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正史和兵书证明,最早的坦克部队出现在明朝,他们是被谁消灭的?

正史和兵书证明,最早的坦克部队出现在明朝,他们是被谁消灭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056 更新时间:2024/2/5 5:13:32

之所以说明军这支部队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部队,我们可以拿一本正史和两本兵书来做证据,被打得不敢南下牧马的蒙古骑兵也可以作证:这支名为“车营”的坦克部队是不可战胜的。

咱们今天说的这本正史叫做《明史》,两本兵书都是戚继光写的,一本叫做《纪效新书》,另一本叫做《练兵纪实》,这两本兵书在清朝都曾被严格管控:如果这支坦克部队尚在,八旗兵根本就进不了山海关。

一、最早坦克部队,其实是朝廷党争的副产品

说起戚家军车营的诞生过程,我们不知道是应该愤懑还是庆幸,因为这只最早的坦克部队,其实是朝廷党争的副产品,为了打压抗倭名将戚继光,一帮吃饱了撑得没事儿干的御史言官,想把戚继光从江南鱼米之乡调到大漠边关吃沙子,结果却催生出了在当年无可匹敌的专业兵种——戚家军车营。

读者诸君都知道,明朝有两大祸害,其一为宦官,其二为御史言官。这两拨人在朱元璋朱棣两位铁腕皇帝管制下,都很老实。明朝的皇帝一蟹不如一蟹,属于朝臣一方的内阁辅臣和属于内廷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逐渐做大,皇帝说话就不太好使了,就连立谁为太子,皇帝说的也不算。万历皇帝抗争了好多年,最后还是败给了内阁辅臣和御史言官,只好让看着就活不几年的朱常洛接了班——朱常洛登基十天病重,十四天病危,一个多月病死。

朝臣们一致“拥戴”朱常洛,跟他有没有能力没关系,跟他能不能戴着皇冠过年也没有关系,朝臣们就是为了跟皇帝较劲,以此证明谁才是大明王朝的实际主宰者。

明朝的文官,以御史言官为代表的,以欺负武将为职业和乐趣,俞大猷被他们收拾得三起三落,胡宗宪被他们整得生不如死,干脆自杀了事。言官们猛踩胡宗宪和俞大猷,当然也不会放过戚继光,于是一个叫吴时来的工部给事中开始对军事指手画脚了:“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部议独用继光。”

吴时来是挑头举枪的,真正扣动扳机的是一帮想看戚继光笑话的朝中大佬:“你的狼筅对付光脚光头拿短刀的倭寇好使,面对强弓硬弩长刀铁骑,看你还有啥招?”

幸亏当时蓟辽督师谭纶是个御史言官不敢惹的军事文官,他给予了戚继光完全的信任和支持:“会谭纶督师辽、蓟,乃集步兵三万,征浙兵三千,请专属继光训练。”

谭纶交给戚继光的这三万三千人,被戚继光训练成了世界上第一支不可战胜的坦克部队:“继光乃议立车营。车一辆用四人推挽,战则结方阵……节制精明,器械犀利,蓟门军容遂为诸边冠。”。

这里顺便说一句吴时来,此人最后的结局也不妙:“时来初以直窜,再遭折挫,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连为饶伸、薛敷教等所劾,时来亦连乞休归。未出都,卒。赠太子太保,谥忠恪。寻为礼部郎中于孔兼所论,夺谥。”

二、为什么说戚家军车营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坦克部队,看看装备和人员配置就知道了

戚继光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将,就是因为他知道因地制宜,以万变应万变——以不变应万变,没有不输的。戚继光在《纪效新书》里强调了没有战车的步兵面对敌人骑兵的冲锋,简直不堪一击:“夫南方田水界地雨湿,不可用车,我兵卒然遇敌,缓急无家可依,贼皆洞见,知我无拒御之备,是敢尽力向我,一遇奔溃,全军退走。”

