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在历史上的高光时刻,是他在土木堡战败后主持大局。但对于明英宗而言,于谦的动作对他个人并不是什么好事。在明白于谦为什么必死之前,首先要看到当时明朝内部政治生态的分布格局。在夺门之变后。很多人感叹于谦死得不应该。
于谦的性格非常阳刚,遇到不快之事,总会拍着胸脯感叹说:“这一腔热血,不知会洒在哪里!”他看不起那些懦怯无能的大臣,他性格直接也因此得罪不少人,但也正是因为敢说敢当,所以深得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三任皇帝的赏识。
在《大明风华》里,于谦也将这种性格发挥到了极致,三杨都是贤臣,有自己圆滑的处世之道,只有于谦,凭借一颗赤子之心,多次救大明于危难之时,所以剧里当朱祁镇和朱祁钰再次上演权力之争,于谦也因此而死,孙若微最后再也支撑不下去彻底垮掉。
前三任皇帝让于谦心服口服,但到了朱祁镇,对于这任皇帝,他是心不服口也不服,多次顶撞朱祁镇,朱祁镇觉得在朝堂上丢了面子,多次扬言要杀了他。于谦根本不放在眼里。两人的个性也是完全不合。
即使这样,于谦也没有对他产生怨恨,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于谦还千方百计想方设法请求把他接回来,其实历史上朱祁钰和于谦的关系十分要好,朱祁钰对他也十分赏识,本来维护自己的人当皇帝是最好不过,但于谦还是考虑到国家的面子,坚持要把朱祁镇从瓦剌大军的手里接回来。
朱祁钰作为国难当头上任的皇帝,本来没有什么野心,但是当上皇帝后,那种一呼百应的感觉,也让他对皇位有了向往,现在大局已定,他也怕哥哥回来,自己的皇位会不保,所以本来说好给哥哥送饺子,结果故意引发战争,就是想激怒瓦剌大军,然后杀了朱祁镇。
朱祁钰一方面想自己当皇帝,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当上太子,加上母亲胡善祥步步紧逼,他对皇位肯定是动心的,所以才会千方百计阻挠哥哥回来。
三任皇帝先后驾崩后,于谦最信服的还是孙太后,看到她整天为儿子茶饭不思,牵肠挂肚,他也看不下去,一方面考虑到大明的面子,另一方面也希望朱祁镇回来能让孙太后安心。所以他才会几次要求朱祁钰派大官去跟瓦剌谈判。
皇位之争向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站在朱祁钰的立场,放另一个皇帝回来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威胁,因为哥哥肯定不会服他这个弟弟,而且很多大臣都是朱祁镇一手提拔上来的,自然会向着朱祁镇,他就成了篡位的皇帝,当不了皇帝还是小事,全家性命很可能都会不保。所以朱祁钰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