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杀的历史背景
年羹尧树大招风,为了平定西北叛乱杀了太多人也得罪了太多人。这一点在他吩咐桑成鼎带着两个怀孕的蒙古小妾离开的时候详细交代过。所以即使是没有其他问题恐怕也难有什么好下场,况且他本身贪污、跋扈甚至把军权凌驾皇权之上也是自己作死。但是雍正却从来没有主动打算杀死年羹尧,只是削了年的兵权降职就可以了。但是在由于年羹尧处死了孙嘉诚,所以京官中的清流对于年羹尧恨得牙根痒痒。这样才屡屡上书,即使年羹尧的官职一贬再贬也不足以让他们消气。
在西北为了打赢这一仗,我杀了那么多人又得罪了那么多人。报应迟早是要到的,大丈夫处世忧谗畏讥是死;轰轰烈也是死。
老八胤禩本来就因拉拢年羹尧不成恨上了他,所以利用孙嘉诚的葬礼兴风作浪。先是在孙嘉诚的灵前下跪,客观上推动了京官的怒气。所以在十三爷胤祥祭灵时,就收到了京官们再次的联名折子要求。在因为老十四的不服不忿,也借用母亲乌雅氏的葬礼大做文章打击年羹尧(年羹尧抢了他的西北大将军,直接导致夺嫡失败)。这三股势力因为不同的立场合流,让雍正头疼不已。发出了咆哮:
杀年羹尧还不容易,不就是一句话的事儿吗?但朕决不允许这样聚众要挟,居然连太后殡天都算在年羹尧的身上,这是是何居心?
张廷玉作为上书房大臣有对折子内容总结归纳后向皇帝汇报的职责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似乎总能看到张廷玉向雍正汇报年羹尧如何如何该杀,似乎就是一副落井下石的样子。其实这是他作为上书房大臣的职责,在把折子送到雍正那里的时候要做一下汇报。况且这样的流程不但张廷玉在做,而且马齐也在做。所以不能说张廷玉趁机落井下石,当然表达自己的作为清流和忠君的观点而已。
其实雍正最后在民意滔滔强烈要求杀死年羹尧的时候,他问张廷玉是想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回答。但是张廷玉给出的答案和雍正的设想截然不同:按照雍正想的,如果张廷玉为年羹尧说句话那么他顺水推舟可能也就饶了年羹尧。但是作为上书房大臣必须冲实际朝局大局出发,在总结各地官员基础上发表自己作为清流的看法。其实已经算公正了:
各省督抚都上折子说话了,这件事应该有个了断了。皇上现在整顿吏治,而年羹尧仅贪污一项就达460万两之巨。何况还有大不敬之罪九,跋扈之罪十。种种罪名有九十二款之多,朝廷虽然有议功一说但是功过相抵他仍然死有余辜。
当这句话说出了,剧情中有一个细节显示了雍正的极端不平静:雍正的手一哆嗦,打翻了茶杯。但是张廷玉没有办法,上段话是总结各省督抚的话;下一段则是引用清流领袖李绂的话。其实张廷玉大部分都是在陈述其他人的观点,说这些的目的就是让雍正知道年羹尧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新政的推行。如果各省督抚以及官员因年羹尧不配合朝廷推行新政,就是有一百个李卫也无济于事。这才是张廷玉想要表达的意思:为国家社稷只能牺牲年羹尧,无论他是否罪不至死。
我听说年羹尧在杭州守城门仍然穿着黄马褂,根据李绂的折子说年羹尧此举昭示于城门之下;招摇于闹市之中,无非是炫耀他平西北之功;示世人鸟尽弓藏之意。此人一日不去,皇上圣明就一日受到玷污。
雍正为了推行新政被迫下旨李卫鸩杀年羹尧,不但观众不理解就是李卫和小翠也不理解
当李卫收到雍正的圣旨的时候也很悲伤,因为在四川到陕甘他都和年羹尧一起任职。况且如果当年不是年羹尧求情李卫和小翠可能就被赶出四爷府,甚至连求婚的戒指也是年羹尧给的(当年高福和李卫一人一个)。所以小翠才说:
“什么事非得要他死,你能不能上折子保一保他”“你再等等,我炒几个小菜你带去也算进进心意”
与此同时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到杭州将军(一品)-千总(四品),最后到穿着黄马褂的守门老卒。每天消磨时间的方式就是跟一个放牛娃玩游戏,一个有勇有谋的大将军落魄至此可悲可叹。其实在看到李卫的时候年羹尧就明白,这一关他是过不去了。果然见到圣旨后,年羹尧号啕大哭后饮下鸩酒自杀。而雍正在被众臣逼着杀了年羹尧后,就开始以强硬的手段坚决地推行新政。为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将来乾隆的十大武功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