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也曾劝谏过公子扶苏,不要急于自杀,先静观其变看一下天下的局势。奈何性格柔弱的扶苏,不堪诏书重负,选择了自杀。扶苏一死,蒙恬就陷入了孤家寡人的境地,有人说蒙恬为啥不造反,蒙恬虽然厉害,但是他没有秦朝的军事制度厉害:
第一,秦国的军事制度
战国时期,要调动大军离开所属地,需要一件东西——虎符。虎符分为两部分,左半部分由各个地方的将领拿着,右半部分朝廷皇帝拿着。用青铜或者黄金铸造而成,只有两个虎符同时使用,才可以调兵遣将。秦杜虎符的虎作直立行走状,昂首,尾端蜷曲,背面有卯槽,颈上有小孔。身上有错金铭文9行文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
并且虎符从来都是专符专用,一地一符,绝不可能用一个兵符同时调动两个地方的军队,调兵谴将时需要两半勘合验真,才能生效。否则,没有虎符的情况下,将领也无法调动部下。比如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偷到魏王的虎符,才能够调动了晋鄙的军队去赵国救援邯郸。
秦始皇死后,右半边虎符就落入了赵高、李斯、胡亥手中,蒙恬要想调动军队十分困难。单也不是不可以,还有两个情况他可以调动军队:1、烽火台的狼烟,蒙恬带兵回去救援皇帝。2、皇帝(新皇帝)在蒙恬军中。
公子扶苏的自杀,导致蒙恬无法起兵
在唐朝以前,古人有立嫡立长的规矩,除非嫡长子十分的无能,烂泥扶不上墙。
胡亥、赵高、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篡改了诏书,改立胡亥为太子,并且发布诏书令蒙恬、扶苏自杀。当时扶苏、蒙恬掌握着秦军30万精锐部队,蒙毅被秦始皇调离到北边祭祀,而后被胡亥、赵高、李斯软禁。
当秦始皇诏书到达的时候,蒙恬就劝公子扶苏核对诏书的真假。但是公子扶苏并没有听从蒙恬的劝告,而是直接自杀了!稍微有脑子的人,都应该知道,秦始皇不会蠢到突然下诏书杀边关将领,而且毫无理由,这不是秦始皇的作风。公子扶苏很有才能,但是过于感情用事。他的自杀直接导致了蒙恬无法调动军队,这30万部队是没有办法调离北方边境回咸阳了。
如果当时核验了诏书的真假,蒙恬扶苏压根就不用起兵,胡亥、赵高、李斯三个人会立刻投降。因为一旦发现诏书是假的或者秦始皇已死,那么扶苏就是法理上的新皇帝,不用虎符,大军可以直接集结出发,返回咸阳抓捕赵高、李斯、胡亥。
第三,李斯、赵高、胡亥对秦始皇的死秘而不宣
秦始皇死后,李斯、赵高用咸鱼来压制尸体臭味,并且继续巡视北疆。目的就是为了赢得杀扶苏的时间和机会,如果发现秦始皇死了。即使有杀扶苏立胡亥的诏书也无用,大臣们会去秦始皇车里查验,更会要求核对诏书的真伪——辨别出秦始皇的字迹,对大臣们来讲很容易。况且,平时秦始皇虽然不喜欢扶苏,但是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指定的接班人就是扶苏。此时突然下诏书立胡亥,那么大臣必定起疑心,核对诏书真伪。
此时,大臣们会迎立太子扶苏回来即位,如果赵高、李斯、胡亥谋反,那么必然会有烽火台狼烟,那时候,蒙恬就可以带领大军回来了。但是,公子扶苏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真的就自杀了。
扶苏如果不自刎,他就能主动的多。比如他提出的复核,复核秦始皇已死,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起兵。但是扶苏已死,帝国两大候选人就只剩下胡亥,不管秦始皇死没死,你起兵就是谋反。
蒙氏一家忠义,断不至于选择反了。就算反了,在秦朝的法制制度下,你到底能调动多少兵马参与谋反又不一定;就算30万大军都跟你玩了,你能不能hold住场面也是一个问题;还有,蒙氏的整个家族还在秦国,谋反当时就要付出灭族的代价,能不能承受。
所以,蒙毅、蒙恬还能有什么选择呢,胡亥要你怎么样,你就得怎么样。再者,蒙氏一族,满门忠义:祖父蒙骜为秦国名将,事秦昭王,官至上卿;父亲蒙武也为秦将,曾任秦内史,与秦将王翦联手灭掉楚国。作为世代名将之后,其对秦王朝的忠心也让其绝不会做出任何谋逆之事,所以,当公子扶苏自尽后,蒙恬的命运也就随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