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被人当面状告谋反,房玄龄将告状人急送到太宗面前,太宗:砍头

被人当面状告谋反,房玄龄将告状人急送到太宗面前,太宗:砍头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2012 更新时间:2023/12/9 18:40:06

一、洞悉天下形势,选对明主的长远智慧

笔者认为古代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在分析天下形势时不仅能准确无误的分析出当下的形势,还能洞若观火的分析出未来的形势。房玄龄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房玄龄出身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宦世家,曾祖房翼官居北魏镇远将军、郡守等朝廷重职。祖父房熊官居北魏掌管文书主簿之职。父亲房彦谦博学多才,在隋朝担任监察御史、司隶刺史等朝廷重职。基于这样优良的基因和家风传承,长大后的房玄龄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通晓经史,善书法,足智多谋,18岁就被推举为进士。

隋文帝开皇年间,世人都沉浸在终于能过太平安乐日子的喜悦之中,年轻的房玄龄却这样和父亲房彦谦说道:

“隋帝本无功德,但诳惑黔黎,不为后嗣长计,混诸嫡庶,使相倾夺,诸后藩枝,竞崇淫侈,终当内相诛夷,不足保全家国。今虽清平,其亡可翘足而待。”—《旧唐书房玄龄传》

这句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当今皇帝并没有什么治世功德,只知道诳惑百姓,不为国家百年长久考虑。同时还放纵诸皇子不顾嫡庶长幼之别,互相倾轧争夺权力,淫侈生活。这样下去,虽然现今看似天下太平安乐,但实则却离国家灭亡之日不远了。”后来果不出房玄龄所料,看似国力雄厚的隋朝也如秦朝一样在历史王朝的长河中昙花一现,二世而亡。也正因为早已看透了隋朝的早亡,在隋末大乱前房玄龄一直蛰伏自己,同时也出任县尉等小官历练自己。

在隋末大乱后,天才各路群雄并起,房玄龄并没有闻风而动,只是冷静观望寻找着自己心中想辅佐的那个治世明主。由此我们可知,什么才是具有长远大智慧的人,作个比喻就是在世人都在夸赞湖面平静如镜的美丽时,他却能看到那平静下面的暗流涌动波涛汹涌。明朝大才子冯梦龙先生将这种长远智慧总结为是“洞见常人所不能见,察知常人所不能知”的上上智慧。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九月即公元617年,唐高祖李渊率领起义大军挺进陕西关中,其二子秦王李世民也跟随奉命屯兵于渭北。

当时36岁的房玄龄闻讯后,毛遂自荐于军营门前。洞若观火的足智多谋与一统天下的雄才伟略碰撞出相见恨晚的美妙火花,碰撞出流芳百世的贤臣明君之佳话。在一番促膝长谈之后,房玄龄被年仅19岁英姿勃发的李世民收为帐下亲信谋士,职务是渭北行道记室参军。平时除了出谋划策外,还负责起草掌管军中机要文书。能很通透长远的看到隋朝太平表明背后的灭亡危机,自然也就能看透谁才是值得自己付出所有的贤君明主。

秦王李世民的能征善战,雄才伟略,礼贤下士正是房玄龄心中想全力辅佐的明主。“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笔者认为只有具备话中“选择”二字背后的长远高明智慧,才能达到这句话的整体效果。

二、打江山定社稷的无双智慧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毛遂自荐的房玄龄如同慧眼识才的萧何一样,长达三十四年一直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得力的后勤保障和左膀右臂。打江山时,秦王李世民奉父命作战频繁,军中机要文书紧急繁杂,房玄龄都能有条不紊的处理完毕。起草上呈给高祖李渊的作战奏章,用词精准简约,一看就知军务关键所在。有时这样的奏章,在行军途中倚马提笔片刻写就,无一丝错误。对此高祖李渊称赞房玄龄道:

“此人深识机宜,足堪重任。每为吾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旧唐书房玄龄传》

除了有条不紊的起草处理军中机要文书外,作为亲信谋臣的房玄龄还尽力为主上李世民寻找笼络人才。当时,每攻占一地,士兵同僚们都争相去寻找珠宝玉器等战利品。唯有房玄龄尽心寻访结交当地贤才良将,笼络他们为主上李世民所用。随军征战的十多年中,房玄龄为主上李世民笼络建立了强大的文臣武将人才库。其中著名的有:虞世南、许敬宗、杜如晦、程咬金、秦叔宝等人。人才即是生产力,这些人才的存在成为秦王李世民登基为君和缔造贞观盛世的强大助力。而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高祖李渊起兵后,李世民所立的战功多一分,哥哥李建成对他的忌惮就多一分。

