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战争: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一战让东亚和平三百年

万历战争: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一战让东亚和平三百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990 更新时间:2024/2/7 9:14:27

《战争论》中的一段名句讲述了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明朝万历年间的朝鲜战争其实就是政治博弈的后果。这一战极大程度影响了东亚局势,朝鲜严重衰弱、日本元气大伤、明朝国力骤损。这一战被人视为大明帝国最后的荣耀,而这一战也让东亚和平了三百年。

三国国情对比

大明

张居正改革完成之后,明朝国库丰盈,原有的弊端也被尽可能的革除。如果万历帝努力一下,那么明朝就会迎来盛世。可惜万历帝选择消极度日,连基本的早朝都不去了。不过明朝有一套完备的文官体系,帝国中枢仍旧有条不紊地运行。但是因为皇帝疏于朝政,朝廷内部党派林立,斗争日益激烈。

朝鲜

朝鲜的李氏朝重文轻武,宣祖李昖时期朝鲜人不知兵200多年(人不知兵二百馀年),八道武备荒废,全国三百多郡县大部分郡县都未设防。其实这也不怪朝鲜,毕竟朝鲜有一个强大的宗主国(明朝)。旁边有个强大到绝望的邻居,朝鲜想发展也十分困难,这一点跟今天的加拿大有些相似。

日本

与其他两国不同,其他两国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是日本却有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应仁之乱(1467年)爆发以后,日本国内陷入了群雄逐鹿的乱局。直到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统一,这才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因为刚刚结束乱世,国家百废待兴,说白了就是各方各面都不行。但是有一方面还是可以的,那就是战争动员能力以及战士战斗力。朝鲜人不知兵,明朝人忙于政治斗争,日本刚刚结束乱世,这三者军事动员能力就有很大的区别。

朝鲜战争爆发起因

丰臣秀吉他是以武力统一全国的,他需要给部下足够的封赏,不然很快就会回归到乱世。但是日本就那么大,根本就不够武士分。而且这些武士又都是潜在的不稳定因素,丰臣秀吉不把他们解决掉那就睡不安生。当内部矛盾较大时对外战争往往都能起到缓解矛盾的奇效,这句话放之四海而皆准。对外战争既能开疆拓土树立威信,又能削弱武士势力安稳统治,何乐而不为?

但是丰臣秀吉只是形式上统一日本,各大势力只是暂时迫于他的威势而服从。他需要一个合理的理由发动战争,不然各大势力不会心甘情愿得出兵出粮,而且很有可能趁他重兵在外时反叛。这一点秦始皇深有体会,奋六世之余烈而统一天下,但是六国余孽一朝奋起,秦帝国轰然倒塌。

他要找一个合格的理由,并且能让那些势力心甘情愿得出兵,想来想去丰臣秀吉决定用利益把各大势力绑到一起。早先唐朝时期日本就到达过中原,自从见识到长安的繁华后日本一直惦记着中原。丰臣秀吉空口许诺打动了各大势力,根据韩东育(注释1)研究:丰臣秀吉许诺给加藤清正“明土二十国”、许诺给锅岛直茂“大明广袤之领地”,目的只有一个-以其军进冲朝鲜,席卷明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注释2)

战争爆发

起初日本只是想假道伐虢,但是朝鲜国王深知朝鲜荒废军备的程度有多严重,倘若答应借道日本,那么日本很有可能转攻朝鲜。一个不设防的国家不去打,这不是傻子行为吗?即便日本不会攻打朝鲜,那大明会不会记恨朝鲜借道给日本?朝鲜荒废军备已久,无论是日本还是大明他都惹不起。为了更好的生存下去,朝鲜就想着抱大腿。抱谁的大腿?这个问题就简单了,一个是持续百年和平的庞大帝国,一个是刚结束乱世的岛国,是个人都知道该如何选择。朝鲜决定牢牢抱紧明朝的大腿,因此断然拒绝了日本借道的要求。

丰臣秀吉非常狂妄,得知朝鲜拒绝了他的请求,立即决定发兵朝鲜(注释3)。当时的丰臣秀吉调动了三十多万人,并且准备了一支预备队(十万人左右),而朝鲜根本不足以抵挡日本,开战仅一个月朝鲜三都守失,八道瓦解。为了抵御日军,朝鲜国王开始向大明求援。

