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老李家似乎也没有考虑多少,所以打小也不让李卫读书,读那玩意儿多累啊,有空多帮家里花点钱难道不香吗?
长大以后的李卫,立刻意识到了自身教育方面的缺失,再加上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让他很不甘心。比如说他再有钱,也不能坐轿子,可以卖绫罗绸缎,却不能穿绫罗绸缎。
为此李卫发誓一定要改变家族的命运,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让他做官吗?还真的可以。康熙戎马一生,把大清国打得特别穷,为了增加国库收入,他默许了捐官制度。
也就是说明码标价地出售朝廷中的某些官位,你家里要有足够的钱的话,认为划算就可以来买,这就是捐官。
家里的钱闲着也是闲着,能够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来了,李卫能不抓住吗?于是在公元1717年,也就是康熙五十六年,李卫就买了个员外郎的职位。不久便补缺成了兵部员外郎,两年后又升官做了户部郎中。
李卫在雍正朝,成了真正的封疆大吏。
买官升迁的速度是真的很快,户部郎中,好歹也是个副部级的干部了。地位仅次于尚书和侍郎,能够买到这个级别的高官,可见李卫家里真不缺钱。
不过李卫真正发达,那是在雍正时期。因为这哥们实在是太对雍正胃口了。雍正这辈子最讨厌什么人?当然是贪官。李卫当官不为贪财,他家太有钱了,所以他是个正儿八经的大清官,因此雍正别提多喜欢他了。
雍正给李卫安排的职务,全部都是跟钱打交道的。
比如说雍正元年,立为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那就是管理盐运业务的,是个肥的流油的差事。雍正二年,李卫直接升任云南布政使,这可了不得,全省的财政税收,都归李卫一个人管,而且同时他还监管着盐务。雍正三年,李卫终于第一次被提拔为浙江巡抚,这是李卫第一次成为真正的封疆大吏,整个浙江省都归他一个人管。距离他买官这才8年时间,你考进士出身的8年能做到巡抚?雍正四年,除了浙江巡抚外,李卫还兼任着两浙盐政使,两浙地区的盐政,再次都归李卫管辖,多少贪官看着眼红啊。李卫的主要工作,除了防范地方官员在盐务上贪污外,还要派兵打击那些私盐贩子。因为私盐贩子们手里的盐比官府的盐价格低太多,严重影响了官盐的出售。
雍正七年,李卫升任兵部尚书,太子少傅。雍正十年,李卫被任命为刑部尚书,不久后又被雍正提拔为直隶总督,李卫花了短短15年时间,做到了大清国官员的巅峰位置,可见这个人做官是很有一套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李卫这个人从小花钱花腻歪了,所以他压根就不爱钱。这才使得他成了一个大清官,谁的面子都不给,就听雍正的话。不贪的官员,是不用害怕贪官的,这就是李卫最大的优势。
乾隆年间,李卫依旧得到重用。
李卫在雍正十一年,曾经做了一件事情,得罪了顾命大臣鄂尔泰。你李卫再牛,也牛不过满洲人吧?人家才是正儿八经的同乡关系。
当时李卫担任直隶总督,他发现并且举报了鄂尔泰的弟弟鄂尔齐贪赃枉法,于是雍正派人不少人去查这件事,果然得以证实,于是将鄂尔奇给削职为民。
鄂尔泰弟鄂尔奇,康熙五十一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雍正中,四迁至侍郎,历工、礼二部,署兵部。五年,擢户部尚书,兼步军统领。十一年,直隶总督李卫论劾坏法营私、紊制扰民诸状,鞫实,当治罪,上推鄂尔泰恩,宥之。十三年,卒。---《清史稿》
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关键是鄂尔奇的哥哥是鄂尔泰,人家也是雍正朝鼎鼎大名的大红人,而且人家是正儿八经的科举考出来的,还是满洲人,你拿什么跟人家比呢?
雍正朝搞不倒你,难道乾隆朝还搞不倒你?鄂尔泰到了乾隆朝被任命为总理事务大臣,那就是宰相的职务,李卫这心里就忐忑不安了。
为此李卫学习苏东坡,主动要求在外地做官。其实人家鄂尔泰哪里就那么小心眼了?鄂尔泰并没有在乾隆跟前给李卫穿小鞋,在乾隆时期,李卫的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乾隆刚登基的时候,立为兼管了直隶总河,裁营田观察使。乾隆二年,李卫执法公正,乾隆赐给立为四团龙补服,整个大清朝两百多年,只有5位汉人有如此殊荣。
乾隆三年,李卫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该年的秋天因病去世,年仅51岁。乾隆皇帝对他也很不错了,按照总督例给他风光大葬。
为什么传言乾隆对李卫比较刻薄?
从上面的讲述来看,乾隆对李卫,可以说相当够意思了。至少他老爸重用李卫,他也没有亏待李卫。
可是为何后人传言乾隆对李卫很刻薄呢?主要是因为一件很特别的事情。乾隆很喜欢下江南,在一次南巡的时候,乾隆发现西湖的花神庙里,居然供奉着李卫和他那些妻妾的神像。
此外还号称是湖山神位,一个汉臣怎么能有这么高的荣誉?这是乾隆非常不放心的地方。就算李卫做官很合格,乾隆也绝不容忍。
为此乾隆特别下旨表明:李卫这家伙就是仗着雍正爷的赏识,所以恣意妄为,并不是什么纯正的大臣,怎么能给这种立庙建神位呢?
因此乾隆下令,将李卫的神像神位都给撤了烧掉了。在乾隆眼里,大家能拜祭的只有他们的老祖宗,李卫这样的汉臣,再牛也不适合立神位。
总结:小心眼的乾隆,看不得李卫得人心。
当年李卫在浙江做官的时候,深得民心,做了很多有利于当地百姓的好事情。他虽然没有考科举,但是积极推动了浙江地区的科举事务,因此才会被浙江人铭记于心。
这对满洲统治下的大清国来说,是不可以容忍的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汉臣之所以能够做得这么好,还不是咱们满洲的皇帝给了你机会?
现在你们这帮老百姓,只知道瞻仰汉臣李卫,却不知道供奉雍正皇帝,这岂不是悖逆的行为?久而久之还得了?其实这就是对本民族统治天下的一种不自信罢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