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并没有固步自封,反而积极地融入到工业革命后的世界中去了。当日本人打败了清朝和俄国之后,清朝加剧了这种改革的步伐。但为何又说清朝是死于自己的改革呢?这中间和西方列强又有什么关系呢?
·清朝改革的6大特点
(1)清朝的改革是被倒逼的;
(2)清朝的改革是不彻底的;(3)清朝的改革力度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4)清朝的改革是从上之下的;
(5)清朝的改革令西方列强为之震撼;
(6)清朝最后反而被自己的改革所害;
·对比清朝和日本的改革
我们很多人只认为日本当年的改革是从上至下的,是在明治天皇的首推下强力进行的,却认为慈禧是改革的阻碍者。
但现实是,慈禧不但没有反对改革,还是清朝改革的最大推动者。
但作为帝制时代的封建统治者,在没有一个团体能有效地制衡慈禧的权力状态下,她个人的心志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改革的质量。
而此时的日本不仅仅实现了君主立宪,还有效地组建了政党。
萨摩藩和长州藩在帮助天皇推上权力之顶之后也成功将日本推向了权力制衡的新秩序,这才是有别于帝制最基础的东西。一个人的想法是很有限的,一群人的想法就能扩展很多。
如果清朝当年有君主立宪,内阁绝对不允许慈禧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去攻打西方大使馆并屠杀本国信徒这种愚蠢行为,慈禧也没有权力调走原本打算用来购买先进军舰的资金去为自己过“六十大寿”,这就是权力制衡的力量。
再对比一下日本的改革,从教育到司法,从基本架构到帝国制度几乎全部复制了英国的。
很多人说日本是因为小才可以这样做,清朝太大不合适这样做。说这话的人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自欺欺人的无耻之徒。
在明治维新之前的日本和我国的战国时代差不多,政权是分散的。
如果仅仅因大小关系的话,清朝可以采用邦联制或联邦制。再对比一下同一语言和民族下的东德和西德,这和大小有关系吗?
·2000年来最为彻底的一次内部改革
在洋务运动起始,清朝购买了一大批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武器和工业设备,并为后来的民国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清朝的军事实力能达到全球前十,工业设备更是亚洲之最。看看清朝的兵工厂和造船局,再对比一下同时期日本的工业设施,简直就是鲨鱼对泥鳅。
但在技术革新飞快的时代,再好的设备如果没能及时升级也会变成一堆废铁。
无论是清朝自己人还是西方列强都不敢相信小小的日本能打败庞然大物的清朝,这在很多人眼里就不是一个等量级的选手。
当年李鸿章率领着北洋舰队出访日本时简直就是对日本赤裸裸的军事威慑,也真的让日本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但到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战舰已经超越了清朝的战舰,日本的棉纺工业也已经走向了世界。
当日本人团结一致地革新技术时,清朝的各大势力之间却在拼命地你争我夺。
如果仅仅用成败论英雄来否定清朝的改革力度和决心的话,这显然是很幼稚的。在东乡平八郎打败俄国之后,让急需摆脱困境的清朝精英们看到了巨大的希望。
既然曾经同文同种的日本人都可以通过政治改革成功,那么清朝为什么就不可以呢?
在1904年,清朝仅拥有新式学堂4000所(9.2万名学生),到了1909年就增长到了52000所(150万名学生)。
为了彻底摆脱传统教育和官僚体制的约束,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并在激进派的推动下全面向西方学习。
废除科举受到了中下层读书人的强烈反对,但真正的精英家庭早就在此之前让子女或出国或进入教士学校接受了最新的西式教育,这就是层次不同造成的思维不同。
当整个世界都在前进时,如果清朝还选择复古,那么最后死的只能是清朝。另外,在财政那么吃紧的状况下,清朝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去欧洲各国和日本学习。
这些帝国年轻的精英里有军事、政治、经济、工业等各方面的人才,也是民国之后的栋梁之才。
为了改革,清朝从学习世界列强开始转向重点学习日本,并在国际上贷款进行改革。
·为何说清朝改革很成功也很失败
如果将后期清朝的陆军装备聚集在一起的话那将是一个可怕的力量,别说日本,就是英法联手也未必就是清朝的对手。
奈何清朝后期的新军已经落入了各大“军阀”手中,他们已经不受清朝控制了。而工业方面,清朝已经有了自行制造军舰的能力,更不要说当时重量级的大炮了。
清朝武装好的2000新军顶得上2万传统军队,而袁世凯手里的新军力量在世界上也是屈指可数的。
但在国与国之间,除了军事之外,意识形态和政治较量也很重要,清朝就吃亏在后面一项上。
清朝往日本派遣了上万名留学生,但这些留学生最后却成了反清的主力,这才是清朝改革中最失败的地方。
日本的改革已经让西方多了一个竞争对手,如果任由庞大的清朝这样继续改革下去,那么整个亚洲都可能被喜欢扩张的清朝所吞并。
为了在根本上阻止清朝成功,将清朝变成一个军阀混战的乱世是最符合西方利益的。
为此,西方人在清朝办了很多报纸。这些报纸打着及时报告新闻的幌子,拼命鼓吹种族言论和清政府的无能。
加上日本的学者也极力向清朝的留学生灌输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激进的爱国情怀,这就让清朝的年轻人产生了一种强烈的疑问,这一切都因为是满族统治所造成的。想彻底振兴中华,就必须要先驱除鞑虏。
而像康有为、谭嗣同、秋瑾等人都属于浪漫主义情怀下的极端改革派,虽然他们最终失败了,但他们对后来的革命党影响巨大。
虽然清朝已经办了报纸、邮局、新式学堂、内阁和司法部,并把君主立宪的日程发放到了每一个县,但心急的年轻人等不及了,别有用心的西方列强更不允许体积庞大的清朝能改革成功。
加上清朝后期错综复杂的政治派系和其背后不同的西方金主,瓦解清朝比让清朝继续改革下去更有利于西方在亚洲的统治。
当我们用一种过来人的眼光去审视清朝的改革史时,你会为清朝所惋惜。
有人说清朝亡了好,不然我们还在留辫子。呵呵,日本可是万世一系的帝国,日本人的发型和生活习惯还是明治维新之前的样子吗?当然,英国、法国、德国,有几个国家在保持以前的礼仪和发型呢?只能说,那种推理很幼稚,末代皇帝溥仪自己的辫子谁剪的?
但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学习清朝的改革史是为了从中学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去谩骂或愤恨,否则,和三岁孩子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