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朱祁镇在瓦剌刀下镇定自若还是惊慌失措?文武官员为什么急着脱掉所有的衣服?

朱祁镇在瓦剌刀下镇定自若还是惊慌失措?文武官员为什么急着脱掉所有的衣服?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11 更新时间:2024/2/16 19:47:17

其实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鸟:朱祁镇是舍不得大小老婆跟他一起死,跟是否仁德没有关系,他杀于谦并弄死亲弟弟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至于为王振喊冤的,那就不值得一辩了,看那些人的发言记录就知道,他们不但喜欢王振,还喜欢魏忠贤和刘瑾,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零件儿齐全的。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同病相怜,《吕氏春秋》已经说的很明白了:“人有大臭者,其亲戚兄弟妻妾(此人居然能纳妾)知识(知道认识,熟人)无能与居者,自苦而居海上。海上人有说(悦)其臭者,昼夜随之而弗能去。”

很多人看了某一本书,认为明英宗朱祁镇是个仁君,并且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临危不乱”,而且震慑住了瓦剌诸将,并且受到了极高的礼遇。但是翻遍《明史》,也找不到相关记录,倒是一本杨铭“写”的《正统北狩事迹》把朱祁镇夸成了一朵花:上乃下马,(蟠膝)面南坐。有一虏(剥衣)甲,不与。将不利,其兄来曰:“此非凡人,举动自别。”乃以见也先之弟赛刊王。上问曰:“子其也先乎?其伯颜帖木儿乎?赛刊王乎?大同王乎?”

看了上面这段话,读者诸君一定会很眼熟吧?眼熟就对了,因为大家都看过的那本书也是这么写的。但是细看之下就会产生怀疑,因为这些话杨铭根本就写不出来,杨铭原本也不叫杨铭,而是叫哈铭——一个来自蒙古部落的翻译,写的东西应该全是大白话,这文绉绉的语言,明显是被美化加过工了。

之所以说杨铭写不出这些通顺高雅的文字,是因为同时刊刻的还有杨铭的另一本书,名字叫做《正统临戎录》。这两本书两相对照,读者诸君就会明白一切。这两本书现在网上都有,笔者就不引述了。但是稍有文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正统临戎录》和《正统北狩事迹》根本就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至于哪本可信,想必读者诸君心中都有一杆秤。

同时代还有一本记录明英宗朱祁镇的“北狩”事迹的书,名字叫《否泰录》,是明英宗被俘之前的正统元年(1436年),会试第一、殿试探花,刘定之写的。这位刘定之在朱祁镇杀死于谦和朱祁钰之后,并没有受到牵连,因为他是力主迎请朱祁镇还朝的官员之一,所以在明英宗天顺年间依然受到重用,一直做到任通政司左参议仍兼翰林侍讲、翰林学士。这就可以看出,刘定之不但对朱祁镇没有成见,而且是朱祁镇的亲信心腹臣子,让他抹黑朱祁镇,估计比登天还难。

刘定之在《否泰录》里的记载,我们能看到三件事:第一、王振确实是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第二、朱祁镇根本就没有半点镇静;第三、官员们很无耻,锦衣卫很忠诚。

咱们来看看《否泰录》里的原文:去怀来城仅二十里,欲入之保怀来城。振辎重千余辆在后未至,留待之,遂驻土木。旁无水泉,又当虏冲。(在相信也先求和之后) 遂移营踰堑以行,回旋之间,行列己乱,争先奔迸,势莫能止。虏骑蹂阵而入,奋长矛以击我军,大呼:“解甲投刃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虏丛入中军,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上与亲兵乘马突围,不得出,虏拥以去。文武军吏免者,蓬首赤身踰山谷,连日饥饿得达关。虏举我辎重,惟取金银珠宝贵细者。其实虏众仅二万,我师死伤者过半矣。

之所以冒着重复率过高的风险大段引用史料原文,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诸君一个真相。为了照顾不大喜欢读文言文的读者,咱们按照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再来讲述一遍书中记载。

