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不得不提的一场战争就是“中法战争”。它虽然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在本质和结果上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在过程上却存在明显不同,属于一场“战胜而败”的战争。
越南和中国不仅山川相连,而且关系密切。它在历史上一直就是我国的附属,甚至还被长期直接统治,直到明朝中期才真正独立。随着满清的衰落,越南逐渐远离了这个曾经无比强大的宗主国。
19世纪前,法国人就利用宗教势力侵入到越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他们终于武力占领了越南的南部地区,并且建立了自己的殖民统治。
同治时期,法军终于攻陷了河内,将当时的越南国王阮福时打得无处藏身。清政府派遣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抗击法军的侵略,终于将法国人赶回了越南南部。
1881年7月,法国的茹费理政府终于说服议会通过议案,专门拨款240万法郎用于越南战场。很明显,法国希望彻底征服越南并且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这一次,准备充分的法军很快就攻陷了河内,并将战线推进到了中越边境附近。清政府眼见情势危急,下令广西和云南等地积极备战,但是却强调“衅端不可自我而开”。
1882年9月,法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双方解决越南问题的方案,要求清军全部撤出越南并且承认法国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同时,还要求清政府开放云南的蛮耗为商埠,作为向法国通商的口岸。
由于明显的丧权辱国,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恭亲王奕訢,都予以了明确的拒绝。不过,清廷内部还是形成了两种不同声音,以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
1882年10月,法国不断在越南调兵遣将,为发动战争做着最后的准备。而满清,却依然还在为主和还是主战而争论。
1883年12月,以“山西之战”为标志,中法战争正式爆发。由于清政府的被动防御之策,使得原本数量占优的黑旗军最终丢失了越南的山西。之后,法军继续进犯了北宁、太原等地,清军被迫退回本国境内。
基本上,中法战争前后共经历了两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
法国人从越南北部进军,利用高昂的士气和精锐的武器,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清军在消极被动下仓皇应战,只能连连败退,逐步撤回到自己国内。
第二阶段
法军看到清政府抵抗消极,决定乘胜追击,竟将战线扩大到了中国东南沿海的台湾和浙江等地。他们的意图很明显,希望彻底逼迫清政府投降,开放西南门户的同时,将台湾岛也一并割占。
不过,虽然法军一度攻占了台湾的基隆等地,却在“沪尾战役”中受挫严重。而且,因为长途作战和水土不服,法军内部开始流行疫病,使得战斗力下降明显。就这样,中法双方在台湾岛陷入到了胶着状态。
而清廷内部,由于战争的第一阶段作战失利,慈禧太后大怒之下借机兴师问罪,将由恭亲王奕訢领班的军机处全部罢职,史称为“甲申易枢”。
于是,自军机处成立以来,第一次出现了“空无一人”的“盛况”。
事实上,虽然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一同发动“辛酉政变”,推翻了咸丰皇帝的政治部署,之后开始重用奕訢成为议政王并且领衔军机处和总理衙门。但是,就在奕訢施展自己政治抱负的同时,与慈禧太后的矛盾和角力也越来越严重,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1881年4月,唯一能制约慈禧的慈安太后过世,慈禧开始一人垂帘掌权。利用中法战争的契机,她终于找到了击垮奕訢的机会,发动“甲申易枢”后彻底夺权。
奕訢倒台后,慈禧汲取了经验教训,只用又听话又无能的人来出任军机大臣,完全仰仗自己的鼻息。以此作为分水岭,慈禧从一名合格的女性政治家,彻底蜕变成了奢靡享乐的“老佛爷”。
到了中法战争的后期,由于台湾民众的积极抵抗,使得法军四面楚歌。特别是,老将冯子材通过“镇南关大捷”,造成法军的惨痛伤亡,消息传回到法国国内,直接导致了茹费理政府的倒台。
在此大好形势下,慈禧太后居然同意了李鸿章“乘胜即收”的主张,同意与法国展开和谈并且签订了《中法新约》。其中,清政府不仅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而且同意重开贸易往来,使得法国势力第一次深入到了中国的西南腹地。
1885年,在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终于认识到台湾岛的重要性和海防的重要性。
首先,将台湾从福建省中分出,独立升格为台湾省,成为满清帝国的第20个行省。紧接着,任命刘铭传出任台湾省的首任巡抚,加大了对于台湾的统治和管理力度。
其次,清政府开始重视海防的建设,在李鸿章等“海防派”的力主下,洋务运动更加积极地向军事领域尤其是海军倾斜。在光绪支持下,开始筹建北洋水师并且立志打造成为一个海军强国。
或许,以上这两点算是“中法战争”造成的唯二积极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