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这座皇家寺院 曾经盛极一时 为密宗祖庭
西安古老的寺庙有很多座,且有些处于繁华闹市,其中就有被称为密宗祖庭的大兴善寺。大兴善寺是西安古寺中一座历史达1700年的寺庙,历史上最盛的时候被作为皇家寺院。
大兴善寺在晋代初建的时候并不叫现在这个名字,那时地位也不太高,算是比较普通的一座寺庙。到了隋代,才因杨坚原来的封号取名大兴,至于善字,有说与寺庙所建位置的名字有关。因为伴随隋代国运开端,大兴善寺修建完成后直接拥有了皇家寺院的地位,其规模之大,堪称建寺历史以来最大,且冠绝京城,连首任住持都不是一般身份。
住持灵藏早在杨坚尚未成事之时就与杨坚结下深厚的友谊,杨坚对灵藏很是信任,不仅安排他为皇家寺院的住持,还让他担任管理僧尼有关事务的官员,亦僧亦官,一来足见隋代皇帝对佛教的重视,而来体现皇帝对灵藏个人的尊敬。此外,还有几位高僧逐渐入驻大兴善寺。其中僧猛佛法高深,早在北朝就已声名远播,多次被皇帝召入宫内讲授佛法,杨坚闻其名,随即将僧猛邀请至大兴善寺。比起僧猛,另一位高僧昙延经历略显坎坷,十六岁的他即已出家,却赶上周武帝灭佛的大举动,不得不远走他乡,杨坚立隋后,昙延才有机会重新为僧,并受到杨坚赏识,采纳其建议,促进僧众人数猛增,昙延也入住了大兴善寺。
随着大兴善寺的发展,其名气也越来越大,很多外地著名寺院高僧也来到大兴善寺进行交流,大兴善寺和都城其他著名寺院一样还创设了译经场所,国内外高僧云集于此翻译佛经,大兴善寺盛极一时。
短命的隋代很快结束,换了朝代,但大兴善寺的地位并没有改变,它只是从隋代皇家寺院变成了唐代的,而且因为统治者对佛教发展的重视,大兴善寺加入了都城三大译经场行列。唐玄宗时期,大兴善寺迎来三位印度僧人,随着他们的加入以及携带而来的密宗经卷,翻译工作的重头渐渐偏向密宗,密宗随之在大兴善寺创立。因为正值唐代繁盛时期,到长安交流学习的海外僧人很多,其中日本高僧在大兴善寺内学习了一段时间,所受主要为密宗教义,回国后,密宗也随之被带入日本。唐玄宗朝,大兴善寺的一任住持不空为寺庙地位的提升做出了很大贡献,不空的身份非同一般,不仅做过唐玄宗的帝师,还在此后两朝担任帝师,且以神奇佛法著称于当时,使得大兴善寺的名气直冲而上,赶超长安其他名寺。
可惜,大兴善寺在唐代没能始终如一地兴盛下去,到了武宗时期,佛教遭受灭顶之灾,一系列的灭佛政策,让大兴善寺一同衰落。直到再次改朝换代,大兴善寺依旧没能再如当年,从此归于沉寂。清代,大兴善寺经历了修葺也遭受了毁坏,规模亦不如前。真正有所恢复,已经转眼到了民国。建国后,大兴善寺才多次经政府拨款修缮,逐渐恢复昔日容颜。
文|苏白传媒 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