当朱勇带领三万铁骑中了也先埋伏,片甲不回的消息传来,朱祁镇和王振直接吓尿,撒丫子就往回跑。但是轻装的朱祁镇和王老师跑得快,而王老师一千辆大车的家当却落在了后面。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王振一个死太监,出征时候带那么多东西干啥?想跟也先做买卖吗?当然不是。这就只有一种可能了:作为此次北征的实际话事人,地方官“壮行”的馈赠当然都被王振笑纳了。

估计是沿途官员的馈赠太过丰厚,所以王振舍命不舍财,放弃了进入坚城怀来的大好机会,结果数十万大军被两万瓦剌骑兵“包围”在了没有水源的土木堡。如果不是王振贪财不顾命,明英宗朱祁镇顶多能算是白登之围的汉高祖和雁门之围的隋炀帝,绝不会变成失街亭的马谡。所以土木堡之变,王振罪该万死,不仅仅是替朱祁镇背黑锅那么简单。

在危难之际,我们就能看出明朝官员的无耻了:瓦剌军的劝降口号是“解甲投刃者不杀”,只要丢盔卸甲放下武器就行了。但是这些官员为了保命,居然脱得一件不剩,就这么光着互相践踏,被自己人踩死的比被瓦剌军砍死的还多。当时瓦剌军其实也已经不成阵型并且无心杀敌了,因为他们在忙着发财——专捡“金银珠宝贵细”抢。如果这时候有那么一两个抗硬的将领站出来振臂一呼,来一个反冲锋,没准儿就会扭转战局。这样的事情三国时期的曹操干过,秦琼张须陀李密手下都干过,只可惜王振不是曹操,明军将领中也没有秦琼秦叔宝。所有的人都忙着脱衣服保命,而脱了衣服之后的惨状,也成了历史的笑柄。

现在咱们该来看看锦衣卫乃至小太监们的表现了,他们可能是整个土木堡之变中唯一的亮点:被瓦剌的箭矢射成了刺猬,仍然死战不退,目的就是为了保护身后那个被吓得浑身颤抖裤脚淌黄水的皇帝朱祁镇。

有读者可能会问:书中说的不是虎贲吗?又关锦衣卫啥事儿?这里就要解释一下了:所谓虎贲只是个代称,指的是皇帝的近身护卫,明朝皇帝的贴身护卫,除了朱祁镇后半生,一直都是锦衣卫。在明朝虽然有个“虎贲左卫”的建制,但那已经不属于皇帝亲军,而是跟济阳卫济州卫驻防京城南门。朱祁镇出征并没有带虎贲左卫——那些人后来还参加了于谦指挥的京城保卫战。但是锦衣卫在土木堡一战中却全部战死,以至于朱祁镇复辟成功之后,近卫工作都交给御马监四卫营(武骧、腾骧左右卫)了。

最后咱们再说说被美化成镇定自若并霸气外露震慑敌将的明英宗朱祁镇了:这厮根本就没有下马安坐,而是在锦衣卫的严密保护下突围逃跑,只可惜当时大家都在忙着脱衣服,没有人策应支援。锦衣卫势单力孤突围失败,最后朱祁镇也像一只小鸡崽子一样,被瓦剌军人揪着弄到北边去了……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郑成功以明朝臣子自居,建立明郑后,为何不拥立明朝皇室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成功家族,郑成功是明朝的官吗,郑成功跟明朝有什么关系

    顾城老先生的《南明史》堪称历史著作的典范,书中对郑成功的评价我觉得很深刻度,“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个怎么说呢,我觉得只能是一个中性略带贬义的评价吧,郑成功的地盘都是自己血拼下的,肯定要优先考虑自家势力的存亡兴衰。郑成功在隆武帝遇难后,一直不愿意奉永历帝朱由榔为正朔,在

  • 朱元璋法令严明,胡大海儿子违反军令,朱元璋毫不手软就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杀胡大海的儿子,胡大海也是被朱元璋杀死的吗,胡大海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

    朱元璋之所以能推翻元朝,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这里面除了朱元璋过人的才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军纪严明。胡大海是朱元璋的好兄弟,打仗很厉害,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可是,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违反了军令,朱元璋毫不手软地就把胡三舍杀了,而且,还是亲手杀的,根本没有手下留情

