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虚伪的仁义丨探析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

虚伪的仁义丨探析宋襄公“仁义之师”败亡的根源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01 更新时间:2024/2/16 19:36:00

[var1]

可在这样一个“无义战”的时期,宋襄公却为自己打出了“仁义之师”的招牌。可是这支“仁义之师”最后却兵败泓水,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伤大腿,不治而死。

导致这支“仁义之师”失败的根源是什么?本文就将结合有关历史,对宋襄公的“仁义”作出分析,以探究导致其最后兵败泓水的根源。

一、以“让位”而得“仁义”之名

1、宋襄公“让位”之始终

宋襄公,子姓,名兹甫,为宋桓公御说的次子。其兄名叫目夷,而目夷的生母地位较低,故而目夷是庶子。

然而兹甫的生母却是宋桓公的正房,因此,兹甫是宋桓公的嫡长子,也因此,兹甫获得了太子之位。

[var1]

鲁僖公八年(即公元前652年),宋桓公病危,兹甫对宋桓公说道:“目夷不仅年长于我,而且十分仁义,还请立他为太子。”

目夷自然是不敢接受的,因此说道:“可以将国家让出来,还有比这更仁义的吗?我远远比不上,而且也并非顺理成章之事。”随后,目夷也躲去了卫国。

故而这一“让位”,自然是没有成功的。一年后,宋桓公去世,兹甫即位,是为襄公。宋襄公即位之后,任命目夷为大司马,掌管宋国军政大权。

而在春秋这样一个礼崩乐坏,世衰道微的时代,兄弟之间互相倾轧,为争夺王位而拼得你死我活的事件可谓是屡见不鲜。

而宋襄公主动让位于兄,展现出了一种“仁”的姿态,也因为目夷与兹甫二人的兄友弟恭,兹甫获得了“仁义”之名,天下人无不称道。

[var1]

2、关于宋襄公“让位”之“仁”的分析

首先,因为宋襄公的嫡长子身份,其早早地就被宋桓公立为了继承人,目夷的年纪虽然长于宋桓公,但是废嫡长子不用而立庶子,是明显不符合在宗法制支配下的大环境的。

兄弟二人自然也十分清楚这一道理:

如果目夷选择继承了王位,一定会为自己埋下许多的隐患,故而目夷以“并非顺理成章”的理由拒绝继承王位,也是理所应当的高明之举了。

兹甫也知道这一点,却仍然提出了这一要求,考其用心,恐怕并非出自真心。

[var1]

二、宋襄公之“仁义”

1、与其兄目夷相较

从前文中可以看到,宋襄公在提议让位于目夷时说道:“目夷不仅年长于我,而且十分仁义,还请立他为太子。”可见在宋襄公看来,目夷或许是有仁义之名的。

而在宋襄公即位后,目夷手握宋国的军政大权,二人在同朝共事,要比较二者孰更“仁义”,也就十分容易了。

鲁僖公九年(即公元前651年),宋桓公才去世不久,并未来得及下葬,宋襄公就大会诸侯于葵丘。

鲁僖公十九年(即公元前641年),宋襄公举兵攻打曹国,目夷以宋襄公“德用有所缺失”的理由劝阻宋襄公攻打曹国,并且希望宋襄公反省自己的行为,看看自身的仁德是否有所缺失,如果没有缺失了再攻打曹国不迟。

而宋襄公并未接受这一劝阻,仍然坚持攻打曹国。

[var1]

2、宋襄公平定齐国之乱

在鲁僖公十九年的葵丘之会上,齐桓公曾因为宋襄公的“仁义”之名找到他,希望宋襄公可以在自己去世之后,帮助太子昭坐稳王位。

宋襄公也答应了这一嘱托。而在鲁僖公十七年(即公元前643年),竖刁易牙等人将齐桓公困死于殿中,齐桓公逝世后,齐国大乱,齐国五位公子相互倾轧,都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

最后,公子无诡被立为新君,公子昭也在之后逃往宋国,求救于宋襄公。

[var1]

尽管当时的宋国相对弱小,但是宋襄公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仍然义无反顾地答应帮助公子昭夺回王位。

鲁僖公十八年(即公元前642年),宋襄公通知其他诸侯,希望他们能和自己一起,将公子昭护送回齐国,接替齐桓公的王位。

然而却没有得到大多数诸侯的响应,唯卫、曹、邾三国响应了宋襄公,出兵相助。

而在宋襄公率领部队前往齐国之时,齐国再次发生了政变,公子无亏与竖刁被杀,易牙被逐出齐国,公子昭顺理成章地回到齐国,登上了王位,这就是齐孝公

[var1]

也就是在这时起,宋襄公名气大盛。宋襄公也自认为自己可以接替齐桓公的霸业,开始了自己的图霸之路。

三、宋襄公争霸之路

1、宋襄公的凶残本性

宋襄公帮助公子昭继承了王位,一时名声大噪,宋襄公也想成为齐桓公之后的新一任霸主。

据《文献通考》记载,目夷曾劝谏宋襄公说:“宋为小国,小国争霸诸侯,恐怕会招来祸患。”而宋襄公并未听从这一建议。

鲁僖公十九年,宋襄公将不服从自己的滕宣公扣留,又请曹、邾等国于曹国之南会盟。

而鄫国国君因为来迟了,宋襄公就觉得鄫子刻意怠慢,就命邾文公将鄫子押赴睢水,将鄫子杀害,又将其尸体放入鼎中煮熟,以作为祭祀用品。这一与“仁义”毫无关联的残忍行径,深深地刺激到了目夷。