到了北方的戚继光,知道蒙古铁骑比倭寇更难对付,光用狼筅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而且狼筅对重甲骑兵的杀伤力,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戚继光在《练兵纪实·杂集卷六·车营解》中强调了组建车营的必要性:“敌人铁骑数万冲突,势锐难当。我军阵伍未定,辄为冲破,乘势蹂躏,至无孑遗。”

于是在谭纶的大力支持下,戚继光组建了十个车营:“(每营)战车一百二十八辆,(每辆战车)上安大佛郎机(大炮)二架,军士六名管佛郎机二架,每架三名(相当于有六个炮手);车正一名,专在车上披坚执旗,以司进止(这就是车长);舵工一名,专管运车,左右前后,分合疏密(此为驾驶员)。”

我们很难把戚继光的一个车营跟现代的坦克部队编制比较,因为他那一个营的兵力太强了。按照现在的说法,戚继光每一个车营有一个将军级的营长,一个负责制定作战计划并传达的参谋长(中军),此外全是作战部队:“四车为一局,立一百总,十六车为一司,立一把总;六十四车为一部,立一千总”。

一个车营有一百二十八个车正、一百二十八个舵正、七百六十八个炮手,再加上鸟铳手、藤牌手、镋钯手,总计定员三千一百十九名。经过报请朝廷批准,戚继光得到了十个战车营的编制。也得到了相应的军饷和武器装备——当时张居正说话还比较算数。

其实说戚家军变成了战车营,也不完全贴切,因为战车营实际是步坦协同部队,比如美籍华裔作家黄仁宇直接把戚家军称作了“混成旅”,他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这样介绍戚家军车营:“这一混成旅有骑兵三千人,步兵四千人,重战车一百二十八辆,轻战车二百一十六辆。”

《万历十五年》一书关于战车人员编制的记载与《练兵纪实》完全一致,都是十个人属于战车和火炮操控人员,另外十个人则是完全是号称“杀手”的步兵。

“杀手”一词,是戚继光《练兵纪实》中的原话,相当于配属战车的步兵班,与所属战车保持七八米距离(二十五尺),随时防止敌军步兵近距离偷袭。

明朝在遭遇小冰河之前,一直比较富裕,军费也比较充足,这一点我们从戚家军车营一个基数的弹药配给就能看得出来,其他的都不算,单看枪炮弹药就知道,戚家军的车营,可能比抗日战争期间的大多数部队装备都好:佛郎机二百六十五架,子铳三千三百四门,铅子二万五千六百个,火药七千六百八十斤,这是战车炮专用的。此外还有鸟铳(火枪)五百一十二门,铳袋五百一十二个,药筒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个,细火药三千七十二斤,铅子一万五千三百六十个。

三、戚家军坦克部队的辉煌战绩:敌人不是被射成筛子就是被轰成渣

戚家军步坦协同作战,让蒙古铁骑吃尽了苦头,两清朝人编修《明史》,也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戚继光不好惹:当时,俺答已经死皮赖脸向大明称臣通贡(很奇怪当时明朝一半官员拒绝俺答汗的称臣通贡请求,大臣投票表决,正好是一半赞成一半反对,这就是明朝有名的“通贡票决”),宣府大同一线无战事,只有“小王子后土蛮徙居插汉地,控弦十余万,常为蓟门忧。”

不知道这个小王子跟被明武宗暴打的小王子是啥关系。跟小王子合谋南下抢劫的,还有朵颜部的董狐狸(不是绰号,他们的名字就是这么怪)。万历元年春天,董狐狸领着侄子长昂合兵一处来抢劫,结果被戚继光先用城防大炮轰,然后步坦协同冲击,差点活捉董狐狸——战车毕竟没有骑兵跑得快,所以董狐狸和长昂溜掉了。

