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常常看到山上有封山育林的牌子,其实这倒不是禁止人进入,主要是禁止乱采树木,为了是给树木一个相对稳定的生长期,形成森林规模。
但在封建社会,封山可从来不会是为了育林,而是为了禁止人们上山为匪和朝廷对着干,就为了这个原因,有一座山特别委屈,被称为世界上最冤枉的山,因为它被封了一千多年,在这一千年里,朝廷都在它的路口写着:进入者,斩。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
在江西、福建、浙江三个省交界的地方,有一座非常出名的山,被人们誉为“东南第一峰”,这座山地势险峻,树高林密,一般人根本就不到这里来,它的名字就叫铜钹山,而被封一千年的正是这座山。
为什么它会被封呢?因为黄巢选了这个地方做根据地,之所以选铜钹山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三省交界,除非三省联合,否则是无法剿灭他们的,这个是行政方面的便利。最大的其实还是铜钹山的地形,山深林密,更兼没有人家,只有长期盘踞在里面的起义军才能弄懂里面的地形,初来乍到的官军在里面常常只有挨打的份儿。
朝廷经过了多次的失败后,终于感觉到是起义军占了地利之便,于是就开始下令封山,不仅不准人们进山,而且就连就近的围猎行为都不可以,更不要说砍伐树木了,而且措辞非常严厉:进山者,斩。
这可苦了周围的民众,要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家平日对铜钹山多有依赖,打猎、伐木,甚至砍柴都是要去的,这样一来,很多人就觉得非常的不方便。
所以这样一来,虽然也节制了农民起义军,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活动范围,禁绝和他们和外界的往来,但也让周围的居民减少了很多,铜锣山周围的人烟就更加稀少了。然而,这对起义军来说好像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到了明朝末年,又有起义军在利用铜钹山,这次朝廷没有迟疑,又快速下令封山。
其实明朝的这次封山,只是一个加强工作,因为自唐朝封山以后,铜钹山都是朝廷在管控,只是太平盛世,难免有点松懈,直至发觉有了起义军的动静,才再次下令,加强管制的。
这样的管制一直到了清朝末期,才算真正解除,算一算,这座山整整被封禁了千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这世间早已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人间无数次的在纷繁战火和和平宁静间转换,而山中的岁月,却是无人问津。
解禁之后,人们终于踏进这座千年寂寞的大山,却发现这1000年的时光,并没有把铜钹山变成穷山恶水,它好像一直都在自我修炼,再次归来,早就有了人间仙境的模样,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忘却世间那些纷繁复杂的烦恼。
相比起一般人而言,专家们的惊喜还要更深一层,因为他们以专业的眼光,发现了铜钹山有大量的宝物,那就是红豆杉,这可是一直名贵的树种,位列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名录,而铜钹山,居然怀抱无数。
然而,丰富的铜钹山怀中的宝物不止这些,它本身就是一个动植物类别非常多的生态体系,人们因此称它为养生之山,不是指大家平常所说的养生之道那个养生,而是指养护了无数生灵的山,在铜钹山的怀抱中它们获得了安宁。
人们很快把这里开发成了旅游景区,铜钹山一时之间,身价倍涨成为了一个森林公园,而且是丹霞面积最大的,也算有了一个世界之最的名号。
除此以外,被起义军看好的复杂地形也成了现在游客的看点,铜钹山山形的奇、险、峻都让游客叹为观止,而起义军当时驻扎在这里的痕迹,也因为封山而被完好的保存下来,人们看着起义军当年的遗物,不得不感叹1000多年前那些为生存,为自由而斗争的人们是如何的艰苦卓绝。
铜钹山是无辜的,什么也没有做,就成了人类斗争的牵连者,说它被冤枉,是一点也不错的。然而,幸运的是,它并没有因此有半分的怨气,也没有妄自菲薄,而是在不被人类打扰的情况下,极力地维持着自己的生态平衡,等到人类再度归来,它已经是山花烂漫。
然而铜钹山不知道的是,它的被冤枉其实也是一种幸运,因为被人关注也许是幸运,但也可能是不幸,那些没有被封禁的山,很多都因为人类的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模样。还好,现在的人们终于在错误中悔悟,终于懂得了适度开发,合理索取,而只有在此时,铜钹山的归来,才不会成为它的灾难。
从这点来说,铜钹山是因祸得福。可以想象,如果铜钹山没有被封禁,至少当年起义军留下的遗迹是无法保存到现在的,而在人类不停的打扰下,铜钹山能不能做兼顾人类需要的情况下,保持自己的生态平衡,这也是一个很让人怀疑的问题。很简单,红豆杉为什么会稀有,估计也有人类的一份功劳。
铜钹山是一个在历史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产生的一个奇迹,人类在无意之中让出了一个纯自然发展的生态空间,人类现在要做的,要保护大于开发,否则,铜锣山的生态平衡一旦破坏,就很难重新建立了。
当一个地方成为旅游区之后,修建就会随之而来,破坏肯定是难免的,所以破土动工一定要慎之又慎,保护游客安全,自然生态和经济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要做到这一点,国家政策的制约,经营者的环保意识,游客的心理素质都要求有一定高度,不然,铜钹山的结局,和那些被过度开发的废山是一样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