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所熟知的称谓"皇帝”实际上并不是从原始传说中传出来的,首先,这时期的首领们包括三皇五帝,皇帝这个称号和三皇五帝颇有渊源,夏朝时,首领们被称为“后”,“帝”则是从商朝时才开始,直到周朝出现了“王”。
不过诸侯都喜欢以王侯将相自称,因此,“王”这个称号的地位不再如此之高了,真正的皇帝称号来自于秦始皇时期,可之后出现的太祖和高祖有何之分呢?为什么有的皇帝可称太祖,而有的确是高祖?
“祖”和“宗”的区别
起初,我们对于祖的理解就是祖先,是一切的创始人,而宗可以认为是宗派,就是由祖先延续下来的,除此之外,人们古时候认为“祖”就是祖先的意思,而“宗”则只是相当于宗派,属于祖先的衍生物,因此,可见古人对祖以及宗的概念是主要以祖为中心的。
的确,就算是到了现在,依然会有许多人认为祖的份量确实比宗要高许多,这两个字也很早地运用到了皇帝的称谓上,一般开国皇帝或者有极大功劳的帝王可以被称为祖,而后的继承者则都只有被称为宗的资格。
可是问题又来了,我们知道的不少开国皇帝中,还出现了“高”、“太”和“世”的不同区分,就像称谓中都包括“太的朱元璋和赵匡胤。
其实这主要是和他们自身的出身有较大关系,一般称谓中包含“太”的皇帝多数都是草根出身,完全是考着自身成为天子的,而称谓中包含“高”的帝王则多数为本身就是皇室贵族出身的存在。
也因此,有很多人都认为“太”的地位比“高”要高许多,毕竟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成为帝王和占了家族的光而成事的差别还是很大的,人们往往都是更倾向于草根型选手。
更别说是虽出身低贱,但才智勇猛都是常人难达到的存在的,就像朱元璋和赵匡胤,比起朱元璋来说,赵匡胤的日子并不是穷苦到顶点的情况,可也是艰难度日。
他的祖上确实做过官,可也只是小官,他只能自己一步步立下战功来得到权利,最终通过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成功达到最高成就——成为皇帝。
谥号、年号、庙号
首先是是谥号,谥号指的是一些在历史上贡献过价值的名人,死后被给予的追加称号,一般帝王和大臣们乃至于嫔妃都拥有着用到谥号的机会。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谥号都代表着夸赞和尊敬,谥号也分为褒义和贬义,因此后人也可以根据此来进行对历史名人的进一步研究。
通常情况下,褒义的谥号包括“文、明、庄、武以及懿”等,贬义的则有“厉、炀和灵”等,之所以会出现“炀”,自然是和隋炀帝有极大的关系,帝王们是一定会有庙号的,但不一定会拥有谥号。
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年号,顾名思义,这是对于某年代的一种称呼,每一个皇帝上位后都会给自己所统治的年代取年号,但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例如唐朝的高宗李治,一共取了十四个年号。
年号最大的作用是记录某个年代,但有时也有重叠的情况出现,就像1644这年,这一年清军入关,既是明崇祯十七年,也是清顺治元年。
而对于庙号,指的就是帝王驾崩之后,世人根据该帝王的一生功德对他进行评价并在牌位上写上表示赞美和敬爱的庙号,牌位会被供奉到皇帝的宗庙中。
但是庙号也分类,分为祖和宗两种,这也是祖有功德有宗这句话出现的前提存在,祖的称号一般只有对建立朝代或者国家有功劳的帝王。
宗则指的是德才兼备的、且接任前帝王的君主,这两者之间的功劳差距实际上是极大的,不过“祖”和“宗”还会根据功劳的高低再次从高到低依次分类为太、高、世、中,种类较为繁多。
例如清朝最典型的例子:努尔哈赤,他是建立了后金王朝的存在,也就是清王朝的前身,为清王朝的建立打下了不小的基础,因此,他有世祖的称号,同时具备了“世”和“祖”,可见清朝人对他的尊崇之高。
为何李渊与朱元璋称谓不同
李渊可能是比较特殊的存在,因为他一手创立出了唐朝,不过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被称为“太祖”,而只是“高祖”,这是由于他的家世本来就显贵的原因。
毕竟他的祖父曾经在南北朝西魏时期担任过太尉的官职,还被封为上柱国,尽管之后北周取代了西魏,他的祖父却还是被追封为了上柱国公,可见地位之高,而他的父亲也是赫赫有名的二代唐国公。
李渊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三代唐国公,这也就意味着他的成就都是建立在他本就不普通的家世基础上的,而且唐朝也是以唐国公的名号进行命名的,所以称谓才会不同。
与他的情况比较像的还包括隋朝的高祖杨坚,他的祖上同样是非常显贵的存在,父亲在北周时是地位很高的柱国公,杨坚建立隋朝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过家里的。
故他的称谓和李渊一样,并没有被称为“太祖”的资格,只能被称为“高祖”,由此可见,无论是家世多么显赫,只要不是真正的靠自己,那么后人依然可以通过帝王的称谓看出端倪,这也体现了帝王们在这方面的严格要求。
结语
开国皇帝的地位和守国的其他继位皇帝比起来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白手起家开创的、属于自己的帝国更容易获得人民的敬崇,这也是他们的故事流芳千古的原因。所以,“太祖”和“高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如果没有真正的努力来达到最难的事,是得不到相应匹配的称谓的,但是守国皇帝起到的作用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