到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这份忌惮达到了顶峰,太子李建成设宴毒害了弟弟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坚持回到府中,毒性发作一连吐血数升。走到这步,兄弟俩只能是你死我活了。当时,被太子李建成设计贬斥出秦王府的房玄龄在接到李世民的密令后,化妆成道士回到秦王府中。献计秦王李世民以效仿昔日“周公姬旦平管蔡之乱定周王室”为名,策划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因此,贞观元年,唐太宗李世民在论功行赏时当众称赞房玄龄道:“玄龄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当功居第一。”

三、重视人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和善于运用人才的大度智慧

“房谋杜断”这个成语想必大家也都该听说过,平时人们在夸赞一种良好契合的合作关系时会用到它。其中的“房谋”指的是善于谋略的房玄龄,“杜断”指的是善于决策的杜如晦。杜如晦之所以能够得到太宗李世民重用,主要归功于房玄龄的识才举荐。在太宗李世民还是秦王时,太子李建成因忌惮其手下人才众多,就设计将其府中一批官员都调出另用,其中就包括杜如晦。当时李世民还不知道杜如晦的才华,就批准了。房玄龄得知后,立刻进言道:

“去者虽多,不足吝,如晦,王佐才也。大王若终守藩,无所事。必欲经营四方,舍如晦无共功者。”—《新唐书杜如晦传》

这句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被调出去的人虽然多,但并不可惜。可唯独杜如晦这个人,是个难得的辅佐人才。大王如果日后只想当个藩王,可以不用他。若要争夺天下,则必须用他。太宗李世民听完房玄龄的举荐后,留下了杜如晦,并开始重用他。房玄龄和杜如晦也相辅相成的尽心辅佐他们共同的明主李世民。贞观四年,房玄龄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兼吏部尚书。当时同时兼任两职的杜如晦手中官权大过了房玄龄。

但房玄龄并未因此产生忌妒之心,而是你商我量的与杜如晦共同掌管尚书省,整顿国家吏治,造福天下百姓。《资治通鉴》对此记载道,太宗李世民每次和房玄龄议事时,房玄龄都会说:“此事非杜如晦不能决。”由此,便传出了“房谋杜断”的这样一段合作佳话。

隋朝时期虽然已经创立了科举制,但到隋末唐初士族门阀体系还很牢固,人才选拔也多优先于贵族子弟。且也注重于儒学门派,毕竟儒学是官学。但重视人才的房玄龄,一直都如同三国枭雄曹操那样不拘一格举荐重用人才。例如:早在秦王府中担任士曹参军的戴胄重法轻儒。房玄龄虽然崇尚儒学,但他却抛开个人喜恶,门派之别,向太宗李世民举荐了戴胄。戴胄因此很快凭其才华当上了户部尚书。戴胄不仅才干,为人还忠正诚实。因此死后得到了“忠”的美谥。

平民张亮虽出身贫寒,以务农为生。但其为人豁达有谋略,房玄龄向太宗举荐后,张亮凭其才官至刑部尚书。房玄龄也深知他无为将之胆,所以只用其长处,避其短处。从古至今,人在自己擅长的位置上,只要肯下功就可以做的游刃有余。由此,我们可知房玄龄重用人才,不拘一格举荐人才和善于运用人才的大度智慧。房玄龄身在官场,能够从大局出发为国举荐人才,成就人才,这样的大度智慧是十分难得的。而且经他举荐的人才不仅具有才干,还德才兼备。

国家官员都是德才兼备之人,何愁不日日欣欣向荣呢?唐太宗李世民也正是因为有如房玄龄这样的大度干将,才开创了万国来朝的贞观盛景。

四、不计得失,能上能下的治国安邦实干智慧

常言道:实干兴邦。从毛遂自荐后的渭北行道记室参军到为相二十年,房玄龄一直埋头发挥着兢兢业业,事无巨细的实干精神。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上能整顿吏治管理百官,下能亲力亲为国中小事。贞观年间,整个中央领导班子只有640人。上行下效,如此精简的中央行政机构如果不是百官之首房玄龄的带头高效实干,又怎会铸就贞观盛世。大事做得好,小事也认真做好。在尚书省下辖的度支司主管官员出现职位空缺后,房玄龄以宰相之尊兼领度支郎中一职,亲自管理大唐财政预算收支。

