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级别的待遇,什么人才能享有?当然只有皇亲国戚,而且必须是立下赫赫战功的人,至少得是皇帝的兄弟或者子侄吧?
你年羹尧算什么东西?值得满朝文武跪着迎接?可见胤禩就是要给足了年羹尧面子,让他在百官心里埋下一颗愤怒的种子。光靠胤禩一个人,是扳不倒年羹尧的,那么就让墙倒众人推好了。
年羹尧的权势越大,就越容易被扳倒。
胤要做什么?这么做当然是为了扳倒年羹尧。这个时候他喊了这么一嗓子,大家不能不给面子,为什么?因为胤禩当时的身份是总理王大臣。
就算是雍正都要给胤禩几分面子,更何况是百官们?因此大家只好下跪。而雍正本人也很高兴啊,因为年羹尧是自己人,胤禩这么对待年羹尧,雍正认为胤禩这是向他服软了。
因此雍正非但没有阻止百官下跪,反而自己对年羹尧也充满了感激之情。他必须要感谢年羹尧,因为没有年羹尧,这西北的叛乱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有个头。
用雍正自己的话来说,年羹尧是雍正的恩人,也是大清朝的恩人。这是无形中再次捧杀了年羹尧。听了也只能在心里暗暗发笑。
胤禩的计划,当然是让雍正亲手除掉年羹尧。毕竟有年羹尧在,胤禩想要夺权,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年羹尧手里的二十万大军,绝不答应。
因此只有除掉了年羹尧,雍正才会失去左膀右臂。但是要除掉这个人,用强权是不可能的,除了雍正没有人的权力有年羹尧大。所以必须要智取。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让雍正自己对年羹尧下手了。这个时候被捧惯了的年羹尧,在雍正跟前也开始趾高气昂,逐渐没了君臣之间的分寸。
胤禩知道,年羹尧的死期已经不远了。只有给足了年羹尧面子,让他觉得整个大清国没有人比他更牛掰,那么距离他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年羹尧自己作死,雍正果然上了胤禩的当。
在胤禩和雍正的不断怂恿之下,年羹尧开始嚣张跋扈起来。首先保举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人去做官。这些人被安插在了朝中各个角落,因此形成了年羹尧的党羽集团。
此外但凡年羹尧看得顺眼的人,只要他一句话,这个人就能升官发财,这是雍正朝非常特别的现象,被大家称之为年选。
还有就是年羹尧的手下只听从年羹尧的命令,就连雍正下命令,他们也无动于衷。这就摆明了给雍正难堪。
至于年羹尧的私生活,那就更加混乱了。每顿饭都是超级铺张浪费,大把的军费进入了年羹尧自己的腰包,还娶了若干房太太。
这些事情满朝文武都看在眼里,雍正自然也看在眼里。雍正是越来越生气,胤禩知道,自己的计划快要实现了,因为雍正已经上钩了,年羹尧死期不远了。
真正导致年羹尧被杀的,还是孙嘉诚事件。当然了,这是雍正布下的一个局,他故意把耿直的孙嘉诚送到西北大营之中,就是为了让年羹尧杀掉孙嘉诚。
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公愤,大家才能一同弹劾年羹尧。这么一来年羹尧果然被岳钟琪所取代,兵权一夕之间就被夺走了,当然雍正已经谋划了很长时间。
此后年羹尧被一贬再贬,一直成为了一个守城门的小吏。雍正还假惺惺地舍不得杀年羹尧,最后在所有官员们的上书之下,雍正只好勉为其难地杀掉了年羹尧。
年羹尧一死,胤禩总算是松了口气。因为雍正失去了最重要的一个帮手,接下来对付雍正可就轻松多了。
胤禩的八王逼宫,其实就是在年羹尧被除掉以后进行的。
帮助雍正登基的,有至少三个人。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九门提督隆科多,还有一个是十三阿哥胤祥。
这三个人里,年羹尧已经被诛杀了,而隆科多此时总是被雍正臭骂,所以胤禩趁机已经把他给拉拢过来了。至于十三阿哥胤祥,已经是个病秧子,他认为不足以妨碍大局了。
因此八阿哥胤禩便借助整顿旗务的功夫,实行了八王逼宫的计划。八王逼宫的时候,四位关外的旗主王爷控制了丰台大营的兵马,隆科多控制了九门的兵马。
这么一来雍正可就变得孤立无援了,如果这个时候年羹尧还活着,手里还有20万大军,那么这帮人是不敢这么做的,毕竟他们加起来也才几万人而已。
可见胤禩早就把除掉年羹尧当成了自己事业上的一个关键点。结果我们也都知道,最不起眼的十三阿哥胤祥,拖着沉重的身体解决了这场危机。
总结:功高盖主后,不该继续执掌兵权。
所有武将都应该学习郭子仪,这哥们厉害,每次打完胜仗回来,先不是要功劳封赏,而是先把军权交还给皇帝。这么一来唐代宗可就乐开了花,从来不怀疑郭子仪的忠诚。
年羹尧就是犯了很多武将的错,立下大功以后,却依旧我行我素,执掌兵权,这样的人早晚是要被除掉的,只不过想除掉他的人不止一个罢了。
参考资料:《雍正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