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李世民能够成就千古一帝,有两个关键因素,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李世民能够成就千古一帝,有两个关键因素,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534 更新时间:2024/1/20 11:13:12

李世民的这个皇位,得来的可谓是十分的艰难,也凶险无比。

由于太子是正宗,在和李建成的权力争斗中,被太子下过毒,造成吐血而命悬一线。

如果不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那么两天后的昆明湖给李元吉的壮行宴上,就将是李世民的最终归宿。

就在这危急关头,李世民天策府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廓,再加上他的舅哥长孙无忌,力促他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

就这样,李世民搏命一击,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唐高祖李渊被迫让出权力,不久李世民正式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

自古以来,世人们冒着被灭门的风险来抢夺这个皇位,目的无非是一个,就是要手握大权,就是要说了算。

但是掌权之后接下来再干什么?

一类人是要好好享受人生乐趣,把欠缺的损失都不回来,于是他们开始恣意妄为;另一类人则追求的是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建立一番青史留名的伟业。

李世民的目的是后者,所以当皇帝以后就开始建立自己的权力架构。

过去的天策府,他手下已经是人才济济,能够组成一个非常豪华的辅佐阵容了。

但是他觉得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天策府太小了,现在摆在自己面前的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在这么一个广阔的舞台上进行治国理政,原来的人马明显不够用,他要招兵买马,扩充自己的实力。

那么从哪里发现和寻找人才呢?在这一点上就能展现出李世民高瞻远瞩的政治眼光,和海纳百川的胸襟。

当时李渊虽然当了太上皇,退出权力中枢,但他是把朝中的原班人马一并移交给李世民的。

俗话说一朝君子一朝臣,那么李渊的这些旧人用不用?

用!

李世民只用一个字就做了回答。

就这样,过去的老臣裴寂、萧瑀等人就留在了朝中。

而对于敌对力量,太子李建成的那些旧部该如何处置呢?

接着重用!

就这样,谋士魏征、王珪、韦挺,猛将薛万彻等又开始为李世民效命了。

我们现在可以看看贞观年间李世民的班子成员了。

一、按他们的才能来划分:

文臣方面:

管理朝政,有“房谋杜断”的房玄龄、杜如晦,还有长孙无忌等人尽力操劳。

善于纳谏的魏征、王珪则做好自己的“纪检书记”一职,他们的职责就是随时挑皇帝的毛病,以弥补各种漏洞。其中魏征廷谏了200多次,在朝堂上直陈皇帝的过失,多次发生了使李世民尴尬、下不了台的状况,真是达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

武将方面:

谋将有李靖、李勣等人;骁将则有秦琼、尉迟敬德等人。

二、如果按他们的出身来划分

出身于豪门世族的,有长孙无忌、高士廉、杜如晦等人。

出身于寒门庶族的,有像房玄龄、张亮、侯君集等人。

而且还有破格在民间提拔的人才,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对马周的擢用了。

无论出身于豪门还是寒门,在使用上李世民对他们都一视同仁。

“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李世民让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于是就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去做,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

李世民则训导他,说:“用人跟用器物一样,每一种东西都要选用它的长处。古来能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帝王,难道是向别的朝代去借人才来用的吗?我们只是担心自己不能识人,怎么可以冤枉当今一世的人呢?

量才使用,这就是李世民当时的用人思想。

每一朝青史留名的帝王,无不以开疆拓土作为建功立业的标志,李世民也不例外。

贞观年间,是唐朝拓边最猛烈的时期,也是获胜最大的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依次取得了对东突厥、吐蕃、吐谷浑、高昌、焉耆、西突厥、薛延陀、高句丽、龟兹用兵的胜利。

用兵胜利后,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

贞观四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上曰:“我为大唐天子,又下行可汗事乎?”群臣及四夷皆称万岁。是后以玺书赐西北君长,皆称天可汗。(《资治通鉴》)

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

对于归顺的少数民族首领,李世民抱的什么想法呢?

他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

后来又进一步阐述此观点:自古都是以中原为贵,看低夷、狄等少数民族,我却是一视同仁,所以他们都把我当成了他们的父母一样尊敬。(“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

他不光是说说而已,实际上对少数民族的杰出人才,也是大胆使用,委以重任。

如以智勇闻名的阿史那社尔,率突厥部众内属后,被唐太宗封为左骁卫大将军(禁军的高级武官),这是多么大的信任!

后来阿史那社儿在平定高昌的战役中立功,李世民又赐予其宝刀和丝织品,封毕国公。

此外还有突厥族的颉利可汗,任右卫大将军;东突厥的阿史那思摩,因军功被赐于李姓,改称李思摩,被授职左卫大将军;铁勒部的契苾何力,任镇军大将军,因军功封凉国公……

据后来的史学家统计,在贞观朝,少数民族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占据了整个朝廷的五分之一!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时候李世民的用人观念,又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它突破了等级观念,突破了派别之争,突破了种族类别,突破了地域限制,总之,已经初步具备世界主义思想。

当然,李世民除了博大的用人心胸以外,还掌握了娴熟的用人技巧。

他把那些敢于提意见的大臣,比如魏征、王珪等,给他们安排在务虚的职位上。他们的工作就是负责发现皇帝和朝廷的决策失误,这样就能人尽其才。

像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这样绝对忠诚,又听话的官员,让他们去处理具体事务,这样的人,必须要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

大家不妨想想,要是李世民的务实官也像魏征一样,整天想着挑皇上的毛病,挑出毛病就拒不执行,贞观朝廷还能正常运转吗?