[var1]

目夷随之说道:“古时候的祭祀,六种牲畜不能相互使用,小的祭祀也不会使用大的牲畜,何况竟敢用人祭祀呢?祭祀的目的是为了人,百姓,就是神的主人。

用人祭祀,什么神敢来享用?齐桓公帮助三个灭亡的国家恢复,得以让诸侯归附于他,还有仁义之士认为齐桓公德行浅薄,不够深厚。

现在一次会盟就侵虐了两国君主,又用这样的方式来祭祀那些邪恶昏乱的鬼神,这样的争霸,恐怕能够好死都是侥幸了。”

[var1]

也就是在这之后不久,宋襄公又想征伐曹国,目夷才以宋襄公“缺德”的理由劝谏他不要攻打曹国。从这一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宋襄公的本质是极其凶残暴虐的,论仁义,宋襄公远不能与其兄目夷相提并论。

2、泓水之战时的“仁义之师”

宋襄公在经过了一系列如囚禁滕子,鼎镬鄫子,攻打曹国的无道举动后,又邀请楚国参加会盟,要求楚王尊奉他为盟主。

鲁僖公二十一年(即公元639年)的鹿上之盟中,宋襄公也并未采纳目夷带兵遂往的意见,只身赴盟。而楚成王却早早在宴会上埋下了伏兵,只等宋襄公一来,楚成王便劫持了宋襄公,并且转而攻打宋国。

幸而有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楚国才并未夺取宋国。加之楚成王心知,即便杀了宋襄公也无法得到宋国,并且有鲁僖公在楚成王与宋襄公之间调停,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回国。

[var1]

宋襄公回国后,再次拒绝听从目夷的建议,坚持攻打郑国。因为郑国依附楚国,宋襄公就想效仿齐桓公,以“依附蛮夷”的名义征讨郑国。

郑国遂向楚国求援,宋、楚两国遂于泓水处交战。因宋军实力远不如楚军,而楚军又要渡过泓水才能作战,目夷建议趁楚军没有完全渡过泓水,摆好阵形之时,两次建议抓住战机,攻打楚军。

但宋襄公认为,自己所率的是“仁义之师”,不能趁敌人渡河时攻打。而在楚军渡河完毕,阵形并未摆好之时,又要等楚军摆好阵形。等楚军摆好阵形之后,冲杀宋军,宋军因实力不济,自然大败,宋襄公本人也被射中大腿。

宋军战败之后,大臣们埋怨宋襄公不听从目夷的建议,以致大败。

宋襄公反而教训他们道:“仁德君子,作战时不攻击受伤者,不攻打年老之人,古人作战,并不倚靠地利、险阻,即便宋国要亡,我也不忍心去乘人之危,攻打那些没有完成阵形的敌人。”

目夷反驳道:“领兵作战就是为了胜利,有什么君子?如果一定要按照你说的,就去做人家的奴隶好了,还打什么仗呢?”

[var1]

从这里可以看出宋襄公的“仁义”是极其虚伪的,对敌人的同情和对滕宣公与鄫子残暴无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以揭开其自号为“仁义之师”的虚伪面目。

四、总结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看到,宋襄公的“仁义”与其残忍而无情,暴虐而无道是同时存在的,互相衬托之下,就足以看出宋襄公其人的愚蠢和虚伪。他在作战时对敌人的“仁义”是典型的“妇人之仁”;而他对滕宣公与鄫子的所作所为,是典型的暴虐无情。

这样一个愚蠢的伪君子所打出的“仁义之师”,自然不可能是真的“仁义之师”。宋襄公本人的“仁义”,与他所率领的这支“仁义之师”一样,都是极其虚伪的。

宋襄公希望借“仁义”之名图霸天下,主宰他人的性命。那这支“仁义之师”作为他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自然也就不是“仁义”的。

宋襄公在战略上愚蠢、自大的同时,天下人也都逐渐看清了宋襄公的伪君子行径,他这支所谓“仁义之师”的败亡就是必然的了。

更多文章

  • 英明一世的秦穆公,为何临终强迫177位秦国人才全部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秦穆公早期有哪些人才,秦穆公真实生平,秦穆公晚年做了什么荒唐的决定

    早在商周时期,人殉就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丧葬方式,秦穆公的人殉,动用了177个活人,这在当时来说,规模算是非常大了。而且这里177个人里面,有三位人才,本来是要留给下一代,辅佐新任君王的,没想到也被列入了秦穆公殉葬队伍当中。[var1]从原始社会开始,人祭和人殉就是一个很常见的习俗。尤其是在商朝时期,人

  • 萧太后死后韩德让的下场?备极哀荣,吕不韦跟多尔衮会无比羡慕他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萧太后与韩德让,韩德让个人简介,历史上韩德让结局