要知道这项工作当时熟读圣贤书的士人都是看不起的。都怕旁人笑话不愿意做这份工作。太宗李世民怕他太过分心,耽误了大事,还因此批评他道:“阅牒讼日数百,事无巨细,皆亲力亲为。”一路身居高位能上容易,能下难。正是由于房玄龄不计得失,能上能下的实干精神,才和太宗李世民珠联璧合铸就了贞观盛世。

五、恭敬礼让包容,不忘初心的保身智慧

大家也都应该知道封建社会中,但凡家境殷实的平民男子都是三妻四妾,更别说朝中大官一国宰相了。可房玄龄就是其中的例外,他非常害怕自己的发妻卢氏,绝对不敢纳妾。因此还闹出了现今依旧流行的“吃醋”梗。而除了怕老婆,房玄龄还怕皇帝,怕同僚。在家是老婆的出气筒,在外是皇帝同僚的出气筒。《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记载,房玄龄每次被太宗李世民责备后,就惶恐不已“累日朝堂请罪”。同僚攻击他时,他也一笑而过,毫不记仇。

整个贞观年间,名将尉迟敬德攻击过他,重臣萧瑀曾攻击过他,但他都不记仇,一心忙着处理政事,缔造盛世。正所谓是窥一斑而见全豹,有一次房玄龄因公务劳累生了重病,同僚们都去看望他。可户部郎中裴玄却有落井下石之意的调侃道:宰相若生了小病去探望有好处,若救不活了就没什么用了。隔墙有耳,这句话随之被好事者传到了房玄龄的耳朵里。房玄龄在病榻上见到前来探望的裴玄后,笑着说:裴郎中都来看我了,看来我不会死了。

房玄龄因重臣萧瑀太过倚重品德不端的同僚封伦,向太宗李世民弹劾他,萧瑀因此怀恨在心。后来多次向太宗李世民弹劾房玄龄,说他勾结朋党,甚至诬告他有谋反之心。在古代“谋反”罪名可是会诛九族的。但即便这样,房玄龄并没有怀恨在心,之后还向太宗李世民举荐萧瑀的侄子萧钧当了中书舍人(平时负责起草皇帝诏令,也属朝廷重职)。

《隋唐嘉话》记载:公元644年冬天,太宗李世民带着众多朝臣和太子李治起驾离开长安御驾亲征高句丽。离开时,太宗李世民将都城长安和国中大事都托付给宰相房玄龄全权管理。为了让房玄龄在遇到危急事件不难以抉择,太宗李世民在离开长安时还特意叮嘱他说:我走后,京中和国中任何大事都不用请示我,爱卿可直接处理。太宗李世民离开长安后,宰相房玄龄就成为了整座长安城的最高负责人。

有一天,房玄龄正伏案认真处理公务,下属突然禀报:外面有人来告状,所告罪名是掉脑袋的谋反大罪。房玄龄听后立即将那人叫进来开堂审理。谁知一询问,告状人竟然说:是要告他本人谋反。堂下的告状人竟然要状告自己谋反,房玄龄听后立即命下属将那名告状人,用专车护送到当时在洛阳御驾亲征的太宗李世民面前。太宗李世民得知告状人是要告房玄龄谋反时,立刻命令身旁侍卫将告状人砍头。过了几天,太宗李世民为此提笔给独守长安的房玄龄写了一封批评信,信中责备他怎么连这样的小事都不能自己裁决。

由上文我们可知房玄龄恭敬礼让包容,不忘初心的保身智慧。恭敬礼让包容形成了和谐良好的君臣关系。有道是:和为贵。无论是小家还是国家,人和才能不断兴旺发达。作为臣子时刻牢记为臣本分,对君主时刻恭敬有礼,即便再身居高位功劳再大,也不会产生君臣嫌隙,伸手不打笑脸人嘛!而和皇帝不产生嫌隙,自然也就不会有贬官和杀身之祸了。对朝中同僚礼让包容,不计前仇,以德报怨。这样做不仅能保持朝堂和谐稳定,还能以德服人,化干戈为玉帛,不再招致同僚谗言诋毁。无人谗言诋毁,也同样就不会有贬官和杀身之祸了。