  • 司马光砸缸,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被救的那孩子是谁!说了你也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光砸缸救的那个小孩是谁,司马光用什么砸的缸,儿童故事司马光砸水缸

    此时遇事镇定的司马光,将旁边的石头搬起来,砸向水缸。此时水从缸中流出,小孩也被救出!而此时,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还不足十岁。之后这件事就广为流传,而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也学到了,当遇到事情是一定要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世人也一直称赞司马光的勇敢!不过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被救的那孩子是谁

  • 朱棣明明喜欢次子朱高煦,为何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因她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太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炽的关系,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

    在这三个儿子当中,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最喜欢次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很像朱棣,在战场上作战勇猛,而且,屡立战功,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朱棣的性命,朱棣肯定喜欢最像自己的那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呢,体弱多病,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而且身体肥胖,走路都非常吃力,经常需要两个人扶着行走,朱棣一看到长子朱高炽就来气。这

  • 明朝自万历以后,贵盛的皇亲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公元1573~1620年)朝以来,可知的皇亲有近四十家(三十八家)。这些皇亲,主要是皇太后的娘家、皇后的娘家、妃嫔的娘家、公主的婆家。众多皇亲之中,明神宗生母慈宁宫孝定李太后的娘家是最为繁盛、也是繁盛最久的。李家而外,贵盛的皇亲还有:明神宗昭妃刘氏的娘家。明神宗皇贵妃郑氏的娘家

  • 朱元璋处死了历史上最后的丞相,加强皇权,却给明朝种下了恶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封左右丞相,朱元璋对明朝皇权有什么影响,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利和弊

    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事,哪怕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只有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才会彼此欣赏,才能长久的和谐相处。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则会像“亲密无间”的刺猬一样,互相伤害。这条道理,用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上,往往也能屡试不爽。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大臣,往往是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

  • 你们知道王阳明为啥那么厉害?他爹、他爷爷厉害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阳明厉害在哪,王阳明的真实地位,王阳明他爹

    三大学问,分别是:一是“致良知”;二是“亲民”思想;三是:“知行合一”。其中,王阳明的亲民思想的核心是他提倡大明朝官员的为政之道,这个“为政之道” 的核心,在于立德为民,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这包括两大内涵,一是为政者要以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做人民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这是“知

  • 朱祁镇让太监干预朝政,不让若微斩太监,昏君,他被俘是自作自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为什么说朱祁镇是昏君,大明王朝朱祁镇,朱祁镇与朱祁钰

    朱瞻基离世,朱祁镇登基。朱祁镇捅马蜂窝,被蛰,太监王振趴他身上救他,王振脸上被蛰了,他给王振擦药,之后朱祁镇开始宠信王振。王振干预朝政,朱祁镇没惩罚他,还包庇他。若微知道后,气冲冲地去找朱祁镇,王振跪求饶,若微让人打王振耳光。朱祁镇知道理亏,不敢为王振求情。若微说朱祁镇还没大婚,王振就开始收干儿子。

  • 朱元璋心有多狠?因为一件小事将岳父满门抄斩,百官胆战心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把岳父满门抄斩,朱元璋有多铁腕,朱元璋对老百姓有什么惩罚

    朱元璋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大概是知道皇位坐得有多不易,又想福荫子孙,便在开国不久,但凡对江山社稷有“威胁”之人,都逐个杀掉,一杀就是连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蓝玉案,诛杀连坐之人达四万五千人,不得不佩服朱元璋手段之狠辣。而其中有一个人表面上看是连坐,但实际上与胡蓝两案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不过

  • 崇祯为什么宁可哀求大臣和亲戚、最后自尽了也没有抄他们的家?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崇祯临死前做了哪些事,崇祯在位有干过正确的事吗,崇祯大帝

    崇祯就是真动手去抄大臣的家,他也是抄不出来钱的,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孤立和被动的局面。对此,我们只需要看下,崇祯皇帝在清除魏忠贤后,派人去抄魏忠贤的家,结果最后上报的银子只有几千两。对此,不要说我们不信,就是崇祯皇帝本人,也打死不会相信魏忠贤只有这点家产。因为,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魏忠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