“予死于天子之国可也,不可死于贼手。”——朝鲜国王李昖。

大明出兵-一波三折

日本进攻朝鲜,这件事对大明来说十分重要。要知道当时的东亚小国基本上都是以明朝为核心,日本此举就是想要毁灭这一秩序,然后建立起一个以日本为核心的秩序。此举一旦达成,那么大明很难管控周边势力,因此对大明来说: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明朝决定出兵,但是对明朝来说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粮草如何补给?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隋朝就是因为长期陷入朝鲜战场的泥潭而灭亡。原本明朝想着就地征粮,但是朝鲜没有粮食,所以无奈的明朝让中央直接调拨军粮给明军。明军在朝鲜战场上初战失利(平壤兵败),祖承训的报告提及到了三个问题,分别为:粮草不继、军情不实、指挥权不一。

粮草不继:当时明军依赖中原运米,因为道路问题运输十分困难,明朝提督还未班师,士兵们都饿得不行了(5)。为了避免因为粮草不继而导致兵败,明朝开始调动山东一带的粮食运送到前线(明朝梯次援兵,原因就是担心粮草不到位,所以才分批增援)。

军情不实:这一点就是被朝鲜坑了,平壤城中有过万日军,但是朝鲜的情报只说平壤城有一千多日军(6)。因为军情不实而导致判断失误,进而兵败。为了避免一个坑跌倒两次,明朝有了另一番战略谋划,并且希望能用绝对的优势碾压日军,然后迅速结束战争。

指挥权不一:明军不信赖朝鲜军,交战时期朝鲜军经常率先溃逃,剩下的一些人还和日军交谈,大有投敌之意。而且朝鲜君臣一直想着明军能由朝鲜将军指挥,这一点就很可笑了,在朝鲜君臣的领导下短短几个月朝鲜被打的落花流水,谁放心让你指挥?而且明军上报朝廷,说日寇只有铁炮和利剑,但是作战时明军多被弓箭所射杀,怀疑是朝鲜人射杀的明军。朝鲜使臣反复申辩,最后说可能是朝鲜兵器落入日军的手里了,也有可能是朝鲜人被日军俘虏(俘虏或者投敌当汉奸都有可能),所以才会有弓箭射杀明军的情况出现。后续辽东军的主导权回到了明朝中央兵部手里,然后明朝在做任何战略规划时都不会考虑朝鲜军队,因为朝鲜军队太不靠谱了。

初战失利,但是双方都不想在朝鲜战场空耗国力,所以就开始和谈。明军派沈惟敬前往平壤和日本接洽,两方碰面之后就互相提出了和谈条件。

明朝还有着很强的实力,并且保守着固有的“华夷观念”,所以谈判条件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日本归还朝鲜所有领土

2:送朝鲜王子回国

3:丰臣秀吉谢罪

日本试图用武力扩张领土,并且想建立起以日本为核心的新秩序,所以条件也比较强势,具体如下:

1:明朝要有一个皇女嫁给日本天皇为妃,

2:恢复日本和明朝勘合贸易

3:日本和明朝互相交换通好誓书

4:朝鲜割四道给日本

5:朝鲜王子要去日本当人质

6:朝鲜大臣要想日本宣誓效忠

这中间还有一个条件,就是明朝要册封日本国王。沈惟敬对明朝上书说日本同意了,小西行长对日本上书中隐瞒了这一条件,两人编造了一个虚假的谎言。直到明朝册封日本国王,丰臣秀吉开始翻脸不认人。因为日本本身就是要改变以明朝为核心的秩序,如果此举达不到,那之前朝鲜战争岂不是白打了?更何况日本初战胜利了。

日本拒绝和谈之后卷土重来,朝鲜又燃起了战火。明军已经有准备了,并且趁和谈时期大力增援朝鲜。因此战争一开打,明军取得了稷山之战的胜利,而朝鲜军李舜臣也取得了鸣梁海战的胜利,本来战争形势一片大好,但是因为蔚山之战杨镐落败,导致战争陷入泥潭中。

1596年,丰臣秀吉病逝,死前遗令日军撤军。此番日本对朝鲜作战的核心就是丰臣秀吉,丰臣秀吉死了,那么日本就没必要继续对朝鲜发动战争了,朝鲜的战火终于停息了。

后续

日本因为朝鲜战场的失利,丰臣秀吉嫡系部队锐减。如果他还在,那么也许能压住心怀不轨的武士,可惜丰臣秀吉死了。丰臣秀吉一死,德川家康开始争权,最后建立了江户幕府。这一战日本虽然输了,且之后德川幕府实施了“锁国”政策,但是丰臣秀吉的思想流传下来了。日本一直绞尽脑汁试图跻身强国行列,并且对对外扩张一直念念不忘,这也就是近代日本疯狂扩张的原因。

