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历史上,太子去世后,立其所生皇孙为储君的有: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立北魏文成帝拓跋浚。 南齐武帝萧赜,立齐废帝萧昭业。 辽道宗耶律洪基,立天祚帝耶律延禧。 金世宗完颜雍,立金宣宗完颜璟。 元世祖忽必烈,立元成宗铁穆耳。
此外,隋炀帝杨广,也一直以故太子杨昭的几个皇孙为储君人选,而不考虑其他皇子。
太子去世后,立其他皇子的有吴大帝孙权,于皇太子孙登死后,未立孙登之子孙英,改立孙和为太子。梁武帝萧衍,于昭明太子萧统死后,改立萧纲为太子。
考证明朝之前历史,立皇孙六例,立皇子两例,让皇位稳定传承只有北魏文成帝和元成宗这两例。
为何各代帝王更倾向于立皇太孙的?因为:
有利于坚定嫡长子继承制的不可动摇——天位非可以力争。
如果兄死弟立,后边兄弟都可能不服气,心怀不满: 原本大家都无份大位,平起平坐,凭什么让你仅仅因为太子去世就登龙门?
这就是历史上梁武帝立萧纲的结果: 南梁爆发侯景之乱时,诸王拥兵不前,坐等老父和兄长败死,国家因此灭亡。
而且,如果立了其他皇子为新太子,旧太子一系势力如何处置?不仅仅是太子外戚,还有皇帝自己嫡亲的孙子,此前已经站队拥戴旧太子的大臣们怎么办? 总不能为了新太子坐稳储君之位,把他们给全部清洗了吧?
立皇太孙,可以让原来朝堂布局给太子一党的权力结构一切不变,这样朝堂人选。也就安定了。
更何况,一个成年强势的皇太子和年纪老迈的老皇帝之间,本来就很容易产生矛盾——太子想早点接班,老皇帝恐惧人心离散大权旁落。
反之,皇太孙隔了两辈, 年纪太小,既比成年太子更有耐心,又无力威逼老皇帝,反而还要依仗老皇帝强给他的威望,去压制众多皇叔们,双方的矛盾自然就不激烈了。反而更能“祖孙情深”,彼此依赖。
从此时朱元璋的角度,可以看到之前帝王,在太子死后改立其他皇子的两例,即使是孙权和萧衍这两个堪称一时人杰的开国之君,亦皆以失败告终,甚至间接导致国家灭亡。
更何况,更何况,当时明朝已经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
更何况,当时明朝已经有多个年富力强、而且分藩一方,麾下甚至有重兵在手的成年皇子。
朱元璋于洪武六年(1373年)发布《皇明祖训》:【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若奸臣弃嫡立庶,庶者必当守分毋动,遣信报嫡之当立者,务以嫡临君位,朝廷即斩奸臣。】
强调嫡庶之分,长幼之别为不可更易之祖训,定死了继承法则,为了后世子孙万万年。
而按《明实录》与清修《明史》,太子朱标、二皇子秦王朱樉、三皇子晋王朱棡、四皇子燕王朱棣,五皇子周王朱橚,官方记录中都是马皇后嫡出。——至于明人笔记记载的,他们私下是否另有生母,其实没有多大意义。皇后抱养并记在自己名下的皇子,就是嫡皇子。
其他众多年幼皇子,不论按嫡庶还是按长幼,都肯定排斥于继承人之外。
然而,如果不立太孙而立皇子, 按次序最该立的二皇子秦王朱樉,
偏偏因为朱元璋此前对他的种种打压,如让他娶了蒙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为正妃,等同于宣示天下他肯定被排斥于继承人选之外,(因为驱逐蒙元起家的大明朝。第二代不可能接受一个蒙古皇后);便屡次忤逆与触怒朱元璋,又被朱元璋赐死了他更宠爱的邓次妃(邓愈之女),令朱元璋对他愈发厌恶。
三皇子晋王朱棡、四皇子燕王朱棣、五皇子周王朱橚同样也年富力强,背后都与功臣名将联姻:
太子妃,常遇春之女;秦王次妃,邓愈之女;燕王妃,徐达之女;代王妃,徐达之女;周王妃,冯胜之女;蜀王妃,蓝玉之女;晋王世子妃,傅友德之女……
朱元璋如果自己都不讲长幼次序,跳过皇次子秦王,立其他任何一个成年皇子,都无异于激化纷争。因此,朱元璋最后选择了立皇孙,同时又为了避免外戚势大,各家军功勋贵连根错节,选择母家是文官士人的朱允炆,放弃了常遇春的外孙允熥。
为了让朱允炆将来坐稳皇位,朱元璋立刻发动“蓝玉案”,株连无数, 对诸多军中重将,开始了新一轮残酷杀戮:将朱允熥的舅姥爷蓝玉,舅父开国公常升,晋王的姻亲颖国公傅友德,周王的岳父宋国公冯胜,连同他们无数军中旧部,尽数清洗。
凉国公蓝玉,灭族!宋国公冯胜,处死!颖国公傅友德,处死!开国公常升,处死!鹤庆侯张翼,灭族!景川侯曹震,灭族!会宁侯张温,灭族!普定侯陈桓,灭族!舳舻侯朱寿,灭族!怀远侯曹兴,灭族!徽先伯桑敬 ,处死!宣宁侯曹泰,处死!西凉侯濮英 ,处死!
这也是朱元璋历史上对开国功臣杀戮最惨的直接原因,便是为了让自己那些在大明军中根基浅薄的儿孙,能够世世代代坐稳皇位,才要除掉那些在军队中亲信甚多的开国元老宿将。
至于大明太宗(成祖)文皇帝,永乐大帝朱棣,明明是在靖难之役,凭麾下兵将和手中刀剑打下来的江山,还得一直强度自己是马皇后的嫡子,是“太祖皇帝还在世的最年长嫡子”,冠冕堂皇登基的。
只不过等他有这个身份,已经是二哥秦王和三哥晋王都去世时,朱允炆已经当了很多年皇太孙了……
如果朱标去世时,秦王和晋王就已经不在人世,那么朱棣还真有可能被朱元璋认真地当做储君人选,而如果确定朱棣即位,同时也肯定会对朱允炆、朱允熥兄弟妥善安置,甚至破格封亲王,让他们安享富贵尊荣,这对朱标一脉未必不是好事。
虽然蓝玉一党还是会被灭,但傅友德冯胜和其他公侯都可以活下来。更关键是没有靖难这场伏尸百万的厮杀,蒙古各部根本不可能在北元灭亡后复兴。——这对明朝,对大多数人都是好事。可惜错过了就是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