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奠定民国大师基础的是什么?是百家争鸣的思想。那个时候军阀混战,各地割据势力争霸一方,简直比春秋战国还乱。袁世凯临死给自己出一挽联,不知是真是假: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历史总有很多我们看不懂的东西,也不能看的太懂,难得糊涂啊。袁大头的死,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各地的小弟谁也不服谁,表面都是民国,背后各有各的打算。东北有土匪出身的张作霖把持,后来由民族英雄张学良接管。西北有二马、阎锡山。后面还有韩复榘、白崇禧等人,都是割据一方的豪强、军阀。正是因为这样,才使民国的读书人能随意发挥。从五四运动的一把火,就燃起了各种思想的角斗。他们无论在报纸上,还是学校内,辩论的是面红耳赤、相互抨击和点评,丝毫没有一团和气的样子,成何体统。甚至有些学生上课期间就直接和老师辩论起了学术问题,这种歪风邪气,在民国时比比皆是。
那个时候,无论是各地军阀,还是学校里面的文人教授,似乎都谁也不服谁。各有各的一套教学方式和理论思想,反正各地的行政也不统一,乱做了一团麻。仅仅一个林薇因周围,就聚集着几个“帮派”,这也形成了民国特有的“客厅文化”,类似于西方的文化沙龙。正是他们这样聚在一起,整天瞎搅合,才出现了一大批思想怪异的人。例如那个如今经常被人各种黑的鲁迅先生、还有那个享誉全国、铁骨铮铮的郭某某……即使在抗战时期的东南联大时期,那些教授们嘴也没有闲着。反正那些军阀也无暇顾及他们,谁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更加搞笑的是,民国时期那些名人除了被称为大师,还挺能捞钱。就拿鲁迅来说,一年的收入就在现在的北京三环内买一个四合院。当然鲁迅只是一个例子,还有齐白石、徐飞鸿……人只有吃饱了、喝足了,闲得无聊,又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才能胡思乱想。有人说,西方开始的那些哲学家,例如亚里士多德、歌德等人,都是一群衣食无忧的贵族,所以才想出一些后人看不懂得乱七八糟的东西。难怪哲学系的学生今天骂他们,就如同很多人问民国大师一样,他们能造出来飞机、大炮了吗?这样一听,似乎还真是那个理,所以后来这些大师活该倒霉,根本不值得同情,不是吗?
如果说民国的时局乱,那么民国大师们的思想更乱、派系更多,更喜欢胡扯八周。对于民国和民国大师的关系,我用一个“乱”字来解释,不知道读者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