朝鲜被打到几乎亡国的地步,国力锐减(人口不及战前的十分之一,百业荒废,几近崩溃),但是中朝友谊又进了一步,以至于清朝年间还有朝鲜人感恩明王朝的再造之恩(7)。

明朝虽然胜利了,但是严重削弱了辽东等镇的军事实力,辽东军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军队减员60%左右(8)。而且巨大的军费开支破坏了明朝的经济体系(9),造成了财政紊乱。但是明朝取得了胜利,维持了以明朝为核心的宗藩秩序,并且留下了千古名言: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日本闭关锁国,朝鲜国力锐减,明朝国力锐减,因此东亚保持了长期的和平状态。但是明朝因为战争导致国力锐减,周围的少数民族(努尔哈赤)也开始崛起。国内起义不断,国外强敌虎视眈眈,假如明朝没有援助朝鲜,那么明帝国的寿命也许会更久,可惜历史有没有假如。而这一战也是明帝国最后的荣耀,之后明朝不复昔日荣光。

注释1:韩东育:博士研究生,先后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史。2:韩东育: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以其军进冲朝鲜,席卷明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3:丰臣秀吉的征召动员令:东起常陆,经南海至四国、九州,北起秋田、坂田至中国,临海各国诸大名领地,每十万石准备大船两艘。各海港每百户出水手十人,乘各国诸大名所建之大船;若有多余,则集中至大阪。秀吉本军所用船只,各国大名每十万石建大船三艘、中船五艘。所需建造费用,由丰臣秀吉拨给;各国大名将所需建造费用,以预算表呈报,先拨给一半,待船建造完毕后,再行付清。水手每人给予两人俸米,其妻子食粮另外给付。军阵中所雇用之下人妻子,亦一律给予食粮。4:《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28:朝鲜宣祖李昖:“小邦本来残薄,兵祸之余粮饷不继。天朝欲救小邦,则粮饷亦欲仰请,而惶恐不敢!”5:《朝鲜王朝实录·宣祖实录》卷35:“中原运米十三万硕,亦不得输运,甚可闷也。提督虽未班师,而士马饥馁,亦无可奈何!”6:明军初战失利,但是朝鲜并没有意识到因为军情不实而造成的后果有多严重。当时朝鲜侦探报道平壤城有900日军,但是沈惟敬(亲身去过平壤城)亲眼见到的日军都有上千,更别说其他驻军了。沈惟敬预估要七万人才能打下平壤城,并且说侦探所言不实,建议斩首。7:洪大容:万历年间,倭贼大入东国,八道靡烂,神宗皇帝动天下之兵,费天下之财,七年然后定;到今二百年,生民之乐利,皆神皇之赐也。且末年流贼之变,未必不由于此,故我国以为由我而亡,没世哀慕,至于今不已8:《明神宗实录》卷三百四十二:“辽东九万五千兵额,今堪战者止四万,是兵减去十分之六;七万七千马额,今堪用者二万,是马减去三分之二。”9:黄仁宇(明史专家)所著《16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援助朝鲜的支出是由太仓库支应,太仓库年进209万2000两白银,而军费开支为240万两白银左右。

更多文章

  • 东林党到底是干什么的,有哪些主张,为何说是这些人毁了明朝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东林,东林学派的基本主张,明朝东林六君子是谁

    1610年,明朝官员顾宪成会同顾允成、高攀龙、安希范、刘元珍、钱一本、薛敷教、叶茂才等人,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之所以叫东林,是因为这些人在东林学院讲学,宣传自己的主张。不过这些人不仅仅是讲学这么简单,讲学之余还评论朝政。就这样,这些人形成了一个政治团体——东林党。当然,如果仅仅是讲学这么

  • 中东有一神秘民族,自称是成吉思汗后裔,希望祖国能接纳,后怎样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东成吉思汗后代,中东人会拜祭成吉思汗吗,中东三大民族

    德鲁兹人没有自己独立的国家,主要是生活在黎巴嫩叙利以色列等地方。说起他们为什么是成吉思汗的后裔还得从一个人说起,这个人就是真正的成吉思汗的后裔旭烈兀。旭烈兀出生在1217年,他出生的时候成吉思汗还活着。他是第四个儿子拖雷的儿子,旭烈兀的同母兄弟还有蒙哥跟忽必烈。旭烈兀从小就在草原上长大,他有身份跟血