而常言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有人状告自己谋反时,房玄龄之所以敢派人立即将状告者送到太宗李世民面前,就是因为他一直不忘初心,兢兢业业的以侍奉明君为己任,以国家社稷安定为己任,以黎民苍生幸福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着。这样的智慧,即便有人当着太宗李世民的面状告他谋反,太宗李世民不仅不信,反而更加信任他了。我们就不说其它,仅仅这一条智慧就足够让房玄龄换得生荣死哀了,其他的智慧则相辅相成锦上添花。

六、生荣死哀

公元648年,房玄龄操劳成疾,重病去世,享年71岁。太宗李世民悲痛之余,下令辍朝三日,追封太尉称号,评谥为文昭公,赐陪葬昭陵。在房玄龄弥留之际,太宗李世民亲自到病榻前和他握手诀别。同时当场晋升他的二儿子房遗爱为右卫中郎将,三儿子房遗则为中散大夫。太宗此举是让病床上的房玄龄看到儿子们都升官得到重用了,从而走得安心。房玄龄用自己的智慧不仅打江山定社稷缔造贞观盛世,还让自己生荣死哀,是后世贤相之典范,也真真是大智慧之人。

七、综述

由房玄龄的智慧一生,我们可知智慧对于一个人处世立业的重要性。明朝大才子冯梦龙先生在《智囊全集》中写道:“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这句古文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人有智慧就如同地上有水,地上没水就是焦土一片,人没有智慧就像行尸走肉一样。而像房玄龄这样的智慧之人,冯梦龙先生在《智囊全集》中以小故事的形式叙写评析了很多。冯梦龙先生在《智囊全集》中收录了1200多则处世立业智慧小故事。

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和杂智十部分讲述。这十部分故事中的古代先贤上起先秦,下迄明代。他们依靠自己的奇智谋略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一幕又一幕名扬千古的动人演绎。若我们能将这本书中叙写评析的全部智慧故事参透,将受益终身,游刃有余的化解生活中遇到的众多处世难题。古今君子爱美人不假,也同样爱好书。清朝康熙皇帝将这本书传递出的奇智谋略看作是“社稷利器”。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可以倒背如流这本书。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将这本书置于卧室案头。每天深夜捧起细心参读,汲取借鉴先贤的智慧让自己为官处世所用。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也每年向员工推荐要阅读《智囊全集》,领悟其中的处世立业智慧。

因此,笔者在此向大家推荐这套上下两册的文白对照版《智囊全集》。这套书售价69元,印刷精美,原文无删减,故事译文、冯梦龙先生的白话文评析都在原文下方依次排列,读起来趣味十足,通俗易懂。而且还是大字版宽间距印刷,不损伤视力。买智慧好书,读智慧好书,背靠前人优秀经验好乘凉。在静心细读中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为人处世游刃有余的人。心动不如行动,喜欢的朋友们就请点击下方链接购买吧!

更多文章

  • 李世民能够成就千古一帝,有两个关键因素,缺了哪一个都不行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李世民能算是千古一帝吗,李世民在千古一帝中能排第几名,李世民千古一帝功绩

    李世民的这个皇位,得来的可谓是十分的艰难,也凶险无比。由于太子是正宗,在和李建成的权力争斗中,被太子下过毒,造成吐血而命悬一线。如果不是发动了玄武门事变,那么两天后的昆明湖给李元吉的壮行宴上,就将是李世民的最终归宿。就在这危急关头,李世民天策府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将领尉迟敬德、段志玄、侯君集、王君

  • 安史之乱不可避免:唐玄宗放弃初衷沉迷酒色,佞臣弄权使尽手段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安史之乱唐玄宗复位,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的结果,安史之乱唐玄宗何时返回长安

    安史之乱,叛军的进军路线玄宗“从此不早朝”我们都知道骄兵必败,骄傲使人落后。唐玄宗这样一代帝王却没能逃过骄傲情绪的腐蚀。他在开元前期尚勤于政事,当看到国家繁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景象时,伴随而来的是独特的优越感和成就感。于是,在开元中后期,唐玄宗开始安于现状,开始贪图享乐,享受着万人敬仰,左右奉承

  • 武则天自创18个汉字,却只有1个字传承至今,只因它有特殊含义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武则天独创的字,武则天发明了18个什么汉字,武则天发明了几个汉字