所以李世民让务虚派大臣和务实派大臣各司其职,终于成就了贞观之治的伟业。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对普通家庭来说是这样,一个人要想有一番作为和成就,家庭的和睦非常重要。

还有一说,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也是说明有个贤妻对事业的重要性。

作为帝王来说,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古往今来的那么多皇帝,在后宫崴脚的比比皆是。

但是李世民运气好,他摊上一个好皇后。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她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的美誉。

古人经常用“母仪天下”来形容皇后,意思是作为一个皇后,其修养、德行、智慧、才情、气度、仪容,都应该成为普天之下所有女性的典范和表率。

在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皇后中,长孙氏绝对是其中非常出众的一位,也绝对称得上是一个母仪天下的女人。

在她身上最值得后人称道的第一个优点就是——尽力辅佐,但绝不干政。

长孙氏能够与李世民一起沐风栉雨、同生死共进退,所以李世民登基之后对长孙氏更为倚重,时常想和她讨论朝政,可长孙氏却说:“‘牝鸡之晨,唯家之索。’妾妇人,安敢豫闻政事!”(《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李世民坚持要和她讨论,可长孙氏却始终保持沉默。

除了自己做到不干政,还劝不要给兄长长孙无忌太高的官职。但她怎么劝说,长孙无忌还是得到重用,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右仆射。

一看丈夫不听劝,她又转而劝说自己的哥哥辞掉掌握实权的高位,长孙无忌终于听从了妹妹的意见,任了个“开府仪同三司”的闲职;后来,又力劝舅舅高士廉也辞去实职高官。

李世民的性情与皇后截然不同,年轻时他酷爱冒险,在战事中一向身先士卒;铁血中滚出来的人,性格难免暴躁,就是当了皇帝后,有时候也收不住性子。

谏臣魏征是个不会看领导脸色的部下,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当面让李世民下不来台,以至于有一次李世民被他顶撞得气愤不过,退朝之后恨恨地对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谁是这个乡巴佬啊?李世民咬牙切齿地道:“魏征这个家伙,总是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辱我!”

长孙皇后听后,返回自己的宫中更换朝服,然后肃立于庭中向李世民行礼,李世民惊讶的问她原故,皇后答道:“妾闻主明臣直。如今魏征如此耿直,自然是因为陛下你已为明君。我怎能不向陛下道贺。”

长孙以她的睿智和对丈夫的了解,轻轻的化解了他的怒气,既救了魏征,又让皇帝明白直谏之臣的可贵,也加深了夫妻间的感情。

同样受惠于长孙皇后的还有房玄龄,当时房玄龄因过错被遣回家,长孙皇后便对李世民说:“玄龄侍奉陛下时间最久,为人小心谨慎,颇有奇谋秘计,他知道的事情从无泄露,如果不是有大的过错,希望陛下不要放弃这么一位大臣”。

李世民听了妻子的意见,觉得有理,之后便再次重用了他。

有一年,正当盛年的李世民忽然身患重病,累年不愈,几度危殆。长孙氏虽贵为皇后,仍然昼夜不离地侍奉着自己的丈夫。

在细致入微地照顾丈夫的同时,她飘飘的衣带上时刻都系着毒药,当毒药被丈夫发现之后,她平静地解释:“若有不讳,义不独生。”

长孙皇后不光是身体力行,还善于总结经验,从历史中找差距。这集中体现在她编写的《女则》一书中。

此书采集了古代妇女,主要是历代后妃的事迹,并加上自己的评注,用于时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后的一部评论集。

但是很可惜,此书从宋以后就失传了。

贞观十年,长孙氏病逝,李世民再也没有册立新皇后,韦珪以贵妃的身份代行皇后职权,成为贞观后期的后宫统领。

由此可见,长孙皇后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

结语:

总之,李世民当政时期,依靠这内外两套班子的全力配合,不光在文治武功方面取得伟大的成就,也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太宗在粉碎了东突厥之后,以这些人为辅助军,在以后的20年中,使突厥斯坦的突厥人和戈壁上印欧种人的绿洲都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唐朝被中国和西方许多历史学家称为最辉煌的朝代。”(《全球通史》【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李世民是整个大唐最杰出的君王,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辉耀眼的超一流皇帝,我们把他称之为“千古一帝”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这些外国学者对李世民和他的大唐的评价,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参考资料:

