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为糜芳投降孙权是贪生怕死;有人以为糜芳投降孙权是贪念富贵;有人以为糜芳投降孙权是能力有限,无法抗拒孙吴的进攻。
鲜花以为以上理由都不成立。
如果说糜芳是因为贪生怕死投降孙吴,那么,糜芳跟着刘备从北方逃亡到南方,一路上都是与死神打交道,糜芳为什么不因为怕死而逃亡。
如果说糜芳投降孙吴是贪念富贵,其实糜芳在投降刘备之前,家财万贯,富可敌国,为什么那个时候的糜芳能与其兄长一道舍弃家财,跟着刘备东躲西藏。
如果说糜芳投降孙吴,是因为无法抵抗孙吴而投降孙吴,糜芳完全可以弃城而逃,回到成都。
那么,糜芳到底是为什么要投降孙吴呢?
鲜花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看不到前途。
看不到前途是糜芳投降孙吴的主要原因。
看不到前途是指糜芳跟着关羽看不到前途。
糜芳本是刘备的部属,为什么说是跟着关羽看不到前途呢?
从整个蜀汉看,糜芳是刘备的部属,从荆州看,糜芳是关羽的部属,而且关羽是糜芳的顶头上司。在关羽这里看不到前途,自然也得不到刘备的关照。
为什么说糜芳在关羽这里看不到前途呢?
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对于糜芳来说是一场灾难。
如果关羽襄樊之战取胜,关羽也要杀糜芳。
如果关羽襄樊之战战败,糜芳只要三种选择。
第一,趁机逃亡到成都。
这种选择对于糜芳来说结果也很悲惨,刘备会因为糜芳临阵脱逃处死他。
就算刘备看在国舅爷这一身份上原谅他,也等于前途上宣判了死刑。
第二,与孙吴开战战死。
这是糜芳最不愿意的选择。
因为与孙吴开战战死等于是为关羽陪葬,糜芳怎么会为关羽陪葬呢?
第三,选择投降孙吴。
选择投降孙吴,虽然身败名裂,但是还留得生命在。
其它几条选择,不但身败名裂,而且陪葬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最后尽管糜芳不愿意投降孙吴,最后还是无可奈何地投降了孙吴。
二,得不到尊重。
糜芳身为国舅爷,南阳太守,却得不到关羽应有的尊重。
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能很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马斯洛说,一个人有五种心理需求层次。
即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对于糜芳来说,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等需求基本满足,尽管安全上的需求有些困惑,但是只要能处理好与关羽的关系,也就不存在安全上的需求。
糜芳在南阳太守任上最迫切的需求还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两种需求,糜芳要是在关羽手下,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所以在孙吴方面威逼利诱的情况下,糜芳选择了投降。
三,心里不平衡。
糜芳可以算得上刘备集团的元老,从徐州跟着刘备一起逃亡到成都的只有糜芳、糜竺兄弟俩与简雍、孙乾等人。
这四人之中,糜竺待遇最好,刘备每一次战争胜利,奖赏百官,无论糜竺是否参加了战争,其奖赏都是第一,这一点糜芳是无法和其兄长相比的。
糜芳与简雍、孙乾等二人也无法相比。
史书介绍说,孙乾、简雍两人的待遇相同,仅次于糜竺。
孙乾入蜀不久病亡。
简雍是刘备的座上客,与刘备同坐时,亦盘腿而坐,不理威仪。
可见刘备对简雍的尊重。
四人之中,其他三人都留在京城做官,糜芳是唯一外放的将军,由此心理自然会有些不平衡。
综上所述,糜芳投降孙吴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要原因还是关羽“性颇自负,好凌人”的性格制造的悲剧。
从这个角度看,明朝人李贽的评价还是颇为中肯。
李贽说:“傅士仁真反也,罪不容诛。若糜芳,迹虽与士仁同,其实情有可原。勿以形迹相同而遂一律罪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