    原来在当时,虽然唐朝的局势十分平稳,但是武则天却想要打破中国传统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因此她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打破祖宗成法,为自己的统治寻找合法依据。于是,武则天使用大禹所留下的“河图洛书”作为依据,大张旗鼓的开始更改唐朝的许多名词,比如说当时唐朝的政治中心长安被武则天称为“神都”,而负责治理朝政的中

  • 刘裕称帝后,是如何对待司马家族?根本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司马家族刘裕,司马家族和刘裕是什么关系,刘裕为何立司马德宗为帝

    辛弃疾所说的“寄奴”便是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刘裕素有“南朝第一帝”的美誉,史学家誉之为“定乱代兴之君”,他称帝之后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废除苛法,关心民间疾苦,为了消除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还多次率军北伐,“气吞骄虏一如猛虎”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为辽阔的时期,可以说刘裕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然而千百年

  • 李世民为何要将自己妙龄女儿,嫁给近60岁的尉迟敬德?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李世民评价尉迟恭,真实的历史尉迟敬德三次救李世民,李世民对尉迟敬德的评价

    历史上,君主与臣子之间总是会有奇妙的关系。在征战之时,君主与臣子之间一般都是一心同体,一致对外,而一旦征战结束,主子成为了帝王之后,却会相互的猜忌,臣子可能会想要得到更好的地位,甚至是皇位。然而君主也可能会怀疑臣子,即便是当初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这样的君主就如同李世民。毫无疑问,李世民是一个善于治

  • 大唐统一天下关键之战,李世民差点被射成刺猬!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李世民统一天下的四场战役,李世民是通过战争夺取天下吗,李世民统一大唐多少年

    爆发于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的“虎牢关之战”,被称为唐朝统一天下的关键一战。01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虽然建立了唐朝,但依然是群雄争霸的局面,天下远不是他一个人的天下。当时,李渊的强劲对手,至少还有两大割据势力,一是建立了夏国、称雄河北的窦建德,一是占据河南、以洛阳为都城建立了郑国的王世充。李渊若想

  • 为什么清朝,还没有唐朝鼎盛时期的领土大,你听谁说的?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朝和清朝哪个更强大,清朝与唐朝的变化,唐朝与清朝中间隔了多少年

    根据历史记载,唐朝的疆域在四个方向上是前所未有的:从东方的日本海、到西方的咸海、,再到最高峰时的北方贝加尔湖。也就是说,西方到达了阿富汗、咸海。突厥被摧毁后,北方已经到达西伯利亚贝加尔湖的北部地区。在南部,脚趾被纳入领土。东方占据了朝鲜半岛的大部分。清朝的疆域更加具体,在乾隆完全平定西北后达到顶峰:

  • 杨玉环死后,唐朝最伤心的人是谁?不是唐玄宗而是此人,伤心到死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活了多久,杨玉环与唐玄宗的结局,历史上的杨玉环有没有死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美人,可是这四大美人最后的结局都不是很好,这其中要说最悲惨,最冤屈的当属杨贵妃,可以说她是含冤而死的,因为她并没有犯下什么大的过错,只不过是和唐明皇有着真挚的爱恋。只可惜这样的爱情不被世人所容忍和认可,最后的杨玉环的结局竟是被逼着自缢而亡,在杨玉环去世后,唐玄宗悲痛不已,每每到深夜

  • 李贺写“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朝没人能接上,直到宋朝才有下半句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唐朝诗人李贺的最经典诗句,唐朝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全诗,鬼才李贺的爱情诗

    说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是否会顺口的接下“人间正道是沧桑”呢?那你又是否知道,这两句并非为一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半句诗,可是被认为是“奇绝无对”的,从唐朝便出现上半句,却等到宋朝才有人能够对出合适的下半句。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再详细讲讲。话说,大唐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不仅政

  • 《长安十二时辰》:唐朝是如何做好社会治安管理的?说出来别不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朝,唐朝长安治安怎么样,唐朝的治安理念

    如今,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即将要迎来大结局。而这部电视剧其原著就叫做《长安十二时辰》,是由一名知名作家,马伯庸先生所写的一本探案小说。这一部改编自小说的影视作品,不仅是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更是获得了原著作者马伯庸的肯定。然而,在观看《长安十二时辰》这部电视剧的过程中,却又让人想起了一个问题,在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