《旧唐书》后晋·刘昫

《新唐书》宋·欧阳修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更多文章

  • 安史之乱不可避免:唐玄宗放弃初衷沉迷酒色,佞臣弄权使尽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史之乱唐玄宗复位,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的结果,安史之乱唐玄宗何时返回长安

    安史之乱,叛军的进军路线玄宗“从此不早朝”我们都知道骄兵必败,骄傲使人落后。唐玄宗这样一代帝王却没能逃过骄傲情绪的腐蚀。他在开元前期尚勤于政事,当看到国家繁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景象时,伴随而来的是独特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于是,在开元中后期,唐玄宗开始安于现状,开始贪图享乐,享受着万人敬仰,左右奉承

  • 武则天自创18个汉字,却只有1个字传承至今,只因它有特殊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武则天独创的字,武则天发明了18个什么汉字,武则天发明了几个汉字

    原来在当时,虽然唐朝的局势十分平稳,但是武则天却想要打破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因此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打破祖宗成法,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法依据。于是,武则天使用大禹所留下的“河图洛书”作为依据,大张旗鼓的开始更改唐朝的许多名词,比如说当时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被武则天称为“神都”,而负责治理朝政的中

  • 刘裕称帝后,是如何对待司马家族?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家族刘裕,司马家族和刘裕是什么关系,刘裕为何立司马德宗为帝

    辛弃疾所说的“寄奴”便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刘裕素有“南朝第一帝”的美誉,史学家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他称帝之后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废除苛法,关心民间疾苦,为了消除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还多次率军北伐,“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可以说刘裕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然而千百年

  • 李世民为何要将自己妙龄女儿,嫁给近60岁的尉迟敬德?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评价尉迟恭,真实的历史尉迟敬德三次救李世民,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评价

    历史上,君主与臣子之间总是会有奇妙的关系。在征战之时,君主与臣子之间一般都是一心同体,一致对外,而一旦征战结束,主子成为了帝王之后,却会相互的猜忌,臣子可能会想要得到更好的地位,甚至是皇位。然而君主也可能会怀疑臣子,即便是当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这样的君主就如同李世民。毫无疑问,李世民是一个善于治

  • 大唐统一天下关键之战,李世民差点被射成刺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统一天下的四场战役,李世民是通过战争夺取天下吗,李世民统一大唐多少年

    爆发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虎牢关之战”,被称为唐朝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战。01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虽然建立了唐朝,但依然是群雄争霸的局面,天下远不是他一个人的天下。当时,李渊的强劲对手,至少还有两大割据势力,一是建立了夏国、称雄河北的窦建德,一是占据河南、以洛阳为都城建立了郑国的王世充。李渊若想

  • 为什么清朝,还没有唐朝鼎盛时期的领土大,你听谁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和清朝哪个更强大,清朝与唐朝的变化,唐朝与清朝中间隔了多少年

    根据历史记载,唐朝的疆域在四个方向上是前所未有的:从东方的日本海、到西方的咸海、,再到最高峰时的北方贝加尔湖。也就是说,西方到达了阿富汗、咸海。突厥被摧毁后,北方已经到达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北部地区。在南部,脚趾被纳入领土。东方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清朝的疆域更加具体,在乾隆完全平定西北后达到顶峰:

  • 杨玉环死后,唐朝最伤心的人是谁?不是唐玄宗而是此人,伤心到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活了多久,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结局,历史上的杨玉环有没有死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美人,可是这四大美人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很好,这其中要说最悲惨,最冤屈的当属杨贵妃,可以说她是含冤而死的,因为她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的过错,只不过是和唐明皇有着真挚的爱恋。只可惜这样的爱情不被世人所容忍和认可,最后的杨玉环的结局竟是被逼着自缢而亡,在杨玉环去世后,唐玄宗悲痛不已,每每到深夜

  • 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诗人李贺的最经典诗句,唐朝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全诗,鬼才李贺的爱情诗

    说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是否会顺口的接下“人间正道是沧桑”呢?那你又是否知道,这两句并非为一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半句诗,可是被认为是“奇绝无对”的,从唐朝便出现上半句,却等到宋朝才有人能够对出合适的下半句。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再详细讲讲。话说,大唐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不仅政

  •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是如何做好社会治安管理的?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唐朝长安治安怎么样,唐朝的治安理念

    如今,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即将要迎来大结局。而这部电视剧其原著就叫做《长安十二时辰》,是由一名知名作家,马伯庸先生所写的一本探案小说。这一部改编自小说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更是获得了原著作者马伯庸的肯定。然而,在观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却又让人想起了一个问题,在古

  • 武则天一共造了18个字,17个已被废除,剩下的1个字却无人敢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创造了哪些字,武则天一生创造了几个字,武则天造了18个字是哪18个

    要说我们在日常交流最离不开工具就是汉字了,正是因为有了汉字,我们与人的交流才会更加的明白晓畅。纵观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进程,不难发现汉字也在增增减减,有着自己的演化进程。一些有识之士就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多的汉字以供人们使用,并且推进汉字的演化。武则天就曾经创造过18个字,都有哪些呢?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