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设计之初为四旗,它们分别为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后随着人口增多、势力扩大,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旗、镶白旗、镶黄旗、镶蓝旗四旗。满洲八旗顺治帝前、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其余五旗为下五旗。皇太极死后多尔衮辅佐福临继位册被封为摄政王,随着多尔衮的势力逐渐扩大,做为正白旗主的多尔衮将原属于下五旗的正白旗升格为上五旗,所以顺治帝后上三旗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上三旗为皇帝直接领导。
努尔哈赤领导下的满洲八旗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一个只有几十万人的民族,竟然征服了人口将近一亿的汉族,汉蒙藏回疆广阔的领土都在满洲八旗的铁骑下颤抖。八旗制度的“兵民合一”思想是超前的,进入山海关之前满洲八旗是没有兵响的,皇太极说:我国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女真龙兴之地亲兵仅万余人,其余远近十余万户,散落在辽东各地,无事耕猎,有事征调,八旗制度很大程度维护了大清的统治。
大清统治全国以后,八旗制度严重制约了八旗兵的生计,康熙、雍正时期出现困境,乾隆时期引起了统治集团的重视,康熙、雍正时国家多次给八旗兵赏银赏粮,不久八旗兵就花没了,直至清末八旗生机问题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陷入了困境之地。八旗制度从从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覆灭存在200余年,它是清王朝重要的军事支柱,中国历史它起到过积极进步的作用,为国家多民族的统一起到了巩固和发展的作用,为保卫边疆防止外来侵略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满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八旗制度落后的一面日益突显,不但制约了满族人的发展,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小。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满洲八旗的出现?大明王朝虽然被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虽然吊死在了煤山上,当时大明藩王众多再加上吴三桂的二十万关宁铁骑,农民起义军失败是必然的。大明面对蒙古所求财物断然拒绝,“天子守国门”的大明面临入侵都是天子亲自在第一线守国门。大明无论面对再大的压力,既无屈膝投降也无割地赔款,即使明朝末年内忧外患兵临城下都坚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死”。崇祯皇帝殉国前留下绝命诗:“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相信这样一个王朝的存在,鸦片战争中国断不会败、甲午海战将是另一个局面、八国联军永远不会踏上中国的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