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为何“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以下几点为你揭晓答案

为何“乞哀吕布无人救,骂贼张辽反得生”?以下几点为你揭晓答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晴天 访问量:959 更新时间:2024/2/6 5:01:19

求生的吕布为何死了种种迹象表明,当时如果不是刘备怂恿曹操杀死吕布,其实曹操大概率可能会把吕布收入麾下。毕竟吕布确实是一个猛将,虽然人品存在很大问题,但是一个人才,或许曹操有充分的自信能够驾驭吕布这匹野马。

而曹操素来喜爱人才,作为三国第一猛将的吕布如果能够收入自己的麾下,想必曹操是极为愿意的。以《三国志》为例,当时吕布被俘虏后向曹操求情,而且说的话也很有诱惑力,一下子就击中了曹操的软肋。

布请曰:“明公所患不过于布,今已服矣,天下不足忧。明公将步,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太祖有疑色——《三国志·吕布传》

当然了,吕布究竟有没有对曹操折服这个事情我们不知道,也没办法揣测,毕竟当年吕布还把董卓认作爸爸,最后还不是背叛了对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当时吕布抛出的橄榄枝确实非常诱人,你看他说:令布将骑,则天下不足定也。

意思就是你有了我,平定天下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虽然这有点夸大海口的意思,但是吕布确实是一员猛将,如果曹操能够把吕布收入麾下,确实对自己有很大的好处。所以这时候曹操动摇了,但是站在一旁的刘备急了,面对这么一号无情无义的家伙,怎么能够让他们继续活下去,而且还成为曹操的手下,这不是让自己难受吗?

于是他站出来说: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三国志》

这一下子让曹操醒悟过来,吕布固然是一头猛虎,但是不能为自己所用的话,将来恐怕还会误伤自己。因为对于领导者来说,属下无能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能够对自己忠心,不然你都不知道哪天他就会反咬你一口。

正因为鉴于这一顾虑,所以尽管吕布抛出了不错的条件,但是权衡之下,想到吕布这个人无情无义,固然是一头猛虎,但是野性太大,难以驯服,所以曹操最终还是选择把吕布杀了。其实换做是任何一人,可能都不敢把吕布收为自己人,毕竟风险确实大,万一哪天吕布像杀董卓一样把你咔擦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张辽求死为何却活了下来张辽这个人的形象还是非常正面的,他原本是大将军何进的手下,后来归属于董卓,后者被吕布所杀以后。张辽就以半独立的状态依附于吕布,什么叫半独立?简单来说颇有一点二郎神对玉皇大帝“听调不听宣”的意思。

张辽因为一时间找不到好的去处,所以只能依附在吕布的麾下,而且当时张辽的身份是北地太守,而吕布还是一个光杆司令,夺了刘备的徐州以后,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徐州牧的官职,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搞的吕布还得去向曹操讨封号。

张辽这个人还是比较有原则,当时吕布夺了刘备的徐州后,还派兵攻打刘备。当时张辽和关羽有一定的交情,但是张辽觉得各为其主,所以还是带兵去攻打关羽,不过张辽和关羽的交情确实是一个谜团,也不知道两人是怎么认识的。

虽然史书上说两人有一定的私人交情,但是并没有明说,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两个人都是老乡,都是山西人,但关羽是河东郡的人,而张辽是雁门郡的人,想来两人那时应该没有什么交往,可能听闻了对方的大名,再加上都是山西人,所以产生了一定的交情吧。

吕布被曹操击败以后,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张辽就投降了曹操。但在《三国演义》中由于非常喜欢设立人设,而张辽由于比较正面,不像吕布那样劣迹斑斑,所以罗贯中就设定了一个“张辽骂贼”的情节来凸显一下张辽的形象。

因为从后期张辽的表现来看,他确实对曹操非常忠心,所以求死的张辽最终却活了下来。其实从小说角度去评判的话,无非就是张辽比较正面,而且刘备和关羽都替他求情,曹操一看吕布杀了,陈宫也杀了,总得留两个人以示大度。

所以张辽就这么活下来了。

而在正史中,当时曹操对待张辽他们确实也非常礼貌,叫做以礼相待,所以最终收编了张辽他们。

操皆礼而用之。张辽将其众降,拜中郎将。臧霸自亡匿,操募索得之——《资治通鉴》

总得来说,做人还是要有一定的节操,不然再有能力恐怕也无人敢用。

亲,如果对这篇文章满意的话,点赞关注以便查阅资料所需喲~

更多文章

  • 韩信军事水平有多高?他留下一条寻常计谋,诸葛亮一辈子都没参透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韩信在历史上有多厉害,历史上的韩信真的暗度陈仓吗,韩信军事到底有多厉害

    首先我们从统兵上来看,我们知道在军队中,统兵的人数越多就越难管理,因为人不是机器,并非输入一个指令就能完美地执行了,人是有不同思想的,要完美地掌握他们,就要有一套完备的管理系统,这个管理系统运行得如何,就要看身处这个系统最高处之人的管理能力了。也就是说统帅的管理能力越强,所能领导的军队人数就越多。历

