做个彻底了断。根据史书记载,李世民想要杀的两个人,是他之前和之后最信任的房玄龄、杜如晦。
房玄龄、杜如晦是李世民非常信任的干将,我们常说的房谋杜断,说的就是这俩个人。在秦王府中任职多年,李建成等人对此心知肚明,就以爱惜人才的名义,奏请唐高祖把他们调出秦王府,到外地做官。由于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的斗争日益加剧,李世民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立即派出使者,要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回秦王府,一起商量“大事”。这件大事就是玄武门之变。其实当时邀请的不止是这两个人,还有很多其他的一些人。毕竟当年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唐高祖李渊和太子李建成做了很多事,竟很多在李世民身边的能人都用各种理由调走了。
在李世民占领渭北的时候,房玄龄“杖策拜谒于军门”,
房玄龄为李世民可以说是尽职尽责,一般的军队四处征伐,破城后第一件事就是抢劫财物,但是房玄龄不一样,他首先是搜寻人才,因为在他的眼中,人才才是最重要的。同时,他也为李世民举荐了很多著名人物,如杜如晦,虞世南,程知节等等。
所以有人形容,房玄龄是李世民的第一秘书,这个形容足以看出房玄龄对于李世民的重要性。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偏偏在这个时候,这两个人却掉链子了。其他的人都回来了,但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却不肯回来。为什么呢?原来两个人当时已经被贬为庶民了,也知道李世民是要做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就假装不回去,希望以此来激起李世民的怒气,下定决定夺得天下。但是李世民并不知道,他是藩王,按规定是不能跟其他官员接触的,这本就是罪状,更要命的是,房玄龄、杜如晦知道李世民要对付李建成等人,如果他们两个不服从了,李世民可以说是在劫难逃。
为了自己这次行动的万无一失,李世民对自己最为信任的侍卫——尉迟恭,下达了命令:杀掉房玄龄和杜如晦。李世民其实派出去尉迟恭也是有原因的。尉迟恭本来和自己的这两个非常信任的谋士就是非常好的朋友,其实在下达这道命令的时候,李世民也是非常的无奈,但是没有办法。于是就希望尉迟恭可以带着两个人回来,是在不得已了在杀掉他们。尉迟恭跟随李世民多年,自然是一个眼神就知道是什么意思。自然是最好的执行人选。而且如果两个人不能为自己所用,那么就毁掉。这样的心思其实就是典型的“威逼”了。但是这样的行为实在是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毕竟最早提醒李世民争夺皇位的,是房玄龄与长孙无忌。这种暗示和提醒大概他们都没有少说。可是,变革就意味着骨肉相杀,在各方面条件没有成熟之前,李世民对此不可能有正面的回应,那毕竟是要干掉自己亲兄弟的事。况且上面还有一个活着的爹。时机不成熟而贸然行动,有可能把自己搞得脑袋搬家。在李世民犹豫未决的时候,建成已经开始发力,消弱李世民的势力了,把他身边具有政治才能和谋略的人才慢慢调走。房玄龄和杜如晦就是最早被调开的。所以房玄龄自然是不会背叛他的了,而杜如晦本就是房玄龄提拔的,肯定和房玄龄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所以李世民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尉迟恭找到房玄龄和杜如晦之后,言明利害关系。房玄龄和杜如晦自然是一刻也没有停留,跟着尉迟恭火速赶回了。两个人为李世民的机会也做了很多的谋划。之后就是整个计划的实行了。根据史料,当时的李世民是这样说的:“公且往,观其无来心,可并斩其首持来也。”这里“斩首”是有个“无来心”的前提的。而房与杜有无来心是取决于李世民有无变革的决心。所以,房与杜的“不来”与李世民的“斩其头”是他们在变革之前的相互试探。不能当真。
后来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玄武门之变进行的非常的顺利。李世民也如愿地当上了皇帝。然后在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左膀右臂的帮助之下,很快就开创了历史上非常有名的“贞观之治”。李世民也成为了一代明君。这就是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世民却下令杀死自己两个做得力助手的缘由,当然了,最后没有杀成,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