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1年,冒顿单于和韩王信勾结,匈奴的前锋部队一度杀到了太原,席卷了整个山西北部。如果不是后来刘邦起倾国之兵把匈奴又给推到了长城以外,冒顿单于会不会像吞并河套地区一样,把代国也吞并掉,都很难说。白登山之战后,汉匈开始和亲,双方表面上维持了大体上的和平局面。说到和亲,很多人都给予了极高评价,甚至把汉初的安定局面,都归功于和亲。
比如当年的御史大夫韩安国。然而,这是一种很扯的观念。因为,和亲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就好比两个小孩子拉勾,是否守信,全看人品。匈奴人不守信,汉朝拿匈奴一点办法也没有。就拿公元前166年的汉匈战争来说。汉文帝在陪嫁了宗女和大量物资后,匈奴军依然无端入侵,出动14万骑兵,一边杀人,一边抢劫,一边放火,干着比强盗还强盗的勾当,把边境上的人和物都被抢得差不多了。
甚至于,匈奴的前锋军一直压到了甘肃泾川县境内,距离长安只有200多华里。大有进攻长安之势。匈奴欺负到了家门口,刀驾到脖子上了,此时此刻,汉朝能怎么办?除了整军备战跟匈奴玩命,还能怎么办?因此,汉武帝选择对匈奴开战,原则上没有问题。因为汉朝不反击,匈奴也会入侵。与其被动的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造成的边患问题。另外,汉武帝作为西汉的第六位统治者,他身上是背负了使命感的。
在武帝之前,汉朝之所以坚持了70年没让匈奴进入中原。一方面,是匈奴基础差,没有入主中原的条件;另一方面,是汉朝高惠文景四位皇帝和吕后,都是圣主明君,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没给匈奴浑水摸鱼的机会。但是,谁能保证汉朝出了一个昏庸皇帝,把国家搞乱了,不会让匈奴浑水摸鱼呢?就好比后来的北宋一样,与辽缔约,维持百年和平。然结果就是“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一个小小的女真就能把宋辽一起横扫。
其实,早在汉文帝时,文帝就想干这事,替后世子孙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他当时点军十多万,打算亲征漠北。只不过薄太后知道了这件事后,坚决不让他去,文帝才很不甘心地放弃了亲征的打算。既然,当年的文帝都能有这种觉悟,享受了高惠文景“福利”的武帝,又有什么资格推卸这种使命感呢?
老话说,一代人干一代人的事,武帝这代人该干的的事,就是打匈奴。他不打,难道要留给儿子打?总的来说,汉武帝坚持要打匈奴,跟秦始皇打匈奴,隋文帝打突厥,唐太宗打突厥,清朝康雍乾三代打准嘎尔是一样的道理。有能力,有实力,当然要赶在自己还提得动刀的时候把边患问题解除了。如若不然,把问题留给子孙后代,自己落一个“仁君”的空头名号,这是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