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活在古代底层的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无尽的劳役、兵匪、洪涝和天灾人祸,根本就没有盛世。
在5000年的历史上,雍正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帝制时代以一己之力塑造“国家路线”的君王。
在唐宋元明清各朝的200多位皇帝中,唯有雍正一人是以现代国家的管理模式来整合帝国的人。如果乾隆登基后不全面否定老爹的政策,清朝估计还能再活500年。
·什么叫“现代国家的管理模式”
在民族国家这个概念没有形成之前,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所有的帝国几乎都是“家天下”,或“分封制”的贵族社会。
雍正,作为历史上最勤勉、最智慧、最务实、也最为底层着想的一位皇帝,绝对堪称我国历史上真正的千古一帝。
如果带着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去读历史,那还不如去看小说更过瘾。
我们读历史的目的是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不是为了在论坛里拿着自己的父母来彼此谩骂。
有人说,如果清朝不亡,我们现在还留着辫子呢,这可能吗?看看日本的“万世一系”,日本的发型和社会变化了多少?
再看看中国的最近这100年的历史,从服装、发型、生活方式、国家制度、行政管理等方面改变了多少?。任何时候,历史是会随着时代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内心世界十分渺小的人才会认为历史是永恒不变的。
雍正,这个每天工作18个小时,一年之中几乎将所有知县都接见一遍的皇帝到底做了什么?
一、打破2000年封建帝制时代的普遍规律
无论是唐宋元明清,他们最后灭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都是土地兼并。
什么是土地兼并?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土地被有钱或有权人不断地吞吃,逼得这些失去土地的农民变成了佃户或流民,最后失去了生产资料的穷苦百姓揭竿而起,王朝覆灭。
很多人无法理解,土地集中在更少的人手里,这不是更好吗?既能综合化治理,又有利于机械化操作,还节约了资源?但问题是,掌握土地的这些人并不能给帝国创造财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在古代,有个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士绅和贵族虽然拥有着全国最好、最多、最优质的资源,但他们却可以不交税或少交税,将这些本该由他们来承担的税赋转嫁到本就贫苦的贫民头上。
在帝制时代,随便一个小小的县令所拥有的家产都可以顶得上成百上千个家族加起来所拥有的财富。
在古代什么叫“寒门子弟”?可不是穷人,是尽管家里有几千万现金,但没有一个人是当官的,这就是寒门子弟。寒门弟子(中小地主阶级)是没资格当官的,而贫民能读得起书吗?
当有钱、有权的人通过自己的财富积累进一步吞吃和奴役底层时,就造成了矛盾的不断激化,这种矛盾积累短则100年,长则200年,帝国最终就这样在矛盾中灭亡了。雍正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将所有人都按规定交税,这就是传说中的“摊丁入亩”。
为什么雍正死后的名声那么臭?就是因为雍正得罪了所有官僚和地主阶级,用皇权手段强制性地打破了千年恶俗,开创了“以财产,而不是以人头为标准的收税模式”。
很多阴谋家根据雍正的突然离世,以及乾隆上台后又推翻了这一利国利民的好政策来推断,雍正的死很可能是乾隆联合了大贵族、大地主阶层共同弑父的结果。
乾隆登基之后,享受着老爹留个他的财富和稳定,从“曾静案”开始入手,将雍正的所有政策全部推翻,并厚颜无耻地过起了骄傲自大的奢侈生活。
二、消除“种姓制度”
很多嘲笑印度的“种姓制度”,却不知道在我国古代,这一模式一直都存在,这就是儒家眼里的“三教九流”。
搞科技的、钻研工艺的、捕鱼的、算命的、唱戏的,甚至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都被称为“下九流”,他们和奴隶一样,不但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连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换句话说,在古代,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他的一生,想搞阶级跨越,即便你再努力,你的出身就把你一棍给打死了。同样是人,在儒家眼里,女人和贱民都没有资格成为“上等人”的,这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有什么区别吗?
当雍正看到了这一危害了古代千年的文化歧视之后,雍正做了一个大胆的改革,那就是废除贱民制度,将所有人整合为一个民族。
雍正在“曾静案”后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做《大义迷觉录》的书,里面否定了满人和满洲的存在,雍正认为,只要是大清的子民,无论他是苗、藏、回、满、蒙,他们都是一样的,不存在物理上的差异,帝国应该一视同仁。
为了消除种族歧视和种群隔离所带来的困扰,雍正专门针对云南、贵族、湖南等地制定了针对苗人优惠政策的科举考试。
为了达到民族的整合,雍正还大力推行“普通话”、“改土归流”,并准备推行全民教育,将不懂汉文化的西南土司一律撤换掉。
为了将宋明以来和帝国一直为敌的西南各部完全纳入帝国的版本,雍正用铁血手段让鄂尔泰在西南用兵,用几乎以灭绝种族和强制移民的方式强制推行了汉化改革。
在雍正一系列的汉化改革和民族整合下,终于将我国多山多民族的西南数省归入了华夏的怀抱之内。
虽然这一努力当时是血腥的,但长期来看,这和西北和海岛地区的汉化改革一样,都是有利于千秋后世的。
再好的政策,如果没人用,那就是一堆狗屎,用这话来形容乾隆是再合适不过了。
雍正努力将清朝版图内的所有民族都整合在一起,并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官话”和全民教育,将所有人都变成一个整体。但自乾隆上台之后,狂妄地认为其父亲的改革是愚蠢而又忘本的,是如同北魏孝文帝一样的自取灭亡汉化行为。
在乾隆的眼里,贱民永远都是贱民,贵族永远都应该是贵族,用帝国内有限的资源去推进民族整合,这不仅会让“满清贵族”失去优势,还是在浪费资源。
如果乾隆能看到100年后日本的全民教育改革,再看看当初他一反老爹13年的辛苦努力,大搞民族孤立政策,不知道这位“十全老人”会有何感想?
雍正是一位实干家,也是一位对治国要求很严的帝王。雍正的手下多数都是出身底层的实干家,例如李卫、田文静等人。而乾隆,表面高雅,却总是华而不实,明明在缅甸打了败仗却也归入自己的十大武功,明明贪婪的要命,却非要自欺欺人地搞一个假禅位。
雍正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官绅一起纳粮一起当差”、“废除贱民”、“改土归流”、“官话改革”和“常平仓”等制度,都是功在当时,而又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这些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却因损害了大贵族、大地主阶层的利益,就被后世之人谩骂为“刻薄寡恩的篡位狗皇帝”。
如果雍正能再活50年,或乾隆在位的63年完全按着雍正的民族整合路线进行治国,那么清朝在1840年之后还会那么狼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