  • 两位宰相为争娶他人遗孀,双双贬官谪迁,北宋寡妇为何如此抢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解密

    从前有句俗语,叫“寡妇门前是非多”,说是的丧夫寡居的妇女,其私生活最易引起旁人的关注,稍微有点绯闻,就会遭人说长道短。对于男人来说,寡妇的杀伤力远高于其他女性。北宋咸平年间,宋真宗的两位宰相(60岁的“右仆射”张齐贤、53岁的“左仆射”向敏中)就因为“争娶”一个寡妇,而受到贬官谪放的处罚。这个一出马

  • 中法战争的“非败而败”直接促使满清政府建立台湾行省和北洋舰队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中法战争过程,中法战争的真实情况,中法战争的历史记录

    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场战争就是“中法战争”。它虽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在本质和结果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在过程上却存在明显不同,属于一场“战胜而败”的战争。 越南和中国不仅山川相连,而且关系密切。它在历史上一直就是我国的附属,甚至还被长期直接统治,直到明朝中期才真正独立。随着满

  • 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为何见死不救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鸿章与北洋水师,中法海战福建水师,李鸿章怎么指挥北洋水师

    在陆战上已经取得了几次胜利,为什么还要签订不平等条约?刚打出来的民族自信心,一眨眼功夫又被李鸿章搞没了。以至于左宗棠拍着桌子大骂: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儿!于是乎很多人就跑出来为李鸿章叫屈,为啥叫屈?因为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取得了一定胜利,可海上作战福建水师可是全军覆没了!这个时候不签条

  • 谁更狠?慈禧打算除掉手握重兵的曾国藩,结果手下两江总督被暗杀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慈禧太后与曾国藩,慈禧为什么训曾国藩,曾国藩和慈禧太后谁厉害

    刺马案称得上是清末四大奇案之首,这个案件扑朔迷离,复杂曲折,影响巨大。至于说为什么刺马案是一个奇案,奇的就是这个案件的真相根本不重要,这你敢相信吗?光天化日之下,新上任的朝廷重臣居然被一个平民当街刺杀,而后不治身亡。这件事震惊朝野,引得举国关注,就连慈禧都亲自出面要求严查,结果却只是因为私仇而草草结

  • 中国闭关锁国三百年,却赚了世界一半以上的白银,让全球眼红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闭关锁国持续了多少年,明清闭关锁国的认识和评价,明清闭关锁国的时间

    在明朝建立之初基本上就开始闭关锁国了,一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这中间四百多年的时间,有大多数的时间是处于闭关锁国状态的,但也有时候会开关的。不过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完全封闭的状态,中央政府都会和外国贸易的。只不过贸易的范围会受到限制,没有之前这么繁荣。不过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赚到了很多的钱。尤其是十六世纪

  • 中国至今仍使用的唯一清朝钢轨,还没生锈,专家称都是无价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清朝钢轨为何不生锈,清朝钢轨还能用吗,清朝老钢轨图片大全

    原来,每个朝代都不会编撰本朝的历史,他们往往都是借由前朝的记录来编写前朝历史的。清朝之后是中华民国,这两个朝代的衔接比较特殊,所以清朝在二十四史里并没有被记录。不过正史没有,并不代表清朝的历史无人记录。当初为清朝编撰历史的遗孤有数位,他们以赵尔巽为首,历时14年才终于编出来初稿,起名为《清史稿》,并

  • 鳌拜为什么能成为辅政大臣?鳌拜的另一面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鳌拜是怎么当上辅政大臣的,鳌拜为什么要当辅政大臣,和鳌拜一起的辅政大臣

    皇太极在位时期,鳌拜虽然还很年轻,但早已跟随皇太极四处征战,立下了无数战功,他为皇太极鞍前马后,更是忠心耿耿,君臣二人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皇太极死后,鳌拜毅然拒绝多尔衮威逼利诱的拉拢,初心不改地尽心尽力辅佐顺治帝。对于顺治帝而言,鳌拜是看着他长大并始终如一地陪伴左右的老忠臣。所以,顺治帝不仅让

  • 中国仍使用的唯一清朝钢轨,至今没生锈,专家称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解密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力衰退,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朝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中。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深化,农村自然经济被迫解体,中国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面对种种压力,清政府开始进行反抗,农民起义不断爆发,打击了列强的嚣张气焰。同时,人们也正在学习西方的文化技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引进了西方的军事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