第二年,董狐狸有拉来了弟弟长秃一起进犯,但打不过就是打不过,长秃短秃都不好使,倒霉的长秃还被抓了俘虏。这下子他们被打服了:“二寇率部长亲族三百人,叩关请死罪,狐狸服素衣叩头乞赦长秃。继光及总督刘应节等议,遣副将史宸、罗端诣喜峰口受其降。皆罗拜,献还所掠边人,攒刀设誓。乃释长秃,许通贡如故。终继光在镇,二寇不敢犯蓟门。”

戚家军在一天,什么蒙古铁骑、八旗(当时还没出生呢)劲旅,都只能服服帖帖,如果戚家军车营能保留到明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面对十个战车营,那也是一点胜算都没有的。

这时候有读者就要问了:戚家军战车如此厉害,怎么到了明末,明军还是用马刀跟八旗兵对砍呢?这就要“感谢”明朝的文官,特别是御史言官了:敌人消灭不了的明军精锐,他们来消灭,敌人忌惮的明军名将,他们负责搞掉——对明末的御史言官来说,搞掉一个抗倭名将,那也是可以吹嘘好几辈子的。

很不幸,戚继光就被“好战”的御史言官盯上了:“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张)居正殁半岁,给事中张鼎思言继光不宜于北,当国者遽改之广东。继光悒悒不得志,强一赴,逾年即谢病。给事中张希皋等复劾之,竟罢归。居三年,御史傅光宅疏荐,反夺俸。继光亦遂卒。”

血战歼倭,勋垂闽浙,壮猷御虏,望著幽燕。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中郁郁而终,没有物资供应,甚至连军饷也不能按时发放,戚继光组建的车营也逐渐被岁月湮没了。灭戚家军者,非倭寇,非八旗,他们实际是被误国的明朝文人消灭了!

一帮殉国嫌水凉的文人士大夫,前一天还慷慨激昂地反对崇祯迁都,第二天排着队给李自成磕头称臣了。等到多尔衮和小孩子福临进京,他们又忙着剃发易服谋取“抬籍”自称奴才的资格去了……

参考资料:《明史》《纪效新书》《练兵纪实》《万历十五年》

更多文章

  • 朱祁镇在瓦剌刀下镇定自若还是惊慌失措?文武官员为什么急着脱掉所有的衣服?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解密

    其实这两个人都不是什么好鸟:朱祁镇是舍不得大小老婆跟他一起死,跟是否仁德没有关系,他杀于谦并弄死亲弟弟的时候,可是一点都不含糊。至于为王振喊冤的,那就不值得一辩了,看那些人的发言记录就知道,他们不但喜欢王振,还喜欢魏忠贤和刘瑾,这没有什么奇怪,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零件儿齐全的。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 郑成功以明朝臣子自居,建立明郑后,为何不拥立明朝皇室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郑成功家族,郑成功是明朝的官吗,郑成功跟明朝有什么关系

    顾城老先生的《南明史》堪称历史著作的典范,书中对郑成功的评价我觉得很深刻度,“郑成功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这个怎么说呢,我觉得只能是一个中性略带贬义的评价吧,郑成功的地盘都是自己血拼下的,肯定要优先考虑自家势力的存亡兴衰。郑成功在隆武帝遇难后,一直不愿意奉永历帝朱由榔为正朔,在

  • 朱元璋法令严明,胡大海儿子违反军令,朱元璋毫不手软就杀了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杀胡大海的儿子,胡大海也是被朱元璋杀死的吗,胡大海在朱元璋心里的地位

    朱元璋之所以能推翻元朝,在众多的割据势力中,脱颖而出,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这里面除了朱元璋过人的才能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军纪严明。胡大海是朱元璋的好兄弟,打仗很厉害,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可是,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违反了军令,朱元璋毫不手软地就把胡三舍杀了,而且,还是亲手杀的,根本没有手下留情

  • 司马光砸缸,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被救的那孩子是谁!说了你也许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司马光砸缸救的那个小孩是谁,司马光用什么砸的缸,儿童故事司马光砸水缸