    "入朝不拜,上殿不趋"权力的辽国权臣、官拜大丞相、总知南北院枢密使府事的韩德让(契丹名耶律隆运)病故。[var1]韩德让跟普通的权臣不一样,他以汉族官员的出身,担任过辽国的监国大臣,还被赐予辽国皇族之姓,享受的待遇"位亲王上"。最重要的是,他跟辽圣宗耶律隆绪的生母、承天皇太后萧绰是公开的情人关系。韩

  • 白起杀掉赵国40万降卒,是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白起坑杀赵国40万后各国的反应,白起能打败赵军吗,白起是如何击败赵军的

    [var1]个人觉得并不是这样的,因为在当时他带领军队已经将这40万的军队俘虏,按照之前的一些处置办法来说,应当将其中一些比较年轻的士兵编入到自己国家的战斗序列中,而将一些比较年老或者幼小的士兵放回赵国。[var1]但是大家都知道,在之前的时候为了能够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秦国和赵国的部队曾经相持了三

  • 荆轲临行前为何要怒骂燕太子丹?刺秦王就是送死 我注定是千古罪人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荆轲为什么刺杀秦王,荆轲是否成功刺杀秦王,秦王对荆轲评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我想大家都听过。在很多人看来,荆轲跟燕太子丹是英雄,秦始皇是残害百姓的暴君。那事实真的是这样吗?[var1]首先秦始皇肯定不是暴君,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是公认的千古一帝。六国之间的战争打了整整200多年,而秦始皇仅仅只用了20年统一了天下。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统一货币、度量衡,筑长城

  • 西方人眼中地位不亚于孔子的国人 功劳超过秦始皇 推动了人类文明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孔子和秦始皇影响力,孔子和秦始皇谁的贡献大,孔子与秦始皇谁伟大

    说起中国古代的名人,大家可能会想起孔子和秦始皇,孔子是中国的圣人,秦始皇是中国的千古一帝。西方人曾对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位名人进行了排名,中国有8个人上榜,在孔子跟秦始皇中间还有一位特殊的人物,大家往往忽视了他的存在。[var1]他就是排名第七的“纸神”蔡伦,孔子排名第五,秦始皇排名第十七,由于

  • 语文老师不会告诉你,荆轲刺杀秦始皇失败,其实是因为他武功太差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上荆轲刺杀秦始皇是真的吗,荆轲应该刺杀秦始皇吗,荆轲刺杀秦始皇历史会改变吗

    [var1]秦始皇是千古的帝王,史料上记载针对他的刺杀,也有三次,第一次为荆轲,第二次是高渐离刺秦,第三次则为张良刺秦,然而最有希望成功的,依然还是荆轲,但是如今我们分析原因,老师提到荆轲,并不会告诉你,荆轲刺杀秦始皇失败,其实是因为他的武功太差。在史书上,荆轲并非一个专业的刺客,而他在战国时代,是

  • 荆轲的武功有多差?面对面却不能刺杀秦王,史书告诉你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荆轲是否成功刺杀秦王,荆轲是一个很厉害的人物吗,荆轲武功高强为什么没有杀掉秦王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刺秦王》刺客这一职业,在很早就已存在。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派出刺客刺杀目标人物的事件屡见不鲜,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中都专门编写了《刺客列传》。《刺客列传》也是最早为

  • 被冠名战国败家子的楚怀王,是如何把一个超级大国搞得四分五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战国楚怀王与秦末楚怀王的关系,战国时期的楚怀王,楚怀王历史简介

    [var1]楚肃王当政时期,对内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扩土不断扩大版图,到楚威王时,楚国已经成为了东方第一大国。楚国上下臣民同心同力经过六十多年的奋斗,已是国富兵强。“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众”这是史书里对楚国的描述,虽说史官有时候为了渲染效果会用一些夸张的修辞,但是就算砍个对半,也能看出来但是楚

  • 西施在吴国待了十八年,功成名就回到越国,为什么依然受到追捧?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西施是吴国的还是越国的,西施是怎样救越国的,西施为什么会回到越国

    文/武品文史[var1]叶千华的《读月楼诗存》中有这样一句诗文:“君子爱做西施梦,未见月貌赏花容。”其实不仅是君子爱做西施梦,纵观古今,有多少热血男儿把西施当成自己的梦中情人。一、“沉鱼”西施让西施红遍大江南北的人是——越王勾践。他因战败给吴国,无奈在吴国做了三年的奴仆,之后凭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蒙恬30万人难攻齐国边城,王贲5万人占临淄,还让齐王乖乖投降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战国蒙恬,蒙恬用兵特点,蒙恬为什么打齐国

    齐国,是东方六国之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消灭的国家,可是灭齐之战没有那么轻松,秦国一共出动了35万大军,打了好几个月,方才拿下齐国。在灭齐之战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蒙恬带领30万秦军精锐却攻不下齐国一座城,而王贲带着不足5万人则拿下齐国都城临淄,还迫使齐王建投降。当年齐国鼎盛时期,齐桓公也曾大败赵国、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