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间,他为治理国家和许多地方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却命运多舛,屡屡遭受别有用心的朝廷官员或同僚的陷害与打击,几起几落,甚至于,数次危及到人身安全。但是,他为了大局利益,敢于在朝廷上犯颜直谏,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但是,武周皇帝与狄仁杰一君一臣,表面上看起来这对君臣相得益彰,然而,两人却各怀心思。
对于武则天这位女权主义者,我们算是比较熟悉了,她一生中最大的目标就是让武周王朝永远传续下去。而狄仁杰一生对李唐王朝忠心耿耿,他的梦想自然是光复大唐王朝。可想而知的是,武氏上位时,有多少忠臣良相死于非命。但是,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狄仁杰的精明之处,难道他不忠诚吗?
自然不是这样,他所做的一切屈从都是在保存实力。武氏的势力已覆盖了整个洛阳,所以,迁都之后根本没有人能与这个女人抗衡,贸然反抗就是死路一条。那些在反抗中身陷囹圄,甚至,身首异处的臣子,他们的确是忠诚的,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只是愚忠罢了。
相比之下,狄仁杰是比较聪明的。
首先,武则天的确是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政治家,在她的治理下国家的某些方面的确有较好的发展。此时,若将其扳倒另寻李唐继承人,无疑会让国家的发展趋势停步。以后来人的角度猜测狄仁杰的想法,应该是想保存实力,先让国家步入正轨,至少,先稳固民心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
至于光复大唐的梦想,显然不能以暴力手段完成,而是要以一种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倘若,狄大人像其他“强项老臣”一样,一道“斩立决”的奏章下来万事皆休,江山社稷失去顶梁柱,老百姓也过不上安生日子。武氏一向器重狄仁杰,此时连狄仁杰都带头唱反调,谁敢保证武氏不会在朝中来一场“大洗牌”?
鱼死网破,是每个人都不愿见到的局面。
武则天何尝不懂狄仁杰的心思?但她赏识此人的才华与抱负,且明白他会将国家安危放在头一位。这样的人才,如果能善用,必能成为国家的大助力。
正因如此,狄大人才有机会在武氏晚年进行谏言,两人的对话也成了封建政治史上永恒的经典。
狄仁杰说:“希望陛下能将大位传给庐陵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中宗李显)。”
武氏不得其解,追问狄仁杰何出此言。
狄公继续说道:“禅让于李显符合礼教,一是陛下已嫁入李氏,二是李显是陛下的亲生骨肉。只要陛下传位于皇子,必能万世享受李氏后人香火供奉。”
武则天问道:“想当年,我从儿子的手中夺走了皇位,难道将来他不会对我加以报复吗?李氏后人怎会用香火供奉我呢?”
狄大人解释道:“倘若陛下将皇位传给武氏后人,臣以为陛下千秋之后绝不会承后世之香火。试想,这世界上有几个侄儿会祭祀姑母呢?”
狄仁杰见女帝已心生动摇,干脆冒险说了一句大实话:“陛下,如今李氏少壮,有朝一日李氏皇子必将逼宫。臣以为陛下主动禅位,必会受到李氏善待。若非如此,陛下千秋之后,想必会受李氏后人冷落。”
“武周无法长久”这个道理女皇早已心知肚明,毕竟,除了她之外,天下人无法认同其他武氏成员登基上位。
此时,她唯一纠结的,就是“后顾之忧”:
如果主动禅让,那么,接过大权的李氏皇帝,会轻而易举地饶过自己吗?
此时的狄仁杰,尚无法打消皇帝的顾虑。所以,武则天干脆放下这样一句话:“爱卿若不死,休得再提(这件事)。”二人的年龄相当,武则天这是在给自己留一段考虑的时间。
通过史料可知,李唐光复是发生在狄仁杰过世之后的。至于狄公过世之后,又发生过什么秘辛,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是无法了解的。
遗憾的是除了狄公临终前与武周帝的最后一段对话外,我们无法从其他细节中推敲出武氏的心里活动究竟是怎样的,笔者估计,武氏已仔细斟酌了狄仁杰的谏言,否则以她的性格难免会对亲生子痛下杀手。
前段时间在论坛上看到了不少关于二人之间暧昧关系的内容,笔者对此持保留态度。
虽然,两人年龄相仿,但是,君臣关系已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是有桎梏的,倘若二人有私情,怎会逃过多嘴多舌的大唐文人的批判呢?所以,两人只是一对相得益彰的君臣,仅此而已。
所以,贯穿两人关系的主线,站在臣子的角度来看是“忠”,站在君王的角度来看是“惜才”。与其执着于挖掘这段千年前的八卦故事,不如将关注点放在君臣缔造的武周之治。
参考资料:
【《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