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刚刚面见孙权,第一句话就这样说道:“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
当时天下的其余诸侯,诸葛亮闭口不谈,只把争天下的事情,说成了曹孙刘三家的事情,正如诸葛亮《出师表》中所说,刘备此时正处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通过诸葛亮这一句开场白之后,直接将刘备的身份地位给拉高了数倍。
事实也正如诸葛亮所说,赤壁之战后,天下局势确实是曹孙刘三家并争天下,其余诸侯或者归顺、或者被灭,一直到最后的三国鼎立局面。
蜀国政权建立以来,大小战争不断,其中最为出名的,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如赤壁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等等。
赤壁之战虽然大胜,创造了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但却并不是蜀国一方的功劳,而是孙刘联军所致,因此不能算是蜀国最为辉煌的战绩。
夷陵之战就更不用说了,那么蜀国最辉煌的战役就是汉中之战,此战刘备占据汉中,领土得到扩张,进而称王。
汉中之战持续两年时间,双方投入兵力以及伤亡,史书并没有记载,然而除了这场战役之外,蜀国还有着另外一场更为辉煌的战役。
这场战役就是三国历史上的“兴势之战”,此时已经到了魏蜀吴三国后期,刘备与曹操早已不在人世,参战双方的魏国与蜀国,皇帝分别为曹芳与刘禅。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逝,将太子曹芳托付于曹爽与司马懿,让二人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少主曹芳。
之后曹爽趁机削去司马懿的军权,逐渐开始专权独断,终于到了公元244年,曹爽为了建立军功名声威扬天下,于是开始出兵征伐蜀国。
公元244年,曹爽从长安率数万人出发和夏侯玄的部队会合,从骆谷合兵十余万,自骆谷口攻汉中。
夏侯玄是曹爽的亲族,他的母亲是曹爽的姑姑。
曹爽率领十余万人攻打汉中,当时是由蜀国镇北大将军王平镇守汉中,闻曹爽大军到来,诸将皆惊,并不是说蜀国将领都是软蛋,而是当时汉中兵力不足三万,面对数倍于汉中兵力的曹军,恐怕等不到援兵到来,就已经落败了。
于是就有人建议:“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
王平则认为此举不可行,一旦让曹军顺利占据阳平关,那么蜀国就大祸临头了。
平曰:“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惟护军刘敏与平意同,即便施行 ——《三国志·蜀志·王平传》
王平先是领兵据兴势据敌,随后造出守军其实不止三万的假象,以壮军威,一直到四月份,魏军都被王平阻于兴势,由于供给困难,魏军兵疲意懈。
这时,蒋琬、费祎、姜维等人也率领援兵到来,痛击了不堪重负的魏军,此战曹爽死伤惨重,狼狈不堪地逃回关中。
此战之后,王平之威望更甚,当时甚至有了这样一句话:《三国志·王平传》:是时,邓芝在东,马忠在南,平在北境,咸著名迹。
兴势之战是古代以攻势防御取胜的一个典型战例,王平名气大涨,而另一方的主角曹爽就不那么幸运了,他狼狈不堪地回到曹魏后,威望和影响力骤跌,为最后被司马懿击败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三国志》,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