    此时遇事镇定的司马光,将旁边的石头搬起来,砸向水缸。此时水从缸中流出,小孩也被救出!而此时,聪明机智的司马光还不足十岁。之后这件事就广为流传,而我们从这个故事中也学到了,当遇到事情是一定要冷静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世人也一直称赞司马光的勇敢!不过我们在上学的时候,老师可不会告诉你被救的那孩子是谁

  • 朱棣明明喜欢次子朱高煦,为何还是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因她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朱棣太子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炽的关系,朱棣对朱高煦的态度

    在这三个儿子当中,朱棣不喜欢长子朱高炽,最喜欢次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很像朱棣,在战场上作战勇猛,而且,屡立战功,多次在危急时刻救了朱棣的性命,朱棣肯定喜欢最像自己的那个儿子。长子朱高炽呢,体弱多病,一副病恹恹的样子,而且身体肥胖,走路都非常吃力,经常需要两个人扶着行走,朱棣一看到长子朱高炽就来气。这

  • 明朝自万历以后,贵盛的皇亲有哪些?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公元1573~1620年)朝以来,可知的皇亲有近四十家(三十八家)。这些皇亲,主要是皇太后的娘家、皇后的娘家、妃嫔的娘家、公主的婆家。众多皇亲之中,明神宗生母慈宁宫孝定李太后的娘家是最为繁盛、也是繁盛最久的。李家而外,贵盛的皇亲还有:明神宗昭妃刘氏的娘家。明神宗皇贵妃郑氏的娘家

  • 朱元璋处死了历史上最后的丞相,加强皇权,却给明朝种下了恶果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封左右丞相,朱元璋对明朝皇权有什么影响,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利和弊

    无论是朋友还是同事,哪怕是相濡以沫的夫妻,只有相互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才会彼此欣赏,才能长久的和谐相处。而如果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则会像“亲密无间”的刺猬一样,互相伤害。这条道理,用在古代的君臣关系上,往往也能屡试不爽。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与皇帝关系最为亲近的大臣,往往是丞相。作为“一人之下、万

  • 你们知道王阳明为啥那么厉害?他爹、他爷爷厉害啊!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王阳明厉害在哪,王阳明的真实地位,王阳明他爹

    三大学问,分别是:一是“致良知”;二是“亲民”思想;三是:“知行合一”。其中,王阳明的亲民思想的核心是他提倡大明朝官员的为政之道,这个“为政之道” 的核心,在于立德为民,要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这包括两大内涵,一是为政者要以德修身,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文明素质,做人民的表率,身教重于言教。这是“知

  • 朱祁镇让太监干预朝政,不让若微斩太监,昏君,他被俘是自作自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为什么说朱祁镇是昏君,大明王朝朱祁镇,朱祁镇与朱祁钰

    朱瞻基离世,朱祁镇登基。朱祁镇捅马蜂窝,被蛰,太监王振趴他身上救他,王振脸上被蛰了,他给王振擦药,之后朱祁镇开始宠信王振。王振干预朝政,朱祁镇没惩罚他,还包庇他。若微知道后,气冲冲地去找朱祁镇,王振跪求饶,若微让人打王振耳光。朱祁镇知道理亏,不敢为王振求情。若微说朱祁镇还没大婚,王振就开始收干儿子。

  • 朱元璋心有多狠?因为一件小事将岳父满门抄斩,百官胆战心惊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为何要把岳父满门抄斩,朱元璋有多铁腕,朱元璋对老百姓有什么惩罚

    朱元璋是一个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大概是知道皇位坐得有多不易,又想福荫子孙,便在开国不久,但凡对江山社稷有“威胁”之人,都逐个杀掉,一杀就是连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胡惟庸、蓝玉案,诛杀连坐之人达四万五千人,不得不佩服朱元璋手段之狠辣。而其中有一个人表面上看是连坐,但实际上与胡蓝两案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只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