  • 关羽如果打赢襄樊之战,刘备能否统一天下?孙权:当我不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关羽襄樊作战为什么刘备不救,关羽攻襄樊孙权为何没有北上,关羽死后刘备打没打东吴

    其实这对刘备来说依然不容易,只能说形势对于刘备来说更加乐观,是利好消息。但是刘备依然还有一个困境就是旁边的孙权,我觉得孙权在三国真的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曹操和刘备都想拉拢他,他自己也是一个墙头草。一会儿和刘备结盟,一会儿又对曹操称臣,总之哪边对自己有利就靠向哪边。那么如果关羽拿下了襄樊,我估计孙权又要

  • 为何历代皇帝都穿黄龙袍,仅秦始皇穿黑龙袍?专家:想穿但不敢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我们知道,秦始皇的身份很特殊。他13岁时即位,先是平定了长信侯嫪毐的叛乱,有除掉了权臣吕不韦,开始亲政。将秦朝的国力发展强盛之后,用了9年的时间(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第一次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正因如此秦始皇才被后世学者称之为“千古一帝”,秦始皇自己也毫不谦虚,

  •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为何却不给他筷子,其中有什么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解密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完完整整地记载了这件事说: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汉景帝请周亚夫赴宴,为何却不给他筷子以羞辱他呢?这其中是有原因

  • 汉武帝费尽心思打下的河西走廊现在在哪儿?它们的名字怎么来的?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汉武帝为什么要打通河西,汉武帝年间谁参加了河西之战,汉武帝对河西走廊的政策

    一战河西,建立兰州自汉朝建立以来,在它的北方有一个强大的外敌,那就是匈奴,尤其是匈奴冒顿单于执政期间,凭借他出色的军事才能称霸草原,使得匈奴的实力达到顶峰。连刚刚建立的汉朝也只能向匈奴送美女送钱来换取边疆的安宁。到了汉武帝即位以后,国家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财力雄厚,汉武帝有了伐匈奴的资本。不久匈奴

  • 夷陵之战损失不过5万人,为何却说蜀国一蹶不振?原因你想不到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上真实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蜀国损失兵力,夷陵之战真正失败原因

    尤其是夷陵之战以后,蜀国的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所以有的同学就会疑惑,区区一场夷陵之战为何就说蜀国从此一蹶不振了呢?后来诸葛亮不是很快就恢复了元气,还有能力发动北伐吗?不要急,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其实蜀汉在夷陵之战后的一蹶不振,不单单是夷陵之战中损失的那五万兵马造成的。汉中之战后,刘备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根

  •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曹操为何不直接放火箭?专家:想放但是不敢放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借箭为什么曹操不放火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简单说一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简介

    诸葛亮无疑是三国军师中的代表,他久居卧龙岗,因才华横溢且一直避世不出,而被尊称为“卧龙”。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之下才请得诸葛亮下山。当时的刘备几无立足之地,还与势力最大的曹操公开为敌,很多人认为诸葛亮选刘备实在是不智之举。然而诸葛亮还未下山之前便已三分天下,并为刘备定下了“东联孙权,北拒曹操”

  • 陆逊和孙权发生了什么误会,导致自己忧郁而死?被人当枪使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解密

    权累遣中使责让逊,逊愤恚致卒,时年六十三,家无馀财——《三国志·陆逊传》那么为何精明的陆逊会被人当作枪来使呢?背景——二宫之争“二宫之争”是指发生在吴国内部的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为了争夺储君之位,进而搅起的一场政治地震。赤乌四年(241年),孙权的长子孙登病逝,太子的位置出现空缺,孙和与孙霸都想成为太

  • 三国力气最大的4个男人,关羽第四,吕布第三,此人第一无人不服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三国吕布关羽谁最厉害,正史上吕布和关羽谁强,历史上吕布和关羽谁最厉害

    关羽素有“武圣”之称的关羽,在大家的印象中堪称为吕布死后,三国的第一战力。《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亡命奔涿郡。”说关羽原本的河东解良人,后来因为犯了事亡命到了涿郡,之后便跟随了刘备征战一生。史料记载关羽身高九尺,在东汉时期,一尺大概相当于23厘米。换算过来关羽的身

  • 刘邦为了逃避项羽的追杀,狠心将儿女踹下车?刘邦:我也很无奈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刘邦项羽之间斗争,刘邦与项羽之间的约定,刘邦最后打败了项羽了吗

    一、彭城之战爆发的原因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偷袭楚军,项梁兵败身亡,随后秦将章邯率领大军攻打当时起义军中最大的一股势力赵王歇。赵王歇兵败逃往巨鹿,章邯乘胜追击将赵王包围。此时楚怀王派出两路军队,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领一支军队北上救赵,另外一支由刘邦率领西进灭